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六九


  想不到夏侯嬰卻立刻停車讓兩位孩子回到車上,即使劉邦大聲怒斥,夏侯嬰也不為所動。劉邦連續三次推下孩子,夏侯嬰也不顧危險地三次停車救回孩子,並大聲向劉邦宣稱:「今日情況雖緊急,但也不能慌亂地盲目奔逃,何況要丟棄無辜的孩子呢?!」

  夏侯嬰更故意放慢馬車速度,並要護衛的騎兵跟隨著慢慢前進。劉邦大怒,十數次故意舉劍威脅夏侯嬰,但夏侯嬰仍堅持原則,周圍的侍衛也表示寧願死戰也要保護稚子,絕不後悔。

  劉邦見大家意志堅定,也放手不管,自己蹲在馬車上閉目養神。

  由於眾心一致,終於發揮創造力,巧妙地在山區中甩開了楚軍的追擊,安全逃離沛縣。

  接著還有件麻煩事,那便是要逃到那裡去呢?倉皇中攜帶的糧食不多,而且連日奔波,大家也需要休息,如何找個安全的補給地方呢?

  睡一覺起來,精神好多了,當夏侯嬰提出這個問題時,劉邦思考了半刻後回答:「我們到下邑去吧!」

  下邑在江蘇碭山東北,屬魏國管轄,目前是由呂氏的哥哥周呂侯呂澤鎮守。由於下邑是以前日公的大本營,人脈關係良好,呂澤在這次大敗後或許還能掌握情況。

  如果項羽知道劉邦在下邑,下邑大概不用幾天必被攻破,所以這個行動要非常地秘密。

  呂澤只有1000多名士兵,也就是小得不起眼,或許項羽反而不會去注意這塊地方。

  夏侯嬰頗瞭解劉邦的想法,所以便全心設法由小道進入下邑。

  這段期間,原投入漢陣營的諸侯紛紛反叛,魏、趙等均投降楚軍,連關中的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也逃亡加入楚軍行列。

  最不幸的是審食其帶著呂氏、劉公尋求跟劉邦會合時,卻在途中為楚軍所擒,項羽於是下令將他們監禁在軍營中以為人質。

  最讓劉邦高興的是在下邑碰上了張良,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下邑是最危險也最安全的地方。

  最危險是因為這裡根本不堪一擊。

  最安全是因為這裡的人民忠誠度最高,消息不易走露。

  有了張良,大概便知道怎麼重新再出發了,劉邦為此放心了不少。

  根據張良的情報,韓信的本部尚堅守在睢水之南牽制住不少楚軍,很多流失的軍團也已慢慢在那裡集結,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把軍團將領秘密地召到下邑來共商大事。

  呂澤的行政能力很強,保密工夫作得很好,劉邦的蹤跡一直沒有被楚軍發現。

  當然,這段期間項羽的注意力也無法完全放在劉邦身上。因為齊國的楚軍顯然敵不過田橫的遊擊戰,項羽南回後,田橫又收復了三齊,所以項羽必須重新整編楚軍陣營以面對新的局勢,搜捕劉邦的動作也遲緩了下來。

  劉邦也因而可以稍喘一口氣,靜下來規劃重新出發的策略了。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體認自然的「道」,穩重和清靜最為重要,輕浮和急躁將與「道」相背而馳,終至失敗。輜重或許是累贅,但體道的聖人永遠願意在人生的旅途上,去面對這些生命的責任。榮顯和燕食,不企求也不拒絕,處之泰然,不受引誘,唯有能夠清靜和穩重的人,才能扛得起生命的責任。何況是一個萬乘的君王,多少人的生命和幸福都受到其影響,怎可輕浮和急躁呢?輕浮時便無穩重,急躁時絕不能清靜。

  時機固然重要,但急著成功,經常都會隱藏莫大的危機。輸贏相間,福禍相依,失敗因為成功之母,成功也常是失敗之母,這是事實的現象,一種自然的「道」。

  暗渡陳倉、佔有關中時,劉邦已奠下進入中原的基礎,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好好體察一下自己的處境,比較一下自己和項羽的實力,仔細分析瞭解下一步是什麼?

  但成功會引發急躁和輕浮,其實不只劉邦,相信日後被稱為興漢三傑的張良、韓信、蕭何,心裡同樣也有乘項羽不在彭城的投機取勝想法。

  像滾雪球式膨脹的聯盟勢力,相信負責企劃的張良、領導的韓信和補給的蕭何一定可以體會其中的危險和困難,但他們一樣急著求勝,而讓這群烏合之眾在內部整合工作都未有基本的實力前,便進入爭奪天下的戰爭上。

  決勝的關鍵在軍隊。拿破崙征俄時,俄羅斯名將庫圖索夫寧可放棄莫斯科也不願使軍隊受到重創,因為唯有保存實力,日後才有反攻和勝利的希望。

  項羽的主力仍然完整,除非攻陷彭城能使楚軍士氣崩潰,否則佔領和劫奪只會造成己方軍紀的崩潰。在面對復仇意志高昂的敵軍時,那是非徹底崩潰不可的。

  輸贏間的鐘擺理論(輸者常能轉為贏,贏者在下次的機會常輸,臺灣的兩黨選舉命運,這幾乎成了公式),其實並非宿命,主要的關係仍在於人事。

  ◎第三章 捲土重來

  〖於是漢軍在榮陽建立堅固基地,又築甬道將敖倉和榮陽接連,派軍堅守,並利用黃河運輸而完全掌有敖倉一帶的糧食,準備和楚軍作長期抗戰。〗

  §張良規劃,突破困境

  從大贏到大輸,劉邦對自己和項羽對抗的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硬碰硬的戰爭,我絕對不是他的對手。」

  但劉邦倒不認為自己是命定中的輸家,他一向對自己的異相深為自信。不論有多困難,鴻運自然出現,這個信念使劉邦成為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者。

  他關心的是怎麼樣才能轉敗為贏。

  韓信在睢水南岸的臨時陣營已相當穩定,不少流散的軍團也紛紛向韓信報到,使彭城之戰的損傷影響減到最少。

  雖然諸侯盡叛,但直屬軍和關中軍的主力仍算完整,劉邦相信這便是自己特別的幸運。

  他遂在下邑苦思突破現況的方法。

  有天,他秘密召見大臣和軍團將領表示:「我願意放棄函谷關以東的統治權,讓給肯和我合作共同來對抗項羽的人,你們認為有誰可以成為我們的重要夥伴呢?」

  這便是楚漢相爭中,劉邦陣營以聯盟方式與人共分天下的基本策略。

  由於項羽一向對有功者忌之,不願給予獎賞,劉邦這個分享天下的氣度和政策,正是和項羽鬥爭最有利的武器。

  智囊張良提議三個重要人物。

  「可以有效地協助我們對抗項羽的有三個人。第一位是九江王英布,乃項羽以外楚國首席猛將,在滅秦戰役中曾多次出任先鋒大將,出生入死,功勞卓越。所以他對只得到九江王之位,心裡非常不滿,和項羽間已出現嚴重貌合神離的現象。

  「第二位是遊擊王彭越,他的出身低,是以和項羽一向格格不入。分封時他和田榮一樣遭到刻意貶低,所以不久便加入齊國反叛陣營,目前已掌有大部分梁地。

  「大王可速派急使和這兩人結盟,便足以讓項羽傷腦筋了。至於大王陣營中只有韓信可以獨當一面,宜讓他獨立掌握一個軍團,以和漢軍互為犄角。

  「若大王想和他人分享天下,可聯合這三個人,便足以擊破項羽了。」

  由張良的口氣中,韓信必定未參加這次會議,或許他正在睢水南岸獨擋楚軍的壓力,好壞讓項羽疏忽了東北方向的下邑。

  韓信怎麼安排與授權,總算是內部事,較容易解決。

  彭越交情雖不深,但和劉邦倒頗意氣相投,只要條件付得高,也還不太困難。

  英布雖和項羽有不愉快,但到底仍是楚營首席大將,要遊說他可能得有很大的膽量和技巧。

  但張良的分析卻也有他的道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