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劉邦大傳 | 上頁 下頁 |
二六 |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項燕不但英勇善戰,對部屬更如同兄弟,因而在軍中聲望極高,很得楚人敬重。他死後,楚國民間幾乎均不願接受此惡耗,因此紛紛傳言死去的項燕只是個替身,真正的項燕將軍則仍藏于楚境的某一山區,等待機會隨時準備再度領導楚人抗秦。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言,便在這種執著的信念下廣為流傳。即使在秦始皇統治的10年中,項燕的大名不但未消失,反隨著秦國統一政策失敗和楚人憎恨秦政的情緒而愈滾愈大。 陳勝、吳廣起義時,吳廣的部隊便一度託名是項燕的殘餘軍團東山再起,將領導楚人以反抗秦軍。 傳說中,項梁便是項燕的嫡傳幼子。 項燕戰死時,嫡長子和幾位較大的兒子,都隨著殉國。留守在大本營的長老,便在秦軍攻入其東方大本營前,護送其幼子逃避于山區中。 10餘年後,終於在原先大本營的會稽城附近,出現一位自稱是項燕兒子和嫡長孫的一對浪人——項梁和項羽叔侄。 有關項梁的記載在史書上非常少,經過10餘年的變局,他是否真正為項燕的後代其實也很難求證了。我們只知道他大約30歲,中等身材,外貌和舉止倒頗雍容典雅,的確有貴族氣質。而且也深通兵法,富於謀略,領導魁力也不錯。因此,當他自稱為項燕幼子時,大多數的楚人都毫不懷疑地接受了。 但更令人矚目的卻是他身旁的侄兒項羽。和一般楚人的中短身材不同,項羽的身形十分魁偉,史料記載他身高古制8尺餘,大約為178公分到180公分,對南方的楚人而言,算是個彪形巨漢了。 據項梁的說法,項羽是項燕的嫡長孫,或許其母系方面有北方人的血統,因此身材較高大。項燕父子殉國時,項羽不到10歲,所以在重臣保護下,和小叔父項梁共同避開秦軍追捕,逃亡到山區中,長大後則追隨項梁浪跡天涯,尋找機會以領導楚人重建江山。 §天生武將,要學萬人敵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項羽名籍,「羽」是他的字,這便顯示他的確屬貴族,才能夠有名又有字。他的出生地相傳在今安徽省的下相地方,也是原本項燕部族的根據地。這些傳聞,加上他獨特的巨大身材,使楚人完全相信他是名將項燕的嫡傳後代。 天生武將條件,加上幼年困苦環境,使項羽頗具領袖氣質,年紀輕輕便頗有大志和主見,獨立性亦強,因而項梁也非常看重他,似乎傾盡全力想培養這位沒有父母的孤兒早日出人頭地。 他首先教項羽讀書識字,但項羽卻認為這太麻煩了,他實在沒有耐心,因而一點也不用功。 稍大以後,項梁便教他基本的劍法,這方面項羽由於力大無窮,因而頗有天分,很難找到同等的練習對手,沒多久他便又不感興趣了。 文的、武的都不行,「愛侄心切」的項梁也不免要生氣了。他擔心項羽長大不成材,有愧家風,便惱怒地埋怨道:「你這樣沒有耐心,將來到底想做什麼呢?」 想不到項羽倒理直氣壯地表示:「識字只不過能記誦一些姓名而已,劍術再好也只能擊敗一個對手,這又有什麼好學的?我想學的是成為萬人敵的大將。」 項梁甚奇之,乃教他學習兵法。項羽這方面倒是才氣十足,稍加指點便能抓住重點,舉一反三。只是他沒什麼耐心,不肯動腦筋深思,因此只能掌握幾個大原則罷了。 項梁在逃亡途中,有次因為被背叛的族人出賣,在櫟陽地區遭到逮捕。幸而蘄縣的獄掾曹咎深知項梁之身世,乃暗中通知櫟陽的獄椽司馬欣,設法救出項梁。項梁也因而與此兩人結為深交,暗中常有來往。 不久,項梁殺死了出賣他的仇人而被追捕,風聲頗緊,司馬欣恐洩露項梁身世,乃協助他逃往吳中地區,接受這些地方楚國部族的保護。 §避難吳中,漸展鴻圖 吳中即現在的蘇州一帶,原為吳國的大本營,在秦王朝時代,配置於會稽郡的管轄下。 到了戰國中期,吳中地區已成了楚國貴族項氏部落的勢力範圍,因此項梁叔侄的到來,便受到英雄式的歡迎。加上項梁學問好,慷慨好施,立刻得到地方長老的擁護,成為了非正式組織下的領導人。 中國人自古最重視的是喪事和祭祖,通常都會請地方最有人望者來主其事,直到今天治喪委員會的主委也必是德高望重者。古代的「治喪主委」,由於分派工作上的需要,更實際掌有地方上最多的人力資源,因此哪個人能辦事,哪個人有哪些特長,身為主委者是再清楚不過了。《史記》中記載:「項梁避居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搖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 因此不但聲名膨脹得快,對地方人才的掌握,也擁有絕對優勢。 為了日後打算,項梁更趁機積極組織吳中的楚人豪族及其子弟,暗中授以兵法,並讓大家深服其才能。沒多久,便建立了相當雄厚的班底及人脈。 秦始皇巡幸會稽郡,在渡過錢塘江之際,曾在江口舉辦大型儀式,陣容非常雄偉,項梁也特別帶著項羽前往查探。 想不到項羽看到秦始皇的非凡氣派後,深為感動,當場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項梁聽了大驚,立刻掩其口:「不可亂講,是會抄家滅族的。」 項羽卻做做鬼臉,一副不在乎的模樣。 項梁以其豪氣干雲,也不禁受到感動,從此更認為項羽必是非凡之才。 據說項羽身材雄偉,力大無比,單手可以扛起鼎鑊,因此吳中的年青子弟,對他瘋狂著迷般的崇拜。 §會稽叛秦,項梁奪取地方政權 由於項梁在吳中地區名氣頗大,早年流浪各地,途中又見聞不少,因此對時局大勢常有他獨到的過人見地,連秦王朝派任在會稽的郡守殷通,都不得不對他另眼看待,引為貴賓。 秦皇朝的會稽郡,統有春秋時代的吳、越兩國版圖,居民大約100余萬人,轄區共有二十六個大小縣城,幾乎佔據了中國的東南半壁江山。 因此殷通在表面上權勢頗大,儼然是封建時代的一個君主。 不過,秦王朝是徹底的中央集權,郡守只是中央政府派在地方的代理人,負責替朝廷徵收租稅和勞役,權輕而責重,萬一有所延誤,只要中央一道諭旨,隨時都可能丟官入獄。 古代的通訊不發達,一個地方首長想要完全掌握各鄉鎮縣城之情報,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必須借重地方有力之士來幫助他。也就是必須籠絡地方「角頭」,才能有效推動政令,對朝廷有所交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