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千古奇帝宋徽宗 | 上頁 下頁
九七


  農民起義軍領袖方臘,又名方十三,家住青溪縣萬年鎮碣村。從縣城乘船沿著新安江向西北溯流而上,兩岸群峰束峽,林木茂密,船行六十裡就到了萬年鎮。鎮在江的東岸,岸邊有較為廣闊的平川。鎮的西南邊叫梓桐,東北邊叫幫源,處處岸壁峭拔,山谷幽深。碣村就在幫源的群山之中,離開歙州地區只有二三十裡,源於歙州的新安江流經村邊。

  方臘少有大志,痛恨國家受到外族的侵擾,痛恨朝廷腐敗不堪,很想為國為民出力,於是就發奮讀書,刻苦練武。他中等身材,額闊面廣,眉濃眼明,鼻高而竣。頷圓而厚,氣宇軒昂。曾有術士給他相面,說將來貴不可言,他也以此自負。他的武術師父姓汪,來白隴西地區,身材魁梧,眼窩較深,自稱是回回人,摩尼教的傳教士,雲遊四方佈道,尋訪天下豪傑,人們稱他為汪七佛。方臘雖沒有皈依摩尼教,但從師父那裡學得了武藝和韜略。讚賞摩尼教崇拜光明、崇拜日月、以及法律平等、人無高下之分等教義。

  宣和初年,青溪縣連遭水旱災害,百姓缺衣少食,而知縣陳光卻不顧百姓死活,仍然苛征暴斂,督促百姓採挖花石,如有違抗就嚴刑拷打,投入牢獄。方臘同情鄉親,對貧苦無依者常常接濟。他家有漆樹園,所產全部被官府掠奪,更是義憤填膺。

  他決心鼓動窮苦鄉親起義,殺牛備酒,宴請附近青年豪傑一百多人。他的師父汪七佛也參加了盛會,只是遵守教規不食酒肉而已。飲酒數杯後,方臘起身說道:「現在賦役繁重,官吏敲榨勒索,百姓種地養蠶所得已滿足不了他們的貪欲,連大家靠著活命的漆樹竹木產品也全部奪走,殘暴到這種地步,你們能甘心嗎?」

  眾人齊聲回答:「不能!」

  方臘又說:「當今皇帝大造宮殿和園林,大量采運花石,喜愛聲色犬馬,每年又向遼國和西夏奉送銀絹一百多萬兩匹,這些都是天下百姓的血汗!而百姓一年辛勤勞動,妻兒挨餓受凍,連求吃一天飽飯也不可得,這樣的苦日子,大家想想應該怎麼辦?」他說得悲憤交加。聲淚俱下。

  眾人也同仇敵愾,異口同聲說:「願意唯命是從!」

  接著方臘說:「三十年來朝中的忠臣元老幾乎都貶死了,現在朝中掌權的都是一些邪惡的小人。他們只知道用享樂、美女和大興土木來迎合皇帝,從不關心民生疾苦。東南各路的百姓長久困于賦稅和花石綱,如果大家能仗義而起,四方必然聞風響應。十天之內可以集合幾萬人馬!起事之後,州縣官員要研究商量,會拖延一兩個月。朝廷得到申報,又要反復拖延,等到發兵南下,至少在半年之後。而我們佔領江南各路,最多只需一兩個月。朝廷賦稅、絲帛和糧食,大多出於東南,失去江南之後必然酷取于中原,中原百姓忍受不了也會發生內變,西夏、遼國也將會乘虛而入,到那時朝廷腹背受敵,必然覆滅。我們只需守住江南,輕徭薄賦,讓百姓安居樂業,四方必然來朝,十年之內,一定能統一全國。相反的,如果我們聽人宰割,胸無大志,只能死于貪官污吏之手。請大家考慮我提出的這個起義總計劃!」

  眾人受到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的鼓舞,都歡聲雷動,都說與其當餓死鬼、屈死鬼,還不如拼死一搏!說不定能打下天下,人人都當個好官、清官,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於是大家推舉方臘為新的君主,號為聖公,建元永樂。他的妻子邵氏為後,兒子亳二為太子。又以方肥為國相,汪七佛、陳箍桶為軍師,童大古、童小古、方百花等人為將軍。官吏將帥,用頭巾的顏色作為標誌,自紅而上共分六等。

  方肥又名方五,是方臘的堂兄,粗識文字,老成持重。陳箍桶,處州人,方臘的道友,擅長道法道術。童氏兄弟是鄰村童家店人,都長得鐵面神眉,虎頭燕頷,雙眉四角有寒光,威風凜凜,令人望而生敬。他們家本來富有,與方臘一起跟汪七佛學武藝,性情豪爽,扶弱濟貧,家產花光之後,就參加了起義。方百花是方臘的妹妹,隨哥哥一起學武藝,是女中豪傑。

  在討論起義總計劃時,陳箍桶曾提出:「先佔領睦州、歙州,殺當地貪官以立威,開倉濟貧。然後長驅直入,渡過長江,與宋江統率的起義軍相呼應,廣結人心,直搗汴京,把昏君打個措手不及!」

  方臘、汪七佛未加採納,說義軍的根基在兩浙,各地已有準備。而汴京設防甚嚴,難攻難守。當時曾有人問陳軍師為何以箍桶為名?他說道:「天下之勢,就像一片片桶板,能箍就成桶,不能箍就散離。」

  直到以後起義失敗,他在就義前仍然說:「殺身成仁是為人的本份。只可惜聖公起事時未能聽取我的建議,只想劃江而守,只敢要一半桶板,所以就箍不成桶!」幾百年後,歷史學家在討論方臘起義失敗時,也頗有人讚賞陳軍師的見解!

  幫源的地主方有常探知方臘密謀起義的消息,認為這是立功晉升的好機會,就派兒子進城向知縣陳光密告。義軍聞訊後就殺了方有常全家,只有一子逃脫。既然開了殺戒,方臘知道官軍定會來圍剿,必須趕快把青壯年編成隊伍,準備好武器。山裡人並沒有真刀真槍,只有打獵用的土弓箭,砍柴刀斧,種地鋤頭。鐵器歷來歸政府專賣,價格昂貴,為數極少。好在山中有的是竹林,義軍們就伐竹削成刀槍,用桐油浸漬後鋒利無比。

  過了幾天,縣尉帶領本縣廂兵、弓箭手共三百人來碣村,想捉拿方臘及其同夥歸案。他們走進碣村外的箭門山,此山挺拔陡峭,山腳下是滾滾溪流,只有山腰間有條小路可通內外。這些平時魚肉鄉民的官兵,正在想著進村後如何亂捕亂殺,姦淫擄掠,卻未料到山民們已經嚴陣以待。牛角號聲響起,眾人手拿土制武器像猛虎一樣從樹叢中直撲下來,把官兵們團團圍住,不到一個時辰就把他們殺得片甲不留。官兵們的血染汙了箭門山,於是此山就有了血污嶺的別稱。

  青溪知縣陳光、睦州知州張徽言聞訊後驚恐萬狀,連忙向兩浙路作了呈報,請求急速救援。兩浙已二百多年未經戰火,百姓安享太平,不識兵戈。全路共有軍州十五個,總共駐有步軍一萬九千人,除了駐防、差使之外,能機動作戰的兵力還不到半數。

  十一月末,兩浙路都監蔡遵、顏坦想迅速撲滅起義的烈火,就親率步軍三千人前往鎮壓。方臘與汪七佛決定在清溪縣城西邊的息坑迎戰。此地是梓桐、幫源的門戶,山嶺崢嶸倚天立,鳥飛難過壁,千丈深坑飛湍流,處處佈滿槎牙怪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