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洪秀全 | 上頁 下頁
一〇


  太平軍在永安的半年中,洪秀全等除了抓練兵外,還抓了兩件大事:

  1.如制訂《太平軍目》、《太平條規》及《太平禮制》等。這些制度,在起義前後,就已經開始醞釀、設想或實行了。但是,到了永安,才修改、補充和制訂。

  在永安,印刷條件方便,印了不少書籍,如《天條書》、《太平詔書》、《天命詔旨書》、《太平軍目》、《太平條規》等。

  其中,《太平軍目》及《太平條規》是軍事著作,對軍隊的編制、供給和紀律都有規定。它使得太平軍的組織嚴密,戰鬥性強。這些制度的產生、實行和完善,是太平軍能朝氣蓬勃、戰勝敵人的重要原因。

  《太平禮制》這個文件,把從天王到士兵,按等級在禮節上,作了煩瑣的規定。如,對諸王以及丞相、檢點的子女親屬,在稱呼上,各不相同。對丞相至軍帥的兒子,都叫「公子」,女兒都叫「玉」。但叫「公子」或「玉」時,又按官職高低來稱呼。對丞相的兒子,叫「丞公子」,對丞相的女兒,叫「丞玉」。對檢點的兒子,叫「檢公子」,女兒叫「檢玉」等等。此外,按照不同的官吏等級,在居住、車馬、服飾、儀仗等待遇上,都嚴加區別。這樣一個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和洪秀全以往主張的:「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人,皆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相比,無疑是一種倒退。

  這種禮儀的頒佈和實行,使得太平天國的政權,充滿了封建官僚制度的氣味。

  2.封王:

  1851年12月17日,洪秀全以天王的名義,發佈詔令,把在東鄉宣佈的五軍主將,加封王爵。

  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

  封秦日綱為天官丞相、胡以晃為春官丞相。此外,還賞給了其他有功人員的官職。

  值得注意的是,詔令末尾一句:「以上所封各王俱受東王節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從軍事指揮到行政領導,都由楊秀清總管。

  這是太平天國前期,領導集團職權的一次重大變動。在這之前,洪秀全既是領袖天王,又是全軍最高統帥。但封王詔令下達以後,他把軍事統帥大權,統統移交給楊秀清了。這樣一來,楊秀清的職權和地位,比其他諸王都高。而馮雲山已下降為第四號人物。

  洪秀全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發現楊秀清在群眾中有號召力,組織能力和指揮才能也都很出色。

  但是,這樣一來,洪秀全不統率軍隊,使自己脫離群眾,脫離實際鬥爭,同時也助長了楊秀清的驕縱心理。

  封王以後,馮雲山的職權和地位,雖然下降了,但他有文化,有心計,對天王忠心耿耿。他運籌帷幄,出謀劃策,貢獻很突出。

  早在1847年,他在監獄中,就考慮過創立天曆。

  經過修改和補充,他終於制訂成功,並報天王批准。

  第二年,《太平天曆》正式頒行。這是太平天國一項重大的建制。

  按照中國的傳統,一個新王朝的建立,一定要廢除舊年號,創立新年號。太平天國當然也不例外,宣佈廢除清朝的《皇曆》,並把1852年2月3日那天(清咸豐元年十二月十四日),改為天歷年初一。

  天曆有一定的創造性,它和舊農曆不同。農曆是按月亮盈虧來計月的。天曆卻把太陽運行一周,定為一年,平均分為12個月。規定單月為31天,雙月為30天。

  太平天國運動本身是一場農民革命,來參加的大多是農民。馮雲山本人出身農家,又懂得天文地理,在創制天歷時,處處為農民著想。例如,天曆把二十四個節氣,平均分配在月初和月中,每月兩節氣,立春、清明、芒種、立秋、寒露、大雪在月中(16日),驚蟄、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小雪在月中(15日),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冬至、大寒都在月初(1日)。這樣,農民很容易記住,不會耽誤農時。

  天曆在二十四個節氣下面,還注明當時應該種些什麼。如,在立春下面寫明:「南方地暖種松、種花麥、種烏豆」,清明:「南方地暖插田、種豆」白露:「種蒜、種蘿蔔、種白菜」,寒露:「種小麥、大麥、蠶豆」等等。

  天曆包含有反對封建迷信的內容,比舊曆進步得多。

  宣佈天曆,象徵著太平天國新紀元的開始。

  這對清政府的官員們來說,是個大大的「不祥之兆」。因為這件事過去連黃巾、赤眉、黃巢等都未曾幹過。

  這說明太平天國運動比歷次農民運動,都更徹底!

  頒佈天曆,就像吹響了號角一樣。號召全體軍民,團結在太平天國的旗幟下,齊心協力,去推翻滿清王朝!

  太平天國,為實現「革故鼎新」(改掉舊的,換上新的)的政治主張,在永安還搞了一系列文化改革,編寫的新書,就有50多種。他們很重視兒童教育,為兒童編印了《三字經》和《幼學詩》等讀物。洪秀全寫的一卷《幼學詩》,強調要敬上帝,敬耶穌,宣揚天王至高無上的權威。《三字經》以三個字一句的形式,把洪秀全一些著作中的宗教理論,融會在裡面,深入淺出,起到分清上帝和閻羅,從善去惡的教育效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