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白傳 | 上頁 下頁
序幕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秋高氣爽,正是長安人郊遊時節。

  城東南的樂游原上,曲江池頭,一群豪門少年剛排開筵席,準備作竟日之歡。眾人正待入座,卻見來了一人,年屆弱冠,眉宇軒昂,氣概非凡。身著豪華獵裝,座跨銀鞍駿馬,就連馬後的幾個隨從穿戴舉止也不同一般僕役。此人下得馬來,也不和誰招呼,便逕自到上首坐定。眾人欲待趕他,未敢造次;要不趕他,又氣他不過。便有一人高聲宣佈,要每一個人自報家門,然後依次入座,意在聽聽這位不速之客究系何人;若非世胄,定要羞辱他一番,叫他知道這班哥兒們的厲害。於是爭先恐後報來,個個都是名門望族,世代簪纓,好不得意!待到這位不速之客跟前,他卻不慌不忙,但聲如洪鐘:「高祖——天子;曾祖——天子;祖父——天子;祖母——天子;……本人——臨淄郡王李隆基。」他還沒有報完,眾人早已拜倒在地。

  數年以後,臨淄郡王李隆基,憑他的膽略、智謀和鐵腕,平定了「韋後之亂」,把他那妄欲臨朝稱制竟不惜謀殺親夫中宗的嬸母及其黨羽,一舉消滅。連他的父親和長兄也以他有「聖德大勳」,而將天子寶座讓給了他。他就是唐代第七個皇帝,史稱玄宗,俗稱明皇。

  剛登上大唐天子寶座的李隆基,遵照古禮:「季冬之月,天子乃教田獵,以習五戎。」在驪山之下,渭水之濱,舉行了一次大獵。

  咚咚的戰鼓,聲震四野;熊熊的篝火,映紅千山。閃光的戈矛,好像嚴霜遍地;五色的旗幟,如同雲霞蔽空。到處張起了天羅地網,四下佈滿了千軍萬馬。六軍將士嚴陣以待,好像面臨一次真正的戰爭。

  四匹龍馬駕著禦輦,馳出了長安東門,沿著渭水,來到驪山腳下。一路上,鑾鈴叮噹,繁纓招搖。華蓋之下,年輕的君王,手持倚天之劍,臂挽落月之弓,神采奕奕,雄姿英發。在雄壯的《秦王破陣樂》中,他巡視了獵場,檢閱了六軍,然後馳上驪山,親自指揮了這場大獵。

  一聲「合圍」令下,六軍將士人人奮勇,個個登先,趕得飛禽走獸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於是,刀槍並舉,弓箭競發,鷹犬四出,人獸相搏。霎時,只覺得江河波湧,山嶽風生,好像河神山靈都在為這次大獵助威。驪山之下,渭水之上,野獸的鮮血好像河水在流淌,飛禽的羽毛如同雪花在飛舞,最後捕獲的禽獸多如山積,使太陽中的金烏也大驚失色,使明月中的玉兔也聞風喪膽。於是,六軍將士歡呼「萬歲」的聲音,像一陣陣春雷滾過大地。

  就在這次大獵中,正在講武習戎的皇帝又召見了他早就屬意的敢於直諫而又嫻於吏治的先朝老臣姚元之。

  年屆六旬的姚元之從三百裡外的同州貶所趕來時,不及休息,馬上隨駕出獵。在大獵中,皇帝發現元之老而不衰,馳騁如意,龍心大喜。當天夜裡,駐蹕新豐驛,便向元之諮詢天下大事。元之胸有成竹,對答如流,聽得年輕的君王忘了疲乏,直到夜深。最後,李隆基一把拉住老臣的手說:「朕急欲勵精圖治,決意用卿為相。」但是元之沒有馬上謝恩,卻道:「陛下雄才大略,臣知之久矣!然臣有十事啟奏陛下,如不可行,臣不敢為相。」皇帝急切地說:「愛卿只管大膽奏來。」姚元之便講了如下十大條款:

  「武后垂拱以來,實行嚴刑峻法,使人動輒得罪。臣請以仁恕為先,可以嗎?」

  「朝廷出征吐蕃,兵敗青海,耗損國力,莫此為甚。臣請勿幸邊功,可以嗎?」

  「近親佞臣,觸犯刑法,皆得逍遙法外。臣請法行自近,可以嗎?」

  「自古以來,宦官為禍,史不絕書。臣請內侍不得參預朝政,可以嗎?」

  「皇親國戚貢獻山珍海味、奇玩異寶,無非媚上求寵;近來公卿方鎮亦漸效尤,均系民脂民膏。臣請除租賦外,謝絕一切貢獻,可以嗎?」

  「公主外戚擅權用事,紊亂朝綱。臣請外戚之屬不任台省要職,可以嗎?」

  「先朝褻狎大臣,有虧君臣之嚴。臣請接之以禮,可以嗎?」

  「京兆處士韋月將上書,奏武三思潛通宮掖,必為逆亂。本為忠言,不幸被斬。自是以後,言路遂絕。臣請群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可以嗎?」

  「東西兩京濫修佛寺道觀,勞民傷財。臣請禁絕一切道佛營造,可以嗎?

  三代以來亡國者多因女禍。王莽篡漢,亦因元後臨朝。臣請以此鑒戒為萬代法,可以嗎?」

  姚元之每講完一條,皇帝都答道:「可以。」最後又斬釘截鐵地說:「卿之所奏,正合孤意!」元之於是頓首謝恩。

  第二天早朝,李隆基便向滿朝文武宣佈任姚元之為宰相,同時又宣佈了勵精圖治的決心,並將年號改為開元。

  姚元之因避年號之諱,改為姚崇;其後又有宋璟、張說、張九齡、韓休等賢臣,相繼為相,共同輔佐開元天子。於是弊端漸除,德政頻頒,又兼連年風調雨順,人民便得以安居樂業,國勢亦隨之蒸蒸日上。

  杜甫《憶昔》詩雲: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這就是歷史上盛稱的「開元之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