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秦始皇 | 上頁 下頁
二七


  §第八章 焚書坑儒

  秦始皇所確立的中央集權制,是在消除了幾百年來的分封和割據局面後建立起來的。面對這一新型的政權,那些被消滅的六國的舊貴族以及固循守舊的儒生對它懷有敵意和不滿,對於舊的傳統勢力還需要進一步的清除,為此,秦始皇採取了三個重要措施:

  (一)遷原六國的豪富、貴族于咸陽。使其脫離原地區,消除其政治影響和削弱他們的經濟實力,使其喪失反抗的條件和能力,置中央集權的直接控制之下,以便監督。

  (二)毀城防,消除割據的憑藉。拆毀各地城郭,決通川防,消除險阻,盡可能的清除各地反抗勢力賴以進行活動的手段,同時也方便了水利和交通的建設。

  (三)銷毀兵器。在遷豪的同時,收繳武器,而且在民間也進行武器的收繳,集中於咸陽進行銷毀,鑄成12個重銅人,以此來防止舊貴族的叛亂和人民的反抗。

  經以上措施,雖然消除了割據勢力,但長期割據所造成的差異仍然存在,為了促進統一後的發展,秦始皇又下令統一各種制度,以秦制為標準,整齊劃一全國各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制度:

  (一)實行土地私有制。令廣大自耕農把佔有土地的數字向政府呈報,國家以法律形式承認其土地私有,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穩定秩序,且為國家徵收賦稅提供依據。使土地私有制,在全國範圍內確立起來。

  (二)統一貨幣。為了有利於統一後的商品交換,經濟交流和發展,廢除了原有的各諸侯國的貨幣,改用黃金為上幣,以鎰(二十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半兩」的銅錢為下幣。

  (三)統一度量衡,以商鞅制定的秦制為標準,「一法度量石丈尺」,公佈于天下施行,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度為寸、尺、丈、引;量為桶(斛)、鬥、升、合、侖;衡為銖、兩、斤、鈞、石。

  (四)統一文字。一律使用秦篆為基礎的小篆。其特點是統一文字的偏旁形體,固定位置,固定字體的筆劃和筆順,第一次規範了文字。為推行統一的文字,又令李斯寫《倉頡篇》,趙高寫《爰厲篇》、胡毋敬寫《博學篇》做為垘本。

  統一天下後的秦始皇,總想享受所有的人間歡樂,因此怕死而求長生。一反過去的英明而變得昏庸,大搞迷信活動。

  由於秦始皇怕死,而那些以鼓吹懂星占、通鬼神、能求仙藥的方士則投其所好。

  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東巡郡縣到達齊故地東海之濱,齊人徐市上書說:「在東海之中有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島,上住仙人。」

  秦始皇聽後,拿出數萬錢,派出數千童男童女隨同入海求仙。結果,徐市帶著財富和幾千童男童女到遠方過逍遙日子去了,幾年都不給秦始皇任何音信。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再次東巡到碣石,又讓方士燕人盧生去尋找羨門、高誓二仙人又是毫無結果。

  同年,秦始皇又派韓終、侯公、石生等人去尋神仙,求長生不老之藥。方士們自知無從得仙藥,因此盧生等又騙秦始皇以「微行」隱蔽自己的行蹤,然後才可得仙藥。演出了一場場自欺欺人的鬧劇,耗費大量財力,給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

  秦始皇為了他自己巡行全國各地方便,同時也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和管理,在數年之中建立了以咸陽為中心,連接各地的交通網。統一後的第二年,就開始修馳道。以咸陽為中心,修築了東到河北、北京及遼東半島和沿海一帶,南至長江中下游及沿海一帶。路面寬五十步,沿路每三丈遠植松樹一棵。在蒙恬北伐匈奴後,修築了自咸陽往北,經上郡到九原的「直道」,全長1800裡。此外,在西南地區,四川還修築了五尺寬的「五尺道」和為了穿越嶺南而開的「新道」。

  馳道的修築,在政治、軍事上具有重要意義,對促進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卻是在連年不斷調動大量勞動力的情況下,在短短的幾年中急速完成的,造成怨聲載道的局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