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洪秀全 | 上頁 下頁 |
二〇 |
|
這兩座大營像兩隻呲牙咧嘴的惡狼,兇狠狠地盯住天京,恨不得撲上去一口吞掉它。 面對這樣的形勢,當時洪秀全在戰略決策上有三種選擇: 第一種選擇,是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走過的成功之路:「先定江南,再圖進取。」乘敵人打敗仗,士氣低落時,集中優勢兵力摧毀江南與江北兩個大營,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然後,派大將在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形成一統局面,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在做好充分準備後,伸出拳頭揮師北伐,統一中國。可是洪秀全認識不到這一點,他在江南站住腳後,既不發展生產,又不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建都初期,每人每天領米一斤,到後來就減到半斤,甚至減到二兩半,最後,只好喝粥了。當軍民中出現了投敵和逃跑的情況時,洪秀全只知道貼出告示,勸老百姓不要一喝粥就變心,要像天兄那樣,釘在十字架上都不怕。但他這樣自欺欺人的說法,什麼實際問題也解決不了。老百姓大失所望,怨聲載道,外逃的人日漸增多。 第二種選擇是全力北伐:當時清軍連遭慘敗,人心惶惶,驚慌失措。如果乘機攻打北京,推翻滿清的可能性很大。可是洪秀全滿足於已得的勝利,勝則驕,驕則惰,沒有乘勝追擊窮寇,這是嚴重的戰略失策。 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選擇,是分散兵力四面出擊:洪秀全等領導人偏偏選了這樣的作戰方案,把精兵強將不多的太平軍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保衛天京,一部分去北伐,一部分去西征。由於兵力分散,戰線又長,彼此不能互相支援,只好各自為戰。結果,敵眾我寡,不但殲滅不了敵人,反而有被敵人各個擊破的危險。 三萬北伐軍飛越黃河天險,神出鬼沒,風馳電掣地逼近保定、天津,嚇得皇親國戚官紳商民魂都沒了,紛紛逃離北京,連咸豐皇帝也打算去熱河逃難了。正當敵人末日將要來臨的時候,北伐軍自己也面臨災難,難以支撐了。原來,他們孤軍長途轉戰,得不到休整,兵員、糧草、彈藥、補給都日益困難。 眼看冬天來到了。北國風寒,戰士們沒有棉衣,凍傷、患病、死亡的人數,一天天增多北伐軍為了擺脫困境,一面派人回天京求援,一面被迫南撤。 直到第二年的2月4日,洪秀全和楊秀清得知北伐軍求援的消息,曾兩次派兵增援。但因兵力單薄,都被敵人圍攻、阻擋了。 1855年3月7日,在敵人的重重圍困下,負責率領北伐軍的林鳳祥英勇犧牲了!5月底,北伐軍全軍覆沒。 北伐軍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可歌可泣。 他們馳驅6省,震撼了滿清的心臟——北京。後來,洪秀全還特地追封林鳳祥為求王,表彰他和將士們的功績。 西征的情況怎麼樣呢?洪秀全和楊秀清派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率領西征軍,於1853年5月19日,從天京出發沿著長江往西行。6月,佔領了安慶,不久,打到了江西。因為戰線拉得太長,兵力分散,不能狠狠打擊敵人。西征軍的情況一度很不妙,圍攻南昌不克,在湘潭戰役中又連打敗仗。湘軍頭目曾國藩殺氣騰騰地叫囂著,要「肅清江南,打到天京去!」 1855年初,曾國藩帶兵竄到九江城外。九江是江西、湖北、安徽三省水陸交通要衝,戰略地位很重要。 洪秀全和楊秀清先後派了羅大綱、石達開和胡以晃等大軍去增援,打了幾次勝仗,才扭轉了戰局,形成互有勝敗的相持局面。然而,太平軍已失去戰爭的主動權,整個戰爭形勢朝著有利於清政府的方面發展。 1856年的秋天,天京城風雲突變,烏雲四起,天昏地暗,一陣陣血雨腥風,向建立不久的天朝,猛烈地襲來! 一場可怕的變亂,終於發生了! 9月1日午夜,夜深人靜。當時在江西瑞州一帶督師的韋昌輝,悄悄率領了3000多名兵丁,回到了天京城外。當天晚上,在城裡行政長官陳承英的接應下,淩晨潛入城中,包圍東王府,並佔領了通往東王府的所有通道。 開剛濛濛亮,韋昌輝一手「舉旗」,說是奉洪秀全的命令來除奸;一手「揮刀」,率兵血洗東王府。 東王府除守衛外,其餘都是文官和婦女。當時,人們都在睡夢中,來不及組織反抗。 韋昌輝的死黨,先殺門衛,後沖進東王臥室,手起刀落,殺了楊秀清。接著,見人就殺,一刀一個。 不僅殺了楊秀清的妻妾兒女及親屬,甚至連侍候東王的大小官員,也沒留下一個。這場屠殺,總共殺了4000人。 當時,住在東王府附近的老百姓,聽見宮裡傳出來的慘叫聲,走出來探望,也都慘遭殺害。 據親臨現場觀看的外國人肯尼說: 「東王府,沿路屍骸橫陳,踏血而過。」「東王及其部下文武官吏,人民——男女老少——都在自己的血泊中躺著。有些被長矛刺死,沒有一個人能逃命的。」「那天,全城處在最震驚的狀態之中,多數人不知道怎麼回事。」 韋昌輝還拿著楊秀清血淋淋的頭,去找洪秀全。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