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二八


  在陳勝分派到各地的軍團中,較為重要的尚有武臣、張耳、陳餘經營趙地,汝陰人鄭宗經營九江郡,韓廣經營燕地,周市經營齊地,葛嬰經營吳地。

  張耳為大樑人(魏國),年輕時曾當過信陵君食客,後犯罪逃亡中,得到外黃縣富翁之助,不但將女兒嫁給他,並且運用錢財幫助張耳重建聲名,終能出任外黃縣令,進入魏國的貴族階級行列。

  陳餘也是大樑人,年輕時好儒術,曾長期遊學于趙國。和張耳相同,他的岳家也是千萬巨富,因此兩人不但有才名,而且有相當財力作後盾。

  陳餘比張耳年輕一個輩份,因此一直尊重張耳為父執輩,兩人成為忘年之交。

  張耳在早年曾認識劉邦,由於他個性慷慨好施,相當獲得劉邦的敬重。

  秦國擊滅魏國後,張耳及陳餘流亡在外,由於他們兩人在魏國民間聲望頗高,朝廷特別下令緝捕:「凡緝獲張耳著,賞千金,緝獲陳餘者,賞五百金。」

  兩人不得已化名逃亡,藏匿于陳城,為裡監門(裡中衛隊)自求生活。

  有次裡吏責陳餘辦事不力,以鞭答打之,陳餘怒,欲起身反抗,張耳阻止之,並以身掩護,代陳餘受答。裡吏怒消離去,張耳帶陳餘至外面桑樹下,責備之:「我一再教導你,難道你都忘了!?我們兩人責任重大,怎可為一小吏之辱而尋死?」

  陳餘立刻答謝,兩人並向天地共誓,結為生死與共之刎頸交。

  陳勝佔領陳城時,張耳偕陳餘共見之,以兩人素有賢名,陳勝非常高興,聘之為參謀。

  陳勝欲自立為王,張耳阻之,認為應先攻打秦廷,重建戰國時代6國之後裔,並宣示以天下為公,據咸陽,誅暴秦,以成帝業,但未為陳勝接受。

  陳餘又勸陳勝,應派兵經營趙地,因為趙人一向強悍善戰,若得趙軍支持,就不用再擔心秦國之武裝部隊了。

  陳勝便以自己的親信——陳國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及陳餘為左右校尉,率3000人北向經略趙地。

  武臣等由白馬津渡過黃河北上,原趙國貴族後裔及地方長老紛紛響應,結集了數萬兵馬,號為武信君,並攻下趙地十餘縣城。

  §粉飾太平,趙高奪得主導機

  雖然關東一帶叛軍四起,但秦王朝的京城咸陽仍顯得一片太平。即使由東方常有探馬急報動亂訊息,但朝廷總以流寇處理之,未曾重視。

  由於有函谷關為屏障,咸陽城所屬的關中地區擁有極為優勢之地利。這塊土地原為周王朝立國的大本營,周平王東遷後,便將它贈送給秦國經營。

  400年來,關中不但富裕,而且防備完善,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政治、軍事及經濟重鎮。

  除函谷關外,北有蕭關要塞,西有散關,南有武關,地勢險要。一將當關,萬夫莫開,不論中原有如何變局,關中都不易受到影響。

  因此僅管各諸侯國後裔已快速自立,天下大勢很快又回到了統一前的情勢,但二世皇帝胡亥仍穩穩地安坐其位,似乎未受到影響。

  由於身為幼子,從小便缺乏掌權的心裡準備,如果不是趙高半強迫式的擁立,胡亥絕不會登上皇帝寶座。

  雖然並非天生愚蠢,但胡亥對掌權及治國的確毫無概念,他作皇帝只是為了享受自己的生活而已,人民的需求。政治秩序的維持,跟他好像一點關係也沒有。

  秦始皇晚年,由於統一政策失敗,各地已嚴重不穩,加上軍役、勞役太多,人民流離失所,小集團盜賊四起,抓不勝抓。始皇去世後,執政的宰相李斯徹底檢討施政上的缺失,乃決定暫停大型軍役、勞役;與民休養生息。

  他和右丞相去疾、將軍馮劫,共同進諫胡亥,為求長治久安之道,應降低王朝享受,減稅薄賦,平息民怨,重攬人心。

  但對胡亥而言,任何事都好商量,但要他減少開支,降低享受,絕對無法接受,否則作皇帝還有什麼意義可言。他實在無法忍受這群倚老賣老的大臣不斷的叨擾,因此有意無意間總儘量逃避他們,有什麼事便找要他作皇帝的趙高去抵擋一番。

  這下卻正中趙高下懷。從小便為宦者,加上聰明又富才學,趙高對宮廷內的行政及皇權的運用了若指掌,因此深得胡亥信任。但在實際政治作業上,由於缺乏外界的資訊及經驗,他還不如元老重臣的李斯,因而讓趙高有著強烈的心理壓力。

  既然胡亥害怕處理政事,趙高便乘機興風助浪地慫恿道:「皇上本來便是尊貴無比,應當遠離塵世俗人,不必處理複雜瑣事。」

  這句話是胡亥最愛聽的,既然有這樣的「理論根據」,他更樂得不再上朝聽事,成天留連在後宮,縱情享樂,一切政事委由趙高。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趙高成了「假皇帝」,他權力欲甚重,事無巨細大小,事事干涉。但對於平定流寇、重建天下秩序之事,他卻一點也拿不出辦法。為了不讓自己的弱點暴露,他竟下令不可在朝廷上討論流寇之事。

  等到周文的大軍進逼到函谷關口一個名叫「戲」的要塞時,趙高才大感驚慌。

  他一面埋怨李斯等對政事處置上的失當,一方面也只得向胡亥報告,希望借用皇帝的威權來解決此一危機。

  突然接到這個緊急軍情,胡亥也嚇了一大跳,如同醉夢中剛醒過來的人,他急就章地求救于滿朝文武。

  對關東流寇問題瞭解最多的,是主管漁政和稅政的少府章邯。

  戰亂發生不久,影響最大的便是各地方的租稅和漁稅,因此章邯比任何人都瞭解問題的嚴重性。半年來,哪個地方已淪陷,哪個地方仍平靖,他一清二楚。雖屬文官,但他是傳統的秦部落貴族後裔,有武學的基礎素養,加上個性果斷,度量寬宏,頗得人心,在文武官員中擁有不少朋友。平常交談中,他們便常論及有什麼方法可以應付當前的危機。因此對於這件工作,章邯的思慮最為完整而周密。

  由於蒙恬事件及諸公子事件,使不少秦國原有的武裝部隊都被編入驪山陵的罪犯勞役中,其中更不乏作戰力甚強的秦部落傳統軍團。為了對抗周文急奔而來的大軍,唯有重編這股潛在的軍事力量才足以勝任。

  當天,章邯詳細分析流寇態勢,並向胡亥提出建議:「盜賊大軍已至,聲勢浩大,即使我們想召集附近的郡縣守軍來對抗,恐怕也遠水救不了近火。在驪山陵勞役的罪犯中,不乏過去的軍團,只要先赦免他們,重新編組,再加以短期集訓,便足以對抗來犯的盜賊了。」

  趙高雖對章邯搶盡風頭的表現頗多不滿,但以李斯為首的重臣強烈支持章邯,胡亥自己又無主見,趙高本身也不懂軍事問題,只好順水推舟地交給章邯去辦了。

  胡亥於是下令大赦天下,命令章邯赴驪山免除「驪山眾」之「罪行」,重新編組軍團,至於人員不足部分,則將奴隸階級的後裔也收編為後勤部隊,盡速開往戰場。

  章邯大開府庫,將秦軍傳統的黑色戰袍戰盔全部發給驪山眾,連旌旗也是黑色的,使重整後的大軍更顯出一股淒厲、宏偉的模樣,滿山遍野,烏黑一片,軍容十分壯觀。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把政治分為四等,最上等的領導者無為而治,人民只知道有國君,而不感覺到其勢力,各順其性,各安其生。換句現代語彙來說,即一切都制度化,每個人依循運作模式,各負責其工作,達成其任務。

  其次是必須努力去討好人民,讓民眾感覺到其德政,不斷地讚譽他,也不斷地表示自己的支持。這種刻意努力的領導者,充分顯示一切未步入軌道,未正常化。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口號喊得愈響的,領袖愈不斷需要人民表態的,便代表其尚有需要努力克服的缺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