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
八四 |
|
陣前韓信兵馬立刻向左右分開,陣後的弓弩隊急速上前,對著快上岸的楚軍展開猛烈的箭雨攻擊。 龍且在毫無戒備下首當其衝,一代猛將竟死于萬箭之下。 韓信的中軍配合曹參和灌嬰的左右軍,立刻反擊已渡河之楚軍。 楚軍有大半溺斃在濰水中,即使渡過濰水的,也有不少死於箭雨下。由於發現中計時的慌亂,使士氣全失,加上主將當場陣亡,群龍無首,因此楚軍再怎麼猛勇也變得全無作戰力了,只好棄械投降。 情勢的逆轉把田廣嚇壞了,因此他不敢守住高密,即刻率軍退往城陽,以便和田光會合,共商對策。 韓信再度運用奇計,以少數兵馬獲得全勝。 §齊國兵敗如山倒 濰水之戰中被韓信奇兵殲滅的是救齊的楚軍,而齊軍本身雖然並無任何損傷,但鬥志卻已完全喪失。 水退後,韓信率軍渡過濰水,佔領高密,並率主力部隊攻打城陽。 田廣料不能守,下令田光率軍北向投奔田橫,以圖東山再起,自己則率少數部隊向韓信投降。 其實韓信早料及此,因此在接受田廣投降前,便下令灌嬰軍團北上追擊,終於在博陽城南數十公里處擊潰退卻中的齊軍,田光當場戰死。 在博陽的田橫以為田廣也戰死在退軍中,遂自立為齊王,並出城反擊灌嬰軍隊。 灌嬰的步騎混合軍有不少是由秦國關中軍團組成,作戰力為漢陣營中的佼佼者。田橫雖善於遊擊戰,但機動性和作戰的猛烈性顯然不如灌嬰軍團,反而在贏下吃了一場大敗仗。 齊軍士氣崩潰,田橫判斷短期之內已事不可為,乃率殘部退入梁國,依附梁地的遊擊隊王彭越。 灌嬰繼續北上進擊駐軍齊國最北方軍事重鎮千乘的田吸軍團,結果田吸戰死,灌嬰解除了齊國遊擊隊對漢軍補給體系騷擾的威脅,韓信軍團完全征服了齊國。 齊國的最後一股軍力,為駐守膠東、屏障齊國東部半島的田既軍團。韓信乃派曹參軍團征討之,曹參采政治喊話,招降膠東區齊國大小軍團,使田既陷於孤立。不得已田既只好率軍突圍,但很快被曹參的主力擊潰,田既戰死,齊國戰事到此全部結束。 韓信以智謀完全攻下了齊國,而且擊潰了強悍且富作戰力的龍且軍團,也把項羽徹底打入了敗部。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真正的大成功,是因物而成,順其自然,不刻意包裝,所以從外表看來總是有缺欠的。但它隨顧自然,所以作用卻是永不衰竭的。 所謂大盈者,是因物而興,所以不會自矜自滿,看起來很虛空,但是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 大直者也是欲物而直,不特別指向某標準,所以很多地方看來反而是屈曲的。 大巧者也都是因自然而成器,不刻意雕琢,所以看起來也是很笨拙的樣子。 大辯者依循自然真理而言,不裝飾,不強詞奪理,所以外表看來老實而木訥。 能真正體察自然之道者,表面看來笨拙而無規劃,依循自然而為,不急躁行事,不熱情洋溢,由淺而深,等待時機成熟,自然開花結果。 這便是老子所謂的清靜無為,真能作到清靜無為者,自然可以無為而無所不為,所以靜能勝躁,寒能克暑,清靜無為是天下最無敵的力量。 齊地是中國兵法學和智謀學的起源地,一向善於借力使力,例如田橫的遊擊戰術,便使正值顛峰狀態的項羽都束手無策,不得不放棄對齊地的征服。 要擊敗齊國的確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但韓信不愧是個軍事天才。 暗渡陳倉,擊敗秦王朝最後一位軍事強人章邯。背水奇陣,打垮中原最富作戰力的趙國軍團。 由此可見韓信深懂天時、地利、人和的自然之道。 面對同樣擅長智謀的齊國軍事家,對韓信而言是個嶄新的挑戰。 出發東征時,相信韓信並無十足的信心和把握。 他不慌不忙,不管劉邦的壓力,集結到足夠的兵力才出發。 他利用酈食其和談成功而發動奇襲,雖有點不合常理,但兩國當時並未正式和談,何況韓信也確實未接到劉邦停止作戰的命令,或許劉邦也是故意未對韓信有所指令也說不定。 總之,韓信是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天時」及「人和」,毫不猶豫地發動了真正的奇襲。 濰水之戰,韓信更徹底運用了「自然」的力量,他在作戰規劃上的確經常能「清靜無為」。面臨任何不利的戰場,韓信似乎都能完全的忘戰,他將注意力「自然地」放在環境上、敵方行動上,因此他能將一般人所無法注意到的「客觀事實」看得清清楚夢。 在任何一個戰場上,韓信都顯得有點弱勢或笨拙無為,但他最善於利用的卻是自然界的無敵威力。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無為而無所不為,其中的奧妙,唯有靠自己去領會及運用了。 ◎篇後·實用觀點 戰略VS戰術時 很多史學家和小說家在談及項羽和劉邦的楚漢相爭時,大多認為劉邦長於巧計、善於欺敵,項羽則過分魯直、拙於用人,這是項羽在最後關頭輸給劉邦的最主要因素。 楚漢相爭4年,是從劉邦入關、秦王子嬰投降時算起,因此頭一年包括了鴻門劍宴、項羽分封天下、劉邦被迫退入漢中等事件。這段期間,劉邦完全處於挨打狀態,根本談不上有什麼「爭」事發生。 從劉邦暗渡陳倉、併吞三秦開始,才算正式進入了楚漢對抗。劉邦一開始在戰略上便採取聯合諸侯以對抗項羽的方式,但項羽卻仍實行唯我獨尊、猛獅對抗猴群的策略,即使連江南原屬班底的諸侯他也沒有特加拉攏,因此造成劉邦有遊說九江王英布的機會。 彭城大敗的結果,顯示劉邦在作戰指揮方面的確不是項羽的對手。由於對彼此能力的錯誤評估,使劉邦陷入空前絕後的危機,而項羽之所以無法在這次決戰中殲滅劉邦,應屬天運所致。 從此以後,劉邦也絕不肯再和項羽進行會戰,但他選擇滎陽和成皋作為僵持的地點,卻是非常高明的策略。不論在糧食補給或地利上,滎陽戰線的敖倉糧庫和成皋天險,都足以讓戰術掛帥的項羽英雄無用武之地。 雖然其間數度被迫撤離,但劉邦仍有效地在外圍封鎖住楚軍對關中地區的攻擊。相反地,項羽不論如何努力,也占不了多大的便宜。 彭城大敗後,劉邦最成功的戰略是拉攏了九江的英布和梁地的彭越。這兩人傾向劉邦,無疑斷了項羽的左右手,項羽之所以始終無力攻破劉邦的滎陽防線,失去這兩股力量的協助應屬最大原因。 只要守住滎陽,劉邦便立於不敗之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