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劉秀 | 上頁 下頁


  §二、隨兄起義

  劉秀雖然這時心中已經有了遠大的政治理想,但和大哥劉縯相比,他顯得沉默寡言,給人一種老實穩重的印象。由於他去過遠方,也算得上是見過大世面的人,鄉里的人有了事情,都願意去聽一聽他的意見,有一次他還為了一戶姓侯的人家逃租的事情找過當地的地方長官嚴尤。

  這時,王莽的新朝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王莽剛登上帝位的時候,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實行了一套「托古改制」的政策。他首先宣佈恢復古代的井田制,把全國的土地改名為「王田」,把奴婢改名為「私屬」,規定「王田」和「私屬」一律不得買賣,他還規定煮鹽、冶鐵、釀酒、鑄錢和市場上商品的價格全部由政府來掌握,老百姓到山川河澤地區打柴、打漁和採集野果、野菜等活動,也要向政府交納十分之一的租稅。他還進行了四次貨幣改革,每次改革,他都是以新鑄的劣質貨幣兌換質量較高的貨幣。他的這些改革措施,侵犯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這些人逐漸轉向了反對王莽的勢力中去了。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他採取了大封公侯的方法,他大封公侯二千多人,但是由於財政困難,每人每月只能得到幾千塊錢,日子過得非常的窮困,有些所謂的公侯,有時甚至連這幾千塊錢也不能拿到手,只能替別人當雇工過日子,真是公侯不值錢。

  為了轉移國內的社會危機,王莽對外進行戰爭,企圖以此轉移國人的視線。公元9年,對北方匈奴的戰爭爆發,他大募天下的囚徒、丁男、兵卒三十多萬人,分十二路攻擊匈奴,但是由於糧食一時難以籌集,大軍只好逡巡邊境,匈奴聞聽王莽將來征討,便起兵發難。本來在漢宣帝以來,匈奴和漢族人民之間已經開始融合,接受漢族的文化,和邊境地區的人民和睦相處,由於長期沒有戰爭,邊境地區日益地繁榮起來,但是現在匈奴兵縱橫邊境,大肆擄掠,一時間,邊境狼煙四起,警報頻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東方朝鮮和南方少數民族都相繼起來構難,王莽政權頓時就有些焦頭爛額。

  公元17年,王莽下令沒收官吏家財五分之四充公,允許下屬告發長官,允許奴婢告發主人,他企圖以打擊豪強的辦法來收攏民心。但是,他新任命的官吏,由於國家財政緊張,都拿不到俸祿,只好任令他們上任之後,搜刮致富。這一年,天下發生饑荒,尤其是荊州地區,災情更重,饑民最初還可到野地掘草根度日,但是很快連草根都羅掘殆盡,饑民之間常常因為一塊樹皮而互相爭奪打鬥。新市(今湖北京山地區)人王匡、王風經常為饑民調解講和,很得饑民的擁戴,這時看到老百姓實在不能活下去了,便帶領大家起事。南陽人馬武、穎川人王常、成丹等來歸附,短短的幾個月,起義的部隊就增加到八千多人,起義軍以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為根據地,所以他們的部隊又被人們叫作綠林軍。公元18年,山東琅琊人樊崇率農民起義,聚集數百人進入泰山,附近的饑民紛紛來歸,很快他的部隊就達到了一萬多人。由於他們在作戰的時候,把自己的眉毛用赤色塗染,所以人們把他的部隊叫作赤眉軍。

  王莽面對農民起義,就派太師王匡和更始將軍廉丹帶十萬大軍來鎮壓起義軍,王匡和廉丹的部隊一路上征餉索械,搶劫擄掠,縱兵擾民,百姓受苦甚深。

  於是人們便編了一首歌謠來表達對他們的怨恨:

  甯逢赤眉,莫逢太師;
  太師尚可,更始殺我。

  這樣的部隊,失去了人心,自然不能消滅起義軍,更始將軍廉丹後來在一次戰鬥中被起義軍殺死了。

  公元22年,綠林山發生瘟疫,綠林軍只好分成好幾路離開綠林山,其中王匡、王風一路進入了劉秀的家鄉南陽。

  劉秀有一天進宛城(今河南南陽)賣稻穀,遇到了朋友李通和他的堂弟李軼,李通告訴劉秀,現在天下大亂,正是起事的時候,希望他能抓住時機。劉秀早有起事的意思,於是兩個人一拍即合,約定李通等人在宛城作內應,劉秀和李軼回舂陵募兵,然後率軍前來,到時裡應外合,一舉佔領宛城。

  劉秀回家後,把與李通的約定告訴了大哥劉縯。

  劉縯自從王莽廢漢以來,早就對王莽政權不滿,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道理,他於是召集舊日結交的朋友,大約有一百多人,對他們說:「王莽暴虐,天下分崩離析,而今又枯旱連年,兵革並起,這是老天要滅亡王莽,現在正是我們起事恢復大漢的時機。」他的朋友都拍手贊成。他於是分遣親朋四出,招募部隊。

  同鄉子弟聽說劉縯要起事,都說:「劉伯升(劉縯的字)造反,拉我們送死。」都紛紛逃匿。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