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老子傳 | 上頁 下頁
一一五


  三天之後,老聃他們離開桑園,到其他的一些地方去。秋、冬之交的季節,蕭條,寒涼。幹黃的原野上,這兒,那兒,稀稀落落地站立著幾個蒼灰的村莊。他們一邊行進,一邊將人的腳印、牛的蹄印灑在身後。他們默默地走著,將希望播種在幹黃的原野,期望來年這裡能夠生出嫩芽,長出枝葉,開出悅目之花,結出豐美之果。

  農曆十二月初,他們來到一個名叫槐裡(今陝西興平縣東南四十公里處)的地方。這槐裡,當時是個小村。一片亂著灰枝的槐林,映著十幾家人家的灰屋,冷冷落落,顯得很不景氣。

  村西有一座壑深澗陡高峻奇異的山峰(正因為這座山高,才致使經幾千年風化消蝕,這裡迄今尚且有山),是當時天下少有的美境之一。藍青色的群峰,簇擁著一個頂端略平的大峰。大峰頂上,松青柏翠,紫竹留雲。在這深重的綠色擁抱之中,一樹樹紅梅和黃梅正在冒著嚴寒怒放盛開。遠遠望去,賽豔霞,似嫣火,動心迷眼,無比的美麗。在這松遮梅映之中,有一所石砌的房舍隱隱約約地露出屋角。那懸崖峭壁之上掛著幾條好幾丈長的青白色的冰條。在那個最高的峰頂之上,有幾株又小又矮擰進子老松,姿式古怪,秀美奇絕。如若是在春夏,這裡更值一觀。綠茵遍山,繁花滿峰。候鳥啁啾,白鶴頂紅。「玉帶」纏山腰,清泉敲銀鈴。氣候宜人堪留住,別有一趣幽幽情。

  老聃先生一登上大峰之頂的時候就連聲稱讚說:「美哉,美哉!能在這裡住上幾日,死亦足矣!」

  下山之後,老聃先生他們走進槐裡村莊。進了村,他們的第一要緊之事還是傳道。當時傳道,在秦國更是新鮮之事。人們聽說村上來了一位白胡大仙一般的騎著青牛的傳道士,倍感新奇,競相傳信。當老聃先生剛在村頭大槐樹下的麻紮子上坐好的時候,村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要是能走動的全都來了。連村上的唯一富戶,輕易沒偎過群眾場合的趙先生也來了。

  在當時,這槐裡村是個異常窮苦的村子。村上人大多是過著糠菜半年糧忍饑挨餓的生活。有幾家窮苦得最很的人家,不說是一年四季鍋底朝天,也是連糠菜都難吃上的。其中有個叫大黑的,是個四十多歲的男人。這男人,中年喪妻,一個人領著三個象紅蟲一般的小孩過日子。他本人患了個無法醫治的疾病,長期病臥在床,半拉身子已經死了。三個孩子衣不遮體,一個個面黃肌瘦,臉抹得象小灰鬼一般,常常是到這家吃一嘴,到那家吃一嘴。一家人就這樣活不能活、死不能死的苦熬著。只有趙先生是這村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富家。他家裡吃不完,用不盡,日子過得十分富裕。他家存的糧食,即使是遇上災荒,十年不收,也吃不完。

  他家的房子顯然的要比別家都好得多。他家裡人口不多,良田不少。除了林園,還有一處山林,山林上還有一所石砌的房屋。——村西邊那座小山上的石頭屋子就是歸他所有的,那是他有時去觀山景時所住的。這趙先生本名趙弼襄,自稱趙先生,是個五十多歲,而又有點學問的人。他滿臉細紋,精神炯炯,三縷鬍鬚,修剪得十分清秀。他有個最大的嗜好,那就是愛觀天象,喜歡鑽研學問和探討預測人間禍福之事。他雖有學問,但是為富不仁。村上人如果誰招了他家一棵樹苗或一棵莊稼,他都要大罵一場。他家的東西再多,別人別想沾一點福。好酒好菜吃不了,也不打發要飯的。因而,村上人寧願窮死,也不去挨他一點東西的。

  趙先生坐在人圈外邊的厚蒲團上,眯縫著眼,用手指拈著清秀的鬍鬚,側耳傾聽著老聃的傳道演講。「這傳道士長那模樣,還真有個風度呢。」他心裡說。

  老聃先生用通俗的語言講了他認為確實存在著的宇宙的本體——道體的形狀;講了在道的作用下萬物的創生;講了應道之特性所產生的人德以及道的幾種規律;講了道和德的上合天理、下合人情以及它的永恆性,說明這「道德」二字是萬古不磨的,萬萬古也不會磨滅的東西。在場的人們聽了,無不感到心悅誠服,歡欣鼓舞。「這是個有大學問的人,可真不簡單。」趙弼襄先生也被他的學問折服了。

  接下去,他以極有說服力的語言,運用道的反律對《道德經》上的一些語句進行摘論,運用實例,進行了生動形象、活潑有趣的講述。「我論述的這些雅語原句是來自一個人寫下的五千言著文,所以不來個通俗的解說是不懂的。」「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孰能以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壽。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當他以極為深厚的感情,極為通俗生動的言詞和事例將以上《道德經》摘句解釋完了的時候,趙弼襄先生一下子明白了,完完全全的像是大夢徹醒了。他很受震動,也異常感動,「沒想到我活了五十多年,直到今天我才算是悟透人間哲理了。這老先生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他真心實意地佩服了,真真實實地心悅誠服了。

  趙弼襄把老聃先生請到家裡,以豐美的飯菜對他們進行了款待,並說出要向他學習天道學說,以更好地研究推知人間禍福,以及打算拜他為師的想法。老聃先生笑著推辭,一連聲謙虛地說:「擔不起,擔不起,我擔不起。咱們只能稱為互相學習。」老聃先生沒說出他的真實姓名,他只對趙弼襄說他姓老。

  當趙弼襄再一次準備飯菜款待他們的時候,老聃先生堅決推辭了,他說,「不能,不能,可不能再這樣了。我們帶的有錢,有糧。我們本打算不走了,本打算在這住下來自己做吃、好好觀觀山景,明年春暖花開之時再走,沒想到給您找了這麼多的麻煩。您要是再這樣,我們就無法在這住下了。請您給找個閑屋,讓我們在這做著吃吧,這樣我們就可以住下了。」

  「好吧,好吧,只要您能在這裡住下,咋樣都好,咋樣都好咧。」

  於是趙弼襄就按老聃說的做到了。

  老聃主僕在趙家閑屋住下之後,就由徐甲到市上買來一些柴米油鹽,他們開始自做自吃。村上人親熱地前來說閒話。老聃先生得知村上的一些人家窮苦的情況,就從他講學、收徒得到的一些金銀中拿出一部分,讓徐甲給一些窮得很的送去。村上人十分感激。老聃先生又讓徐甲每做炊時,多做四個人的飯。每到吃飯的時候,讓徐甲先用個大陶盆盛好四個人的飯,端著送到最苦的大黑家,讓臥床不起的大黑和他三個可憐的孩子吃。大黑十分感激,問,為什麼要這樣?徐甲說:「不要問,你們只管吃。」當老聃先生親自端著飯盆來到他家,用碗盛好飯送到他面前,並且眼裡噙著淚把他最小的孩子攬在懷裡的時候,大黑感激得張著嘴嗷嗷叫地大哭了:「我的媽吔,我的媽吔,我碰上大慈大悲的菩薩了!老天爺吔!這叫我感激得心裡是啥味吔!」

  老聃先生的舉動把全村所有的人全給震動了,人們感動得幾乎全部流淚了。有的人說:「我看這人不是凡人,一定是個白鬍子大仙到咱人間救世來了。」

  村上人的淚水把個為富不仁的趙先生也給感動了。他來到老聃先生面前,往地上一蹲說:「老先生,您真是以有餘以奉天下的道者,這真是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您是哪裡人,您對我說您是哪裡人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