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努爾哈赤 | 上頁 下頁 |
一四一 |
|
大臣額亦都、安費揚古、何和理等,都發表了意見,他們認為範文程的話有道理。 最後,努爾哈赤說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是土地和人民。現在,如果咱們撤兵,回赫圖阿拉去,敵人必然再來。他們佔領瀋陽遼陽等地,設險固守,周圍的土地、人民,就不再屬咱們了。拋棄已經得到了疆土,撤兵而還,以後再來征討。這是勞民傷財的,是不明智的措施。」 「另外,遼陽是全遼的中心,此地還是與明朝、朝鮮和蒙古接壤的戰略要地。如今,天意既然把它給了咱們,如果再不佔領,豈不是違背了天意麼?」 「何況,咱的人口不斷增加,土地日益擴大,騎兵更加強大,國力空前強盛,咱們的軍政中心,也應該相應的轉移。請大家回憶一下,咱們從薩爾滸之戰以後,實際上都城早已從赫圖阿拉遷出了。……」 努爾哈赤這最後一句話,真的勾起了大家的回憶…… 佛阿拉是努爾哈赤的第一個根據地。 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努爾哈赤二十九歲,當時他已起兵五年,殺了尼堪外蘭,報了父祖之仇,統一了建州本部。 為了求得進一步發展、壯大,努爾哈赤決定在佛阿拉建城。佛阿拉城,共築三層,又興建了衙門,樓臺,並設堂祭天。 佛阿拉城東依雞鳴山,南靠喀爾薩山,西鄰煙筒山,北臨蘇克素滸河。它的位置,是在蘇克素滸河的支流——加哈河與首裡口河之間三角形河谷平原的臺地上,交通比較方便。 努爾哈赤開始在這裡「定國政」,成為當時建州的第一個政治中心。 努爾哈赤在佛阿拉居住了十六年,在統一建州八部之後,又吞併了哈達,創建了軍隊,創定了滿文。 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努爾哈赤四十五歲,為了擴大勢力,統一女真各族的需要,他又在虎拉哈達南岡,蘇克素滸河與加哈河之間的山岡上,建成了赫圖阿拉城。 赫圖阿拉是繼佛阿拉之後,努爾哈赤的第一個都城。他在這裡也居住了十六年。其間,滅了輝發,吞併了烏拉,創建了八旗軍隊,實行了屯田制,又征撫了東海女真,收降了薩哈連部,發佈了「七大恨」誓師,取得了薩爾滸大戰的勝利。 從此,後金與明朝互換了位置——後金由防禦轉入進攻,明朝由進攻轉為防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後金國,努爾哈赤開始了建元稱汗,又強化了汗權,使他的「射天之志」——奪取明朝的天下,奠定了穩定的基礎。 因此,赫圖阿拉又被稱為「興京」。 但是,努爾哈赤不因循守;日,總是執著地追求,又放棄了赫圖阿拉,將都城遷往界凡。 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天命四年)二月,努爾哈赤又在赫圖阿拉城西一百二十裡的界凡築城。 界幾位置在蘇克素滸河與渾河之間,地勢極為險阻。在薩爾滸戰役取得勝利之後,努爾哈赤決意將後金的政治重心西移。於是,在界凡建衙門,修行宮,屯田牧馬,尋找機會攻打明朝。當時努爾哈赤六十一歲。 從赫圖阿拉遷往界凡之前,由於諸貝勒、大臣不理解努爾哈赤的政治抱負和軍事意圖,曾一度阻撓遷都。但是努爾哈赤力排眾議,決計遷往界幾。 不久,努爾哈赤從界幾率領八旗士卒出征,兩月之間,捉了介賽,攻陷了鐵嶺,滅亡了葉赫,為向遼沈進軍打下良好基礎。 因此,界幾城,是努爾哈赤向明朝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前哨陣地。 努爾哈赤在界凡城居住了一年零三個月之後,又移居於薩爾滸山城。 薩爾滸城在界凡西邊十裡處,努爾哈赤在這裡居住不到半年,就攻陷了瀋陽、遼陽。 遼沈之戰剛結束,努爾哈赤就決定遷都遼陽。當他徵詢諸貝勒、大臣們的意見時,這些因循保守、滿足於搶掠、不圖進取的將領們,都表示不願意遷都。 當時,努爾哈赤以其遠見卓識、苦口婆心,終於說服了他們,便把都城遷到遼陽。 不久,那些貝勒、大臣、將領的家屬,也都來到遼陽,後金的軍民也都一批批地遷來遼沈地區。 一年之後,努爾哈赤感到遼陽城年久失修,城牆倒塌嚴重,而且此城過大,不宜防守。因此,又決定在遼陽城以東的太子河畔,另築新城,當作都城,被稱作東京。 一向深謀遠慮的努爾哈赤,通過實地考查與觀察,發現瀋陽的戰略地位更比遼陽優越。於是,他又當機立斷,決定將都城遷到瀋陽。 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天命十年)三月,努爾哈赤將再次遷都的想法,告訴了諸貝勒、大臣們。他們對此很不理解,認為放棄正在修建的東京城很可惜。當時,以大貝勒代善為首的諸王、大臣紛紛勸阻說:「再次遷都,必然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老百姓怎麼承受得了?」 努爾哈赤向大家解釋說:「瀋陽交通便利,是個四通八達的地方。如果從瀋陽出兵攻打明朝,從都爾鼻(今遼寧省彰武縣)渡遼河,路直又近。若向北攻打蒙古,不過兩、三天的路程。若是向南攻打朝鮮,從清河路走,非常便利。」 「根據以上有利條件,朕再三考慮,國都仍應遷到瀋陽更為合適。」 其實,根據當時的形勢看,後金國佔有的土地成倍地擴大,南至鴨綠江,與朝鮮相鄰;北到嫩江,與蒙古接壤;西過遼河,與明朝對峙。因此,後金正處於這三股勢力的包圍之中。 既然努爾哈赤把奪取明朝的天下,作為自己的「射天之志」,那麼瀋陽便理所當然地成為實現這一遠大政治目標的形勝之地了。 於是,努爾哈赤決心不惜「一時之勞」,「惟遠大是圖」,再次遷都。天啟五年(1625年,天命十年)三月,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後來瀋陽又叫盛京。他讓八旗士卒都駐紮在瀋陽城裡,又招募良工巧匠,對瀋陽城重加修築,建造宮殿,把瀋陽城開了四門:中置大政殿,又名篤恭殿。前殿名崇政殿,後殿名清甯宮;東有翔鳳樓,西有飛龍閣。又蓋了十工亭等,樓臺掩映,金碧輝煌,雖是塞外都城,不亞大明京闕。 不久,努爾哈赤帶著六宮後妃,滿朝文武,一齊來到瀋陽,住進宮裡,便終日與烏拉、納喇氏飲酒作樂。大貝勒代善與眾弟兄十幾個,不是打獵,便是練武。這且不提。 且說廣寧失守之後,明朝上下一片驚慌,恐懼更甚於喪失遼、沈之時。 明熹宗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的軍隊敗得如此之慘!似乎他已感到那龍椅已受到強烈的震動!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明朝畢竟已立國二百多年,它的根基仍是牢固著哪。 皇帝一聲令下,從各地又能很快地集結起龐大的軍隊,戰略物資也會源源不斷地運來。 經過文武大臣共議,決定徵調各地兵馬,對山海關進行全力固守。 那遼東經略一職,幾經篩選,後經大臣們集體推薦,再任王在晉為兵部尚書,經略遼東。 且說王在晉到山海關上任後,拿不出像樣方略,卻又老調重彈,提出「堵隘撫賞」的戰略方針。 所謂「撫」,就是讓明朝皇帝拿出大把的金銀,來收買蒙古;所謂「賞」,就是指望用蒙古的力量,來對抗後金。 所謂「堵隘」,就是在山海外,再修一座關城,以此護衛山海關。 但是,王在晉的方案一提出,立即遭到他的部將袁崇煥和孫元化等人的堅決反對。他們多次勸阻,王在晉仍舊不聽。袁崇煥說:「大明自建立以後,蒙古一直與它對立,常年處於戰爭狀態。雙方好時,只是談和,關係很不穩定。想利用蒙古去打後金,等於嘴上抹石灰——白說!」 孫元化說得更有力:「當年馬林守開原時,收買過蒙古的宰麥等,還簽了約哩。結果,後金軍隊來打開原時,他們卻幫助後金。還有王化貞防守廣甯時,也曾用這辦法,結果完全落空,等於畫餅充饑!」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