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王爾烈全傳 | 上頁 下頁 |
八一 |
|
乾隆如此行徑,實在是有些過了。 和珅作為乾隆近臣大吏,本應參奏乾隆當有收斂。然而,和珅不但不加以勸止,反而縱容之,有時甚至參與,與乾隆平分秋色。 對於此事,王爾烈沒少提醒和珅,和珅非但不聽,反而不滿。他與和珅之怨,就是此行結下的,不提。 乾隆帶領王爾烈、王傑、和珅、紀曉嵐等一行南巡,不僅飽覽了天下風光,享盡了人間珍奇,留下了無盡韻事,還取得了許多意外收穫。 那些收穫中,即有取得名貴書畫事。 揚州知州獻給乾隆一幅畫,名曰《書影圖》,其畫是寫這樣一個故事: 太平縣陳淑聖妻鄭氏,李鐵匠女兒,家貧,不得讀。鄰居有老儒學在教學生讀書,她常置身窗外去聽。久之,曉書,能詩。婚後,丈夫出外為官,她便常寄詩與他,以托情懷。畫面上,鄭氏正依燈寫詩待寄,窗上印下一個纖細的身影。 乾隆見此畫,甚愛。很想題寫上幾句詩話。但又一時想不出,便讓王爾烈代勞。 王爾烈聞之,道:「此詩話不用臣題了。」 「這是為何?」 「亦不用聖上題了。」 「又是為何?」 「此詩已畫中自題了,當屬鄭氏手筆。」 隨即,王爾烈吟哦道: 君在東兮妾在西, 妾念君兮君不知。 蓍草問殘三月信, 燈花挑盡五更時。 眾人聽了大駭。隨即,乾隆令其題於《書影圖》上。 乾隆又得三張珍品,分別贈于王傑、紀曉嵐、和珅。 三人得到賞賜後,便邀王爾烈題句。 王爾烈推卸不得,只好授之。 他首先給王傑畫題句。 王傑得到的是一幅《寒仕圖》。偏巧王傑又是少有的清正廉潔之官。於是,王爾烈大筆一揮,題道: 縱然為官不為名, 素素才得與民同。 直道一身入廊廟, 清風兩袖返韓城。 紀曉嵐,綽號「紀大肚子」,能食,尤能食肉,往往日食三斤肉還嫌不足,少食米飯,這亦算他生活上的一大特色了。偏巧,他得的還是張題作《貪食圖》的畫。他亦讓王爾烈題詩。王爾烈看了,一笑,道:「這確是天賜良緣了,待我寫來。」 說罷,揮毫題寫道: 剪剪黃花秋後春, 霜皮露葉護長身。 生來籠統君休笑, 腹內能容數百人。 大家看了,都為之一笑。 王爾烈本不願意給和珅留墨,可是一看那畫,便欣然同意了。那是一幅山水畫,題作《江山富彩圖》。於是,王爾烈運了運臂力,潤了潤了毫鋒,在畫面上重重地寫下這樣四行詩來: 來時蕭索去時豐, 官帑民財一掃空。 只有江山移不去, 臨行寫入畫圖中。 和珅看了,心中那個氣,就甭說了。然而,他又說不出口,實在有些暗氣暗憋。紀曉嵐更能觸景生情,添油加醋。他來到和珅面前,問道:「和相,看此詩可得體否?」 和珅聞聽,只好陪笑道:「好好,詩寫得很切題。」 15.東幸南顧 乾隆這次巡遊江南,所到之處甚多。 這日,同王爾烈、和珅一干人臣來到平江地面。 平江,即今日之蘇州一帶。 平江,乃詩書禮儀之邦,人才濟濟,正因如此,他們往往看不起北方人。尤其是山海關外,被他們認作是荒蠻之地,不屑一顧。 乾隆深知這種情況,更知道王爾烈出試江南、才華壓倒三江的本事,便想壓一壓平江文人學士的傲氣。於是,他令平江地方官擺了一個「耆老宴」,邀平江地方的老書生、老舉人、老進士赴宴,以試試其才幹。 酒席間,平江耆老不免說了些大話,什麼「平江詩文壓三江」、「三江詩文壓塞北」等等。乾隆聽了,對王爾烈說道:「王愛卿,這些你可聽到了?」 王爾烈答道:「聽到了,平江確實多才子。不過臣的家鄉也不示弱。這裡有一首詩,不知當講不當講。」 乾隆見王爾烈明白他的意思,便說道:「如此,何不講來!」 於是,王爾烈當即吟哦道: 天下文章數平江, 平江豈能壓我鄉。 我鄉文章數我弟, 我弟請我改文章。 其實,這詩並非是流傳的打油詩,而是王爾烈即席口占。 平江諸才子一聽,都暗自佩服。 平江的下稍,便是著名的蘇州城。 這是一條水路,王爾烈還沒有走過。他見乾隆和和珅要走旱路,便說道:「啟奏聖上:微臣想從水路而行,如有因景而得的詩句,也會盡呈聖上。」 乾隆聽了,笑道:「就說你要坐船是了,還用說別的,自便吧,蘇州會。」 這是條運河。擺船的是個落第秀才,頗有名氣,姓曹,人喚「曹才子」。 曹才子擺船,有一個要求,不要船錢,而是要留下詩或聯。 這會兒,他搭眼看了王爾烈一眼,見他那一身北方人的衣裝打扮,便說道:「你看到沒有,我這船上有幾個座?」 王爾烈看了看,說道:「有兩座。」 「都是哪兩座?」 「前面的龍首,後面的後艚。」 「既然明白這個,那就請你到後艚去坐吧。如果有詩,自當別論。」 王爾烈一聽,知道他沒有瞧起北方人。王爾烈也清楚瞭解,這是長期以來南北文人所留下的磨擦。這種情況,應該得以改變。今日逢這個良機,應該很好地教訓一下曹才子,讓他代傳江南學士,不要看不起北方人。他想到這裡,看著客船正好扯著一片帆篷。於是,他從懷中掏出筆墨,站起身來,隨即在那船帆上寫出一首詩,雲: 可恨鋥明偃月刀, 華容道上不攻曹。 只因留得奸曹種, 竟罰詩人坐後艚。 落款:「遼陽王爾烈」。 曹才子一看那詩,詩與字俱佳。再一看那落款,想到傳說他主考江南的情形,知道是大才子王爾烈到了,著實過意不去,隨即說道:「詩家,請龍首就座,不必坐後艚。」 接著,兩個人便敘起話來,遂成為好友。待王爾烈到碼頭下船,曹才子便將那王爾烈寫過的船帆卷下來,保存起來,以為傳世之寶。 初春三月,正是江南焙茶季節。村中的男男女女都攜籃挎筐上山採茶,家家戶戶都晾茶曬茶,忙個不休。 這日,乾隆、王爾烈一行走到西湖西南山的龍井寺。 老方丈藹然法師好客,置茶款待。 飲茶間,藹然要求乾隆給畫幾幅畫,以為常存。他早就知道,乾隆是當今的有名風流天子,詩畫琴棋,無一不通。乾隆更是好勝,聽了藹然的所請,當即揮毫畫了四幅水墨丹青,稱《仕女採茶四屏圖》。 他畫過後,便交給了藹然。 藹然滿心高興,愛不釋手。但是,他發現美中不足的一點,那就是:有畫無詩。於是,他抬頭看了看乾隆,那意思是讓乾隆再給留下幾句詩。其實,乾隆所以沒有題詩,那是專門留給王爾烈的。這會兒,乾隆見了藹然的所請,便對王爾烈說道:「王愛卿,你看朕的四屏畫如何?」 「聖上筆下生花,堪稱上品。」 「那麼,就請愛卿給留下些詩句吧,豈不好上加好!」 王爾烈聽了,只好答應下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