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秀成 | 上頁 下頁 |
七 |
|
§五、天京事變與桐城解圍 從1853年春定都天京到1856年破江北、江南大營及太平軍北伐、西征取得巨大的勝利,國勢蒸蒸日上。許多太平軍將領沉浸于勝利的喜悅,開始不思進取,而是著眼於自己手中的權力,從而引起互相爭權奪勢、自相殘殺的局面。由於西王、南王的戰死,原來不起眼的北王韋昌輝的地位上升,他為人極為陰險狡詐,平時對東王楊秀清陽奉陰違,暗中尋機對楊秀清下毒手,奪取他手中的權力。而楊秀清雖軍事、政治才能卓越,功勞顯赫,但他居功自傲,看不起他人,更不會團結他人,所以被韋昌輝所孤立。特別是在他主謀的攻破江北、江南大營後,革命形勢達到高潮,這時候,楊秀清更是自恃功高,逼天王洪秀全封他為「萬歲」,洪秀全迫於他的權力,只好無奈地答應了,卻暗中派人叫韋昌輝回天京。 韋昌輝認為這是剷除楊秀清的絕好機會,就急忙帶領親信三千人,連夜回京,深夜竄進東王府,割下還在睡覺中的楊秀清的首級,楊秀清就這樣死在不明不白之中。楊秀清的親信、部將及家小等二萬多人也慘遭殺害。 對於韋昌輝的大屠殺和肆虐,滿朝文武大臣表示極度的憤怒,廣大軍民也表示不滿。石達開也率兵回京責怪韋昌輝,韋昌輝見狀,也想殺害石達開,石達開聞聲急忙逃出天京。由於韋昌輝殺人太多,天王洪秀全不得不下詔斬殺了韋昌輝,平定民心。 天京事變後,天王不敢相信外臣,甚至對石達開的疑心也很重,遂任用其兄洪仁發、洪仁達分別為安王、福王,挾制石達開。石達開最後於1857年夏天,被安王、福王逼得無法容忍,只好帶領太平天國的精兵出走,這就大大削弱了太平軍的作戰力。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運動在軍事上由極盛開始走向衰落;同時,由於天王用人的疑忌使今後在重用李秀成等將領後,對他們的一舉一動總是疑心重重,又壓縮他們的兵權,使這些將領不能發揮他們潛在的軍事才能,甚至引起一部分將領反目成仇、背叛太平天國,投靠清廷,產生了極為不良的影響。 天京事變後,朝中出現了新難題,最主要的是東王、北王在事變中身亡,秦日綱又在事變中因支持韋昌輝殺死東王而被洪秀全下詔處決,朝中有威信的將領因此而所剩無幾,太平天國中缺乏統帥之才。太平軍雖大破江南、江北大營,但並沒有以消滅清軍有生力量為目的,而是以解圍為目標,所以在解圍過程中並沒有大量地消滅清兵。這些清兵在張國樑、和春等將領的休整下,又重新振興起來,特別是和春所帶清援兵的增援,使天京南北的清軍實力大增。他們乘著太平天國朝中政變,無暇顧及朝外戰事時,派張國樑進攻句容,張國樑圍困多日,攻下句容,進兵再度圍困鎮江,會同和春率領的清軍,重新建立江北、江南大營,圍困天京。 而當時翼王又被安、福王逼走,帶走太平軍中最精華的部分,大大削弱了太平軍的力量。當時楊輔青還在福建,林紹璋在湘潭被清軍圍困而戰敗,被革職隱居。林啟容被困九江,黃金文在湖口被清軍所困制,陳得才孤守皖省無兵。陳玉成雖然打敗清軍,一時軍勢旺盛,但他官職太小,不能左右戰事,只在華陽鎮一帶據守。朝中政事都在洪秀全之兄安王、福王的轄制下,此二人平庸無能,雖有蒙得恩、李春發二人,卻不能出來帶兵打仗。所以此時太平軍中急需物色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成為軍事領導核心來把握大局。 當時李秀成在作戰中表現出色,被朝臣推薦,洪秀全就重用他,封他為地官副丞相,命他把守要鎮桐城,保固安慶。李秀成對天王的重用與提拔感激不盡,決心以死相報。 翼王出走造成軍心慌亂,同時造成皖北太平守軍的空虛。1856年夏,清軍乘隙,派和帥攻破巢湖大部分州縣。10月,清軍下到鎮江與張國樑軍一起攻打鎮江城。洪仁發急忙派援軍前往鎮江,在半路上被張國樑的清軍阻擊,作戰失利。鎮江城內糧食已耗盡。吳如孝在12月7日乘夜色率軍從鎮江突圍,被前往接應的李秀成接出,返回天京。鎮江、瓜州很快失陷,清軍在此又重建江南大營,再度圍困天京。天京形勢再次危急。 清軍在攻打鎮江的同時,又分兵進攻李秀成把守的桐城縣。桐城縣被清將秦九泰領軍圍困。清軍在廬州、三河、舒城等地處處設營,道道嚴密。所設大小營寨有百餘座,困逼桐城。當時李秀成僅有六七千人馬,大多是翼王帶領的老弱殘兵,敵我力量極其懸殊。 1856年9月,清提督秦寶三又進逼重鎮桐城,李秀成奉命固守。由於兵力少,李秀成抵擋了一陣後,又撤回桐城。李秀成命士兵紮營防禦,多次擊敗了清軍的進攻。11月,清軍援軍到達,實力大增,開始連續不斷地攻城。由於李秀成依靠堅固的城牆,親自上陣激勵將士奮勇抗擊,擊退了一次又一次清軍的進攻。 當時,圍城清兵有一萬多人,而李秀成所率的能派上用場的將士不足三千人。清軍擁有一百多座營盤,而李秀成依託的僅是一座孤城和外設的三座營寨。所以李秀成能以不足三千的兵力抵擋住清軍幾倍於自己的優勢兵力的進攻,足見其功了。 李秀成心想:儘管清軍多次被擊退,但終究是敵眾我寡,長期被圍對己很不利。於是,他派人急速前往正在甯國解救甯國之圍的陳玉成軍,請求來救桐城。 陳玉成迅速趕到桐城,與李秀成共商解圍之策。他倆根據桐城一面是高山,一面是平地的地勢特點,商定先攻打圍城清軍的後方,截斷其糧道,然後固守桐城令清軍糧盡而自敗。計策已定,李秀成親自挑選精兵,與鎮江的陳仕章之軍共破湯頭的清軍,包抄東關,攻下巢縣,分軍鎮守。陳玉成攻下廬江,派兵把守,再帶兵從後面包圍桐城外圍的清軍,斷絕其糧道,然後與桐城內太平軍裡應外合,共攻清軍。清軍腹背受敵,終於大敗而逃。太平軍分三路乘勝追擊,連破舒城,克下六安,一路節節獲勝。沿途各縣貧苦農民紛紛起義,參加太平軍。太平軍隊伍壯大,軍威大振。桐城大捷挫敗了清軍猛烈的攻勢,扭轉了安徽北部的不利戰局,也顯示了李秀成卓越不凡的軍事才能。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