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
四四 |
|
項羽下令趙軍開城接應,再率全軍火速回擊,以會合後面的楚軍。 秦軍碰到這種窮兇惡極的追打,士氣全失,紛紛棄械投降,楚軍有如虎入羊群,個個以一當十。戰場上血流成河,諸侯軍全作壁上觀,根本不知道如何加入戰局。 楚軍大獲全勝,生擒秦軍三萬餘人。 固守糧秣的涉閑,眼見大勢已去,不忍辛苦運來的糧秣為敵軍所得,乃下令焚燒糧秣,自己沖入火海中自焚而死。 無敵軍團的10余萬巨鹿圍城黑衫軍,一天不到便全部崩潰,不但諸侯全嚇壞了,連策劃這場戰爭的範增也看傻了,他不得不對項羽的軍事天才重行估價。 巨鹿城解圍,趙國軍民歡聲雷動,張耳和趙王歇親自到城外慰勞楚軍。 項羽在巨鹿城設置臨時大本營,並約見各諸侯援軍統帥。 各將領看到楚軍的英勇和項羽的作戰天才,無不心驚膽戰,深為羞愧,進入轅門時皆跪行向前,不敢抬頭。經由這次儀式,項羽已成為諸侯軍的大統帥。 接下來的工作,是往西進軍,攻取關中。 但項羽心目中最大的敵人,卻是駐守在棘原的章邯主力部隊。 §翻臉成仇,趙國主權削弱 巨鹿圍城戰之初,張耳本有意借機號召各諸侯的合縱力量,使趙國成為抗秦的主導者。 想不到秦軍意外的強大,各諸侯援軍動口不動手,使張耳幾乎弄巧成拙。 最令張耳痛心的是曾有生死之交的陳餘,在危急關頭居然見死不救,更厚顏寡恥地公開表示是為了保存實力以為趙國報仇。 幸得項羽幫助,才能死裡逃生,張耳對陳餘恨入骨髓。尤其是陳澤和張黶出外求援失蹤,張耳懷疑是為陳餘所害,因此不斷地找機會責問陳餘,陳餘實在受不了,很生氣地回駁道:「想不到君侯您如此怨恨我,那麼教我如何承擔起這個大將的責任呢?」 於是解除自己的大將印綬,推給張耳,張耳見陳餘這突發行為也愣住了,不敢馬上接受。 兩人僵在那兒,陳餘也感到尷尬,乃藉口上廁所,離開現場。 張耳的賓客立刻乘機進言道:「臣聽說天意要給的若沒有接受,可能反而會受其害。現在陳將軍交還將印,君候不接受,在天意上反而不祥,不如乘機收其將印,奪其軍權。」 張耳從之,便令部屬把陳餘的將印收了起來。陳餘回來後,見張耳居然沒有推辭,不禁大怒,便直接離開巨鹿城,和親信數百人到河邊狩獵,不再參與趙國的重建工作。到此 陳餘、張耳也正式絕裂,甚至種下日後反目成仇的原因。 由於邯鄲城已遭嚴重破壞,而且章邯仍駐紮于棘原,隨時可能反攻,張耳乃陪同趙王歇暫返靠近東方的信都,以維持趙國政權的運作,把和章邯對抗的任務完全交給了楚軍。 經過巨鹿血戰的輝煌戰果,項羽早已成為中原北方諸侯軍的最高領袖了。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人類在自然中,原本只是渺小而脆弱的生物之一,但某些人卻急著去表現他的偉大及聰明,違反了自然之理,結果是所有的人都受到了傷害。所以若能絕聖棄智,回復大自然的本色,反而是民利百倍了。 口號唱得愈響的,必定是問題愈多的,所以只有在絕仁棄義的時候,仁義才最能被遵守,人民也才能恢復孝慈。 每個人都自認為聰明,每個人都只顧著保護自己利益的時候,社會自然是笑貧不笑娼,貪污橫行,盜賊都成了英雄。所以只有絕巧棄利的時候,這個世界才能循規蹈矩。 聖智、仁義、巧利,其實都是人偽,只是種文采而已,是不足以順其自然來治理天下的,所以會刻意的強調,要別人來遵守。其實這樣的方法,只會把事情搞得愈糟罷了。 老子這段話是崇尚樸質、反對文采,或許會被視為違反社會進步,但若以經驗層次觀之,老子的說法卻頗有道理。過分運用智慧,的確常弄巧成拙,不如樸質直接的來得有效果些。 宋義出任卿子冠軍時的故作姿態,張耳以巨鹿為戰場想重建合縱美夢的規劃,陳餘過分的自我保護,反而損害了和張耳多年的友情,在顯示知識分子的虛偽及浮華。因此當初生之犢的項羽出現,以朴質無華的作風,憑著決心和勇氣去展現人類求生存最原始的本能時,一些沙場老將立刻黯然失色。 擊敗項梁後,揮師北上包圍邯鄲的章邯軍團,在戰略上的確是明銳而出色的。但連續的重大勝利,使軍團將領顯出了要命的驕氣,以王離、蘇角及涉閑的勇猛、智慧及經驗,如果不是過於重排場、擺姿態,憑項羽的楚國北伐軍的實力,絕不可能如此輕易便獲得勝利的。 相反地,項羽在這一次身任全軍統帥的「處女秀」中,絕少有表現的野心,只想為項梁復仇,只想全力去解救邯鄲之圍,「少私寡欲」,反而能完全發揮驚人的作戰實力。 ◎第三章 劉邦西進 〖劉邦在成武擊敗秦國東那都尉的戍衛部隊,得意之餘,將其西征軍更深入北方戰場,他表面的理由是西征軍必須補充足夠的糧食和兵力。〗 §收編流亡軍,組成自助軍團 劉邦的西征軍團直接指向關中,但聲勢上遠不及巨鹿的北征軍團。 由於楚國兵員不足,劉邦奉命采「自助餐」式組軍,除了少數原直屬部隊及楚懷王配屬少許楚國正規軍外,其餘的編制,必須沿途收編陳勝及項梁潰亡後流散在各地的殘軍。所以西征軍團即使能順利組成,也是個十足的雜牌部隊。 劉邦的作戰天才遠不及項羽,但交朋友的技巧可是第一流的。 相當體面的外表,加上一副毫不在乎的神情,舉止隨和,不修邊幅,作這種雜牌軍的領袖最吃得開,嘻嘻哈哈沒什麼壓力,大家很快便混熟了。 民間流傳著:「沛公真是難得的長者。」也因為這種形象,讓他有機會代替項羽成為西征軍的總司令。 如果說生意人以和為貴,劉邦倒相當有這方面的氣質。他言語粗俗,但卻不隨便批評人。抑惡揚善的習慣,使不少得到他接納和好處的人,到處替他講好話,人的聲望往往就是靠這樣子相互捧出來的。 就這樣,使劉邦的聲勢不是用「戰」來的,而是「和」來的。 從彭城出發後,劉邦的軍隊筆直到達碭縣,在成陽和杠裡附近,有不少原流散的反叛義軍立刻聞風而來,劉邦廣為接待,聲勢大增。 這些地區的守衛秦軍大為不安,這支屬章邯軍團後備隊的二軍,人數雖不多,但傲氣十足。他們頗輕視這些原本的「手下敗將」,因此主動向劉邦挑戰。 目標是咸陽,怎會把這些「小卒」放在眼內,劉邦乃下令進攻,秦軍寡不敵眾,很快被擊潰。 北征軍停滯在安陽的情報,讓劉邦大為得意,心想還是自己先有「成績」,不如趁此機會擴大戰果,於是他打算對「二軍」進行討剿工作。 在這種心態作祟下,劉邦竟「雞婆」地將西征軍團往北方帶,企圖擴大戰果,收編更多的兵馬。 首先他還算幸運,在成武擊敗了秦國東郡都尉的戍衛部隊,得意之余,劉邦將其西征軍更深入北方戰場,他表面的理由是西征軍必須補充足夠的糧食和兵力。 十二月初,項羽已斬殺宋義,率領北征軍渡河。 劉邦乘機在後面收編小型的獨立軍團,號稱剛武侯陳武的四千餘人便是在這段期間納入西征軍,接著他又和魏國遺將皇欣、武滿的軍團合作,攻擊駐守這地方的小型秦軍部隊,頗有斬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