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千古奇帝宋徽宗 | 上頁 下頁 |
六八 |
|
宮城內的生活,就像勾欄中演雜劇,經常會重複出現相類似的劇情,但這種重複並不是簡單的重複,劇情的發展和結局也往往不相同。當朝崇恩太后想重演垂簾聽政新劇,僅僅是一種膨脹了的個人願望,她缺乏武后和章獻所擁有的權力和手段,也不會再像當年受哲宗寵愛時那樣,有大臣和內侍來捧場合作。特別是經過御醫的精心治療後,皇上的龍體日益見佳,還有誰敢三心二意?楊戩怕犯下知情不報之罪,就向皇上密告了崇恩的野心和密謀。皇上贊許他忠心可嘉,並說童貫和梁師成也已稟告過了。 在此前不久,皇上大病初愈,感到體力逐漸恢復,想起身到殿門外走走,但御醫力諫不宜外出。此時簾外風雲突變,大風裹著北來的黃塵滾滾而下,天地間成了一片昏黃。太陽暗淡無光,中間有黑雲往來,好像又出現了另一個太陽。他感到身上和心上都寒氣逼人,認為是不祥之兆。 皇上立即召見蔡太師和何太宰,憂愁地說:「天人感應,上帝正在發出警告,重日交見,非國家之福!前些日子朕患重病,那位太后便有垂簾聽政之意。開始招兵買馬,封官許願。朕不得不責令童貫和梁師成,派人仗劍立殿門,凡是未經宣召,不論什麼人一跨進寢殿門,就格殺勿論!」 蔡太師聽後,對太后的險惡用心表示極為憤慨,並勸說道:「皇上聖體初安,不能過分憂憤!此事可根據皇朝法典立即處理!」 何太宰並不贊同,他心想太師為何要急於處理?他的兒媳宋翔鳳常出入崇恩宮,能不知道太后的動靜?於是就插言道:「太后之事非同一般,處理時要慎重。估計目前她身邊的侍女僕役會驚恐不安,應多派人去『侍奉』。萬一發生了不測之事,陛下不可負殺嫂的罪名!」 皇上歷來相信這位心腹老臣,說太后之事現在不必倉卒作出決定,晚上召集執政成員再行商議。隨即吩咐楊戩選派人員前去「侍奉」太后。 當天下午,在昏暗的塵霧之中,崇恩宮內演出了宋代宮城中極為罕見的、驚心動魄的悲劇。當楊戩帶著「侍奉」人員來到崇恩宮時,被太后拒之門外,進退兩難。他只好藉口奉命宣旨強行進入。只見殿堂上當朝皇太后高坐,頭戴九龍花釵冠,上穿朱錦衣,下著綠錦,白玉雙佩,穿金飾鞋。左右擺開全部儀仗。這架勢真是不令而自威。太后厲聲喝道:「何人如此大膽,竟敢私闖我的宮門!」 楊戩見此威儀,面對的畢竟還是皇太后,長期以來養成的習慣使他膝蓋鬆軟,「僕通」一聲跪下叩首行禮,並啟奏:「奴才奉聖上諭旨,豈敢私闖宮門!」說完之後壯了壯膽子上奏:「所傳為密旨,請退走左右!」 等到太后傳命左右退走之後,楊戩取出詔書念道:「皇太后劉氏,縱欲失德,不能母儀萬邦;口出邪言,久懷不臣之心。朕寢食不安,不能因私恩而屈大義。敕令劉氏立即上呈過去冊封為皇后和皇太后的寶冊,廢居道宮——」 還未等念完,崇恩勃然大怒,厲聲斥責道:「我受先帝冊封為皇后,官家無權收回!先帝的詔書中稱吾為『心容具美,言德皆佳,若非斯人,誰可立後?』官家進封吾為皇太后時亦稱,『身受遺訓,有策立之大功;端莊慈仁,可使天下從風。』這些金口玉言,朝中百官誰個不知?你這個狗奴才歷來作惡多端,臭名昭著,竟敢偽造聖旨,污辱堂堂國母,混淆黑白,血口噴人——」她正想下令左右人員拿下這個狗奴才,一看殿堂內只有她一個孤單女人,而楊戩那佈滿皺紋的酷似老太婆的臉上,肌肉在抽搐著,一雙小眼睛中,透出像是老狼的綠色的兇惡的目光。他身邊兩個強壯的內侍正在待命,隨時都可能撲上來。 歷來逞強好勝的太后,此時方知處境險惡,就迅速轉回身逃進自己的臥室。正想緊閉房門,然而已經來不及了,楊戩很快跟進,把她逼到床前,就指著床架上的簾鉤冷冷地說道:「太后一心想垂簾聽政,那末現在就恭請垂簾吧!」 太后知道死將臨頭,但她畢竟是個強女人,就破口大駡道:「你這個狗奴才,過去勾結蔡京,想利用我去廢黜王皇后,現在又利用我去孤立鄭皇后,想在立太子時插一手。過去皇上以進封皇太后為鉤鉺,讓我擁護策立。他自稱孝悌仁厚,卻欺嫂殺弟,是個衣冠禽獸!」 楊戩倒不發怒,只是冷冷地說:「太后的好日子已到了盡頭,現在再喊也沒有用了,誰也聽不到了!」他指揮兩個內侍把崇恩強行掛在簾鉤上,隨即手起刀飛,兩個內侍也被捅死了,鮮血噴射似柱,把太后精美的豪華的臥室,染得一片鮮紅。 崇恩太后死了,享年三十五歲。她的死訊傳到皇上的寢宮時,皇上正與幾個執政大臣議論如何處置太后。使大家感到為難的是:元祐皇后早已被廢了,如果再廢崇恩,那哲宗皇帝在太廟裡就沒有正式的皇后了。黜廢太后,本朝並無先例。過去哲宗曾想廢去高皇太,但知難而退,還擔心死後進不了太廟。如果現在公佈崇恩的罪狀,那確實與過去冊封她的詔書自相矛盾,皇室的名聲也會嚴重地受到損害。現在她「自縊身亡」,自己得到了解脫,也使皇上和執政大臣們得到解脫。大家認為不如掩蓋其罪行,以皇太后駕崩之禮進行祭奠和安葬,各方面的禮儀都能顧全。於是才出現了上文所寫的皇上出行,去普安寺祭奠「國母」的盛大場面。崇恩因死而得福,得以陪葬哲宗的永泰陵。她的心腹們也得救了,被送到永泰陵廟堂,永遠陪伴著這位風流一世的皇太后。 皇上在這次大病前後,親身經歷了宮城內和朝廷內的一些重大事件。他不能像過去那樣精力充沛地去尋歡作樂,卻有足夠的時間安靜地躺在床上思考大事。首先一件大事是應該正式立皇太子,以便安定民心。過去總以為自己剛過而立之年,體魄健全,立太子的事等以後再說。誰知一場大病引起了朝野巨大的震動,以至崇恩想立楚王似的兒子永甯郡王為帝,由她來垂簾決事。她甚至公開說:哲宗棄天下時皇位本來應由楚王似來繼承,這一寶座早就應該歸還原主了。其他大臣當時在表面上很關心龍體安康,而在私下裡則在考慮策立或擁立新君,以便長保富貴。皇上切實體認到:建立皇太子不光是顯示君臣父子之間的倫理的大恩,更重要的是立宗廟社稷萬世不變的根本。那麼在自己的十幾個皇子中,該立誰為太子呢?按《周禮》應該立定王桓,他是嫡子長子,且天性仁孝,有樂善好施之德,愛民育物之心。而在內心深處,皇上更偏愛三皇子嘉王楷。他有天賦之才,能寫詩文,謹守孝道,言聽計從;性喜收藏名畫,也愛畫花鳥,與白己繪畫風格很相似,因此蔡太師稱頌為「父堯子舜,趣尚相同」。在很長時間內皇上猶豫不決,準備與鄭皇后商量後再作決定。 皇上駕臨中宮,見皇后正在焚香讀《唐書》,神清似雪,從容大雅,明眸善睞,仍然很有魅力。皇上就她所讀的史書,讓她談談唐太宗立嗣的得失。 皇后淺笑輕顰,邊想邊說道:「官家這一考題太難,臣妾怕考不合格。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愛好聲色,生活奢靡,因而失寵。太宗偏愛幼子魏王李泰,李泰想乘機奪嫡,派人籠絡權貴,結成魏王黨。太子恐懼不安,也暗結太子党,暗中養刺客一百多人,並企圖發動兵變來搶奪帝位,事敗被殺。另一皇子晉王李治,得到一批元老重臣的支持,結成晉王党,與魏王黨相對抗。由於諸皇子爭位,朝臣各找依託,分成朋黨,政局開始動盪。太宗痛苦萬分,曾想抽佩刀自殺。但他畢竟有政治遠見,知道如果因偏愛而立李泰為太子,那麼在他死後將會爆發一場皇室朋黨間的流血衝突,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大唐江山就會毀於一旦。最後他終於忍痛割愛,立李治為太子。」她知道官家問話的意圖,因此借題發揮,著重講帝皇應根據禮制而立太子,如憑偏愛立太子,必然會引起朋黨之爭。 皇上聽後感到很受啟發,他平時有事喜歡與她交談,就因為她通曉文史,所論時有高見,能準確地找出他思想上的癥結,消釋他心中的疑難。於是皇上終於下定決心,讓她代為起草立定王桓為皇太子的詔書,以御筆的名義頒告天下。 在大病之後,皇上想得更多的是大權旁落,他第三次請蔡京出山,解決了財政危機,但蔡京乘機進一步地把自己的黨羽安插到二府三省六曹,安插到各大州府,現在幾乎與君主分廷抗禮了。當皇上把自己這種沉重的、痛苦的、失落的心情,向鄭皇后訴說時,流露出受到了挾持而又無可奈何的情緒。憑著聰明女人的直覺,皇后覺察今春這場大病雖沒有壓垮皇上的龍體,卻使他的精神萎靡不振了。這直接關係到王朝的興衰,關係到億萬臣民的命運,絕不能等閒視之。 她試圖進行說服,就用一種回憶往事的口氣說道:「當年神宗皇帝實施新政時也很年輕,經驗也不足,就以師臣之禮待王安石,給以巨大支持,使新法順利施行。王安石獨相五六年,重用自己的門生、故舊和順從者,把他們安插在重要部門,形成了一股很強的政治勢力。他還勸神宗不必過多干預國家的具體事務,要垂拱而治,主張全部貶逐對新法有異議的朝臣。神宗是英武聖主,深知用人之權和賞罰之權是皇帝治理天下的根本,太阿不能倒持,於是由對王安石信任、敬重轉變為防範和懷疑,最後罷去他的相職。官家即位後決心紹述神宗遺志,首先得紹述神宗善於駕馭朝臣而不受制於權臣的統治術!」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