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秀成 | 上頁 下頁


  §一、少年李秀成

  李秀成,原名以文,後稱李壽成,又改為李秀成。

  1823年(道光三年)出生在廣西梧州府藤縣長恭裡新旺村,父親李世高,母親陸氏,只生李秀成、李明成兩人。

  他的家貧寒、困苦。他們沒有自己的田地,也租不到半點田地,只得給地主做雇工和開墾山地種植一些吃的過日子,雖然年年從頭到尾牛馬一般地辛勤勞動,卻還是食不裹腹,時常受饑寒交迫的威脅。

  李秀成便是在這樣一個窮苦家庭裡成長的。作為一個貧雇農的兒子,在當時是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的。

  然而,命運也給他帶來希望之神,使他有機會學到一點文化,在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期裡,一直使他受益匪淺。這是因為他的舅父是個村塾教師,在李秀成8歲那年,他舅父把他帶過去讀了兩年書。在他10歲時,儘管跟著他舅父讀書不交學費等,但他家實在太苦了,不但供不起他念書,而且家裡人口太少,缺乏勞動力,只好把他叫回來幫助父母解決家裡的困難,他就這樣中途輟了學,這真是貧窮的孩子早當家啊!

  後來,還是靠他舅父的力,把他保薦到當地各個村塾去做幫工,使他能得到一些工錢回來分擔家裡的負擔。他在村塾裡一邊做幫工,一邊乘休息時間,看些歷史典故。那時候,村裡的學童,都是地主、富農的兒子,秀成在那裡做幫工,就必須還得侍候他們。

  雖說都是兒童,但人家是人上人,自己是人下人。而他要保持這份工作,還要低三下四地去取得他們的歡喜,除了侍候這些少爺,整理桌椅和書本、掃地等事外,還得陪著他們玩,他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無故地動他一下,打他一把,有時逗他哭,甚至,把他當馬騎,或叫他做狗爬過他們的胯下。對這一切,他都逆來順受。生活的經歷給他劃下了一條階級鴻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自尊心,在他心裡埋下了深刻的階級仇恨。

  在李秀成的一生裡,有一個突出的性格,就是「外柔內剛」。「外柔」即他在外表、行動上表現得委婉、順從;「內剛」就是做事堅強、果斷。李秀成這種性格,早早形成于童年時在各村塾做幫工的時代,在那痛苦的、無時無刻不受人欺壓的日子,儘管他儘量地忍耐,在外表上裝得如何的軟弱,但在他內心,時時表示出反抗與憤恨。他的性格就這樣年復一年地磨煉而成。

  在秀成的時代,私塾讀的是四書、五經,除私塾讀的經書外,常常有外地人背著書到各個私塾門前來向學童出售,大多是各種各樣的應用書,其中以古典小說最受學童的歡迎。李秀成由於在村塾做幫工,有機會從教師或學生和他舅父那裡借些書來看,再加上他已有兩年學習的功底,又長期在村塾的特定環境下,耳濡目染,逐漸學會了寫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文章,所以,他後來寫得一手《明順》的本章。後在太平軍中,他還隨他的家庭教師學習了七天的天文知識,這對他影響比較大,在每次出征前,總是要看一下天象,選擇吉利的日子出征。

  少年時,對李秀成影響最大的還是《東周列國志》和《三國演義》這兩部演義小說。他把《東周列國志》讀得很熟,他在自述裡用的「不忿」等詞匯,都是從《東周列國志》中學習過來的。還有在《東周列國志》裡敘述的越王勾踐滅吳的故事,也一直影響到他被捕在獄中的行動。還有其中的「剛柔相濟,相機而動」

  也一直影響他在村塾的少年時代,以及他在日後的所作所為。他還常常用《三國演義》中的人物為榜樣教導將士和士兵。在李秀成一生軍事生涯中,他用兵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專以智取」,「兵不厭詐」,這正是他從《三國演義》中運用過來的,還有他從童年開始形成的「外柔內剛」的性格在以後得到進一步發展和發揮,其原因也是跟《三國演義》的影響分不開的。

  幾年後,李秀成已經長成「小大人」了,因此,他承擔了更多的家務活,而且在村塾的頭一年裡,他的父親因為過度勞累而病死,所以,家中的一大堆活兒都由他幹,他不得已每天天未亮就起來,煮飯、劈柴、掃地,然後又匆匆吃過早飯,急忙趕到村塾做幫工,下午回來,又得上山鋤地,種些糧食。後來,年齡太大了,就再沒去村塾當幫工,而是承擔起家中的生活重任。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整天上山幹活,開荒種糧,砍樹燒炭。儘管一年到頭,一家人都累散了骨頭,但日子還是非常艱難,稍稍碰到天災、人禍,就會被寒冷與饑餓所折磨。但他沒有向面臨的重重困難低頭,而是挺起胸脯向生活的惡魔搏鬥,度過了一個又一個艱苦黑暗的歲月。正當他掙扎在無窮的黑夜的時候,前方終於來了光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