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煜傳 | 上頁 下頁 |
一 |
|
第一章 三千里地山河:遠離戰亂的一方淨土 李煜及其父祖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國社會由統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五代十國」時期。這是天下政治風雲瞬息萬變的動亂年代,也是刀光劍影閃爍、群雄逐鹿的年代,更是黎民百姓橫遭血雨腥風洗劫的苦難年代,還是人才脫穎而出亂中求治的創業年代。 唐朝末年,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怒濤席捲華夏大地。特別是把「平均」、「沖天」作為改朝換代的奮鬥目標繡上戰旗,並為之殊死搏鬥的黃巢大軍,更是糞土王侯,力轉乾坤,所向無敵,威震海內。唐廣明元年歲尾(公元880年),他們以電閃長空、風捲殘雲般的淩厲攻勢,一舉攻克西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把帝王將相的宮殿府邸搗得如同湯澆蟻穴,火燎蜂房。這種迅雷不及掩耳的毀滅性打擊,正像這場事變的目擊者、當時在長安應舉的詩人韋莊,在他的長詩《秦婦吟》中借女主人公「秦婦」之口所述: …… 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 采樵斫盡杏園花,修寨誅殘禦溝柳。 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 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淒涼無故物。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這曲哀歎王朝末日的挽歌,用白描的筆法款款敘述,層次分明,形象生動,絕少斧痕鑿跡,謀篇遣辭,深得前賢古體敘事長詩真諦,堪稱古代詩林不可多得的佳作。《秦婦吟》問世以後,時人爭相傳抄,韋莊名噪一時,被譽為「秦婦吟秀才」。然而沒過多久便失傳了。直到千年以後,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人們才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敦煌石窟中發現多種手寫本,得以再窺全貌。 在這幕威武雄壯的偉大史劇上演前五天,當浩浩蕩蕩的義軍以排山倒海之勢,陷東都(今河南洛陽),下潼關,向八百里秦川勇猛挺進的時候,偌大的長安城就已陷入樹倒猢猻散的混亂氛圍之中。預感末日降臨的唐朝君臣,個個如喪家之犬,茫然若失,不知所措,或策劃逃命,或坐以待斃。酒囊飯袋的當朝天子,往日靠列祖列宗積攢下的家業過活,以擊球、鬥雞為能事的唐僖宗李儇,嚇得魂不附體,在小馬坊使出身的宦官頭目、被他親熱地喚為「阿父」的專權人物田令孜,及其選派的五百神策軍護衛下,拋下宰相和文武百官,只帶領為數很少的親王妃嬪,不顧皇家體面,轍亂旗靡地擠出金光門,星夜急馳,倉皇逃往興元(今陝西漢中)。隨後,又流亡到成都棲身。聲威顯赫的大唐帝國,刹時淪落到名存實亡的地步。 不甘心輕易讓出金鑾寶座的唐僖宗,逃到「天府之國」的成都以後,驚魂稍定,就緊急詔示各地藩鎮(又稱方鎮,系唐初為戍邊而設置的軍事機構,統兵一方的最高長官是節度使。「安史之亂」以後,擴展到各地,其治所稱軍鎮,節度使權力亦隨之加大,總領一州或數州的軍事、行政、監察、財政等大權)調兵遣將,雲集關中,解救京畿。然而,那些自唐中葉以來,隨著募兵制盛行而崛起的「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的武裝割據者們,亦即手中緊握政權、兵權、財權的地方藩鎮,特別是那些邊遠地區的藩鎮,自恃「天高皇帝遠」,朝廷鞭長莫及,非但坐視不救,反而借機謀叛。有的藩鎮即使出兵彈壓義軍,也是陽奉陰違,假公濟私,借機膨脹實力。這些「喜則連衡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並,及其甚則起而弱王室」的新老藩鎮,開始擁兵自重,割地稱雄;繼而干戈相尋,爭奪皇冠;造成無地不藩,無時不戰的廝殺局面。五代中期,後晉成德(鎮鎮州真定,今河北正定)節度使安重榮,一語道破了他們當初爭鬥的天機:「天子甯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這些列鎮相望的大小軍閥,乘堂堂帝國瓜分豆剖,令不行禁不止之機,以強淩弱,以大吃小,屢經火並,最後界定出若干不容他人插足的勢力範圍。其中:朱全忠,據宣武(今河南開封以南地區及與之毗連的安徽部分地區);李克用,據河東(今山西太原以南、太行山以北地區)。這是北方藩鎮中實力最為強大、爭奪最為激烈的兩霸,也是當初鎮壓黃巢起義隊伍最為殘酷的兩支反動武裝。此外,稱雄割據的主要人物還有,王建,據西川(極盛時轄今四川大部和湖北、陝西、甘肅部分地區);楊行密,據淮南(極盛時轄今江蘇、安徽、湖北部分地區和江西全部);錢,據鎮海和鎮東(極盛時轄今江蘇和浙江部分地區),劉隱,據嶺南(極盛時轄今廣東、廣西和雲南、湖南部分地區);馬殷,據武安軍(極盛時轄今湖南和貴州、廣西部分地區);王審知,據威武軍(極盛時轄今福建大部)。這些人後來幾乎都稱王稱帝,搖身變成「五代十國」的鼻祖。 所謂五代,是指從公元907年藩鎮立國的「始作俑者」朱溫稱帝,到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半個多世紀在黃河流域消長興亡的五個朝代,即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所謂十國,則是與此同時在秦嶺、准河以南,先後同五代並存、對峙的九個割據王國,其方位大致是沿長江流域自西向東排列為:前蜀與後蜀、荊南、楚、吳與南唐、吳越、閩、南漢。再加上黃河以東至太原府以北的北漢。 為了便於讀者瞭解五代十國錯綜複雜的時空輪廊,現將各代各國的簡況介紹如下。 後樑為原唐朝宣武節度使、梁王(後封齊王)朱溫所建,都開封,傳三代,即太祖朱溫、郢王朱友、末帝朱友貞,立國16年。轄境78州(五代十國時期,地方行政區劃沿用唐制,設州、縣兩級,府是州的特例,京師或陪都所在地的州稱府。後來在中央與州之間又增加了藩鎮這一行政實體,大者轄十數州,小者轄數州),分佈在黃河以南,淮水、漢水以北和渭水兩岸的中原地區,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北大部、山東與河南全部,以及安徽與湖北小部、陝西大部。五代其他各代的幅員都是在此基礎上增減變動的。吳越、閩、南漢、楚、荊南各國臣屬後樑,吳與前蜀則與之分庭抗禮。公元923年,後樑為後唐所滅。 後唐是沙陀族建立的第一個王朝,為原唐朝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所建,初都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滅後樑之後遷都洛陽。立國共13年,傳四帝,即莊宗李存、明宗李嗣源、閔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轄境123州,較後樑有所增加。吳越、閩、楚荊南向後唐稱臣納貢。吳、南漢與後唐互派使臣。此間,後唐滅了前蜀。公元936年,後晉滅掉後唐。 後晉是沙陀族建立的第二個王朝,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婿、河東節度使、臭名昭著的「兒皇帝」石敬瑭於公元936年所建。石敬瑭為了實現其稱帝的野心,竟然不惜以割讓「燕雲十六州」、每年納貢三十萬金帛的沉重代價,拜比他小九歲的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與人「約為父子之國」,墮落為不齒于後世的敗類。後晉複以開封為都,立國10年,傳二帝,即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貴。轄境109州,較後唐有所減少。吳越、閩、楚、荊南四國對其稱臣奉朔。公元946年後晉為契丹所滅。 後漢為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於公元947年所建,是沙陀族建立的第三個王朝,都開封。立國僅4年,傳二帝,即高祖劉知遠、隱帝劉承。轄境106州,較後晉又有減少。吳越、楚、荊南三國臣屬後漢。公元951年,後漢為後周所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