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海瑞 | 上頁 下頁 |
五二 |
|
§精神永存 海瑞是封建社會的官員,是一位歷史人物。對這樣一位人物,我們是否應該學習或者歌頌?答案是肯定的。 評價歷史人物,不能離開他所處的歷史條件。主要地,應該看他的作為是否有利於當時的人民,有利於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海瑞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當過官,這些地區的人民是歡迎他的。海瑞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是有利於人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的。反對海瑞的始終是少數大地主,因為海瑞的措施不利於大地主的兼併,不利於他們逃避賦役,欺詐百姓。 海瑞給我們的啟迪有很多,有這樣幾點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一是「無私生威」。海瑞執政措施甚急,不留後路,關鍵在於「心底無私天地寬」。他在任期間,從沒有利用手中權力謀取任何一點個人好處,反把一些自己應該得到的合法利益革除。他取消了許多官府服務項目,甚至讓自己的家人種菜砍柴,只是為了節省一點政府開支。他在任這麼多年,家中田產沒有增加,從淳安到興國赴任時,甚至連一身像樣一點的官服都沒有。若不是朋友的要求,他恐怕會著一身舊衣服到新崗位任職。他死的時候,身邊只幾塊布料、10幾兩銀子,一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若不是王用汲的幫助,恐怕他連「還裡」都做不到。他的生活標準同一般貧民差不多。雖然一些人譏他「沒有風度」,他不為所動。他認為,「柴馬俸祿外,毫髮屬民」,「過此,皆法之所不宥」。因此,他處處禁絕饋送,裁革奢侈,躬先節儉,以清律己。正因為他自己從不謀取不義之財,因此大多數人敬重他,佩服他。他也敢於向任何人開火,糾正他所發現的所有不正之風。一些不理解他,同他鬧過彆扭的人,甚至他的政敵,對他這一點都不得不表示尊重,說他「不怕死,不愛錢,不立黨」。 老百姓崇敬海瑞心地無私,編出許多傳說,告誡人們發現問題要敢於面對,不能護短,否則天理不容。 九華山的百歲宮中就有這麼個故事: 海瑞有一次到九華山拜佛。他走進百歲宮,正要燒香跪拜菩薩時,一位老方丈卻突然攔住他:「海大人,這個香你燒不得。」海瑞忙問是怎麼回事,方丈告訴他說:「因為你的心不潔。」海瑞大惑不解,生氣地說:「我為政清廉,從不徇私枉法,為什麼說我不潔?」老方丈不多言語,只是指了指海瑞的鞋,告訴海瑞說這鞋是牛皮制的,這對於菩薩就是不潔的。 海瑞聽完,當即脫下鞋子,扔進山澗,然後赤著雙足進殿跪拜。禮畢之後,他抬起頭來,卻看見菩薩邊上置了一隻大鼓。於是問:「這只鼓是什麼做的?」話音剛落,那鼓怦地一下破了,原先在一旁昂首遠眺的菩薩,也突然低下了頭,面帶愧色。 泥塑的菩薩會低頭露愧,自然是人們的杜撰。但這卻在提醒人們,凡是不正確的東西,均不應該掩蓋包藏,紙是包不住火的,終有一天會像那只鼓那樣,在真理面前轟然爆裂。這一傳說也寄託了民眾對海瑞的懷念和尊敬。 這只大鼓至今還在百歲宮放著。 二是「以民為本」。海瑞打擊豪強,不懼權貴,是因為他一心為民。在他看來,民眾的事是最重要的事,值得為之「奮不顧身,創為剔刷之舉」。他始終把民眾的需要放在首位。到任何一個地方任職,都把振興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當作頭等大事來抓。他雖然身為封建社會的官吏,是整個社會運行機器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做事的出發點,也總是有利於社會的長治久安,總是要「為朝廷」。但是,他沒有簡單地將「為朝廷」理解為「為官員」。他認為,社會的長治久安,關鍵在於民,只有廣大民眾的生活改善了,社會才可能安定。正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他在興國時,才會把大量荒地分發給流民,並幫助他們解除在原籍所擔負的稅賦。他所採取的措施,總是從有利於調動農民積極性出發。農民的土地被剝奪了,他就重新丈量土地,使更多的農民在自己田地中耕作。農民的賦役過重,他就大力推行「一條鞭」法,根據各家各戶的實際情況,合理承擔稅賦,並簡化征辦手續。農民遇災,他不顧自身安危,駕一小船到河中勘查,將救災與治理結合起來,疏浚淞江和白茆河,幹成了「龍王爺才能幹成的」大事。為了減輕地方的負擔,他敢於頂撞大官,不惜得罪朋友。所有這一切,使海瑞得到百姓的愛戴和支持。雖然海瑞多次遭遇彈劾,人民對他的愛戴和支持卻沒有絲毫減退,這反過來極大地鼓舞了海瑞自己。 以民為本,當民與官發生矛盾時,他自然地站在了人民一邊。江南農民告徐階侵佔土地,雖然徐階是大官,又是他自己的朋友,但他還是要求徐階退還所占土地。人民把他當成了自己的靠山、救星。後來,蘇州地區的百姓遇有冤屈,經常會說:「若海都堂在,焉能有此!」可見海瑞的作為深得民心。雖然他的主張遭到大地主和達官顯貴的反對,他為此付出過罷官坐牢的代價,但他義無反顧,一往無前。他的氣節,甚至連他的政敵都為之佩服,「海剛峰不怕死,不要錢,不吐剛茹柔,真是錚錚一漢子」。百姓稱他為「海青天」,對他的功績「口碑道載」;而大地主和官僚士大夫們卻稱他為「海強項」,說他為「刁惡之人」、「刁詐之徒」辦事。愛憎分明,涇渭不亂。由此可以看出,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海瑞的思想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三是「育人為上」。海瑞能夠具有相當崇高的思想境界,與他所受過的系統教育直接相關。他自幼苦讀聖賢之書,受到儒家思想的嚴格訓練,思維嚴謹,辦事果斷。在各種場合下,他都自覺按照確定的行為準則辦事,說明儒家學說已經滲透到他的內心,用現代時髦的話說,已經內化到他的思想體系中。他時時處處以聖賢之道要求自己,要求別人。即使是批評皇帝,他所引用的主要依然是孔孟的教誨,是社會應該遵守的倫理綱常。海瑞認為,只要所有官員都自覺地按照祖訓辦事,理解了孔孟學說之精髓,自如地在日常事務中運用聖賢治世之原則,天下就會太平。自身的經歷,使他體會到人品的重要。他認為,塑造人品,最有效的辦法是辦教育。因此,在任何崗位上任職,他都沒有放鬆對教育的關心。就任教諭時,他首先革除送禮之風。他認為,郡庠是培養接班人的地方,因此不能讓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敗壞校園風貌。就任縣令時,他拆淫祠,興學校,立志為當地培養更多有用之材。在巡撫任,他經常視察學校,親自規定學校必須完成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熟讀聖賢之書。一系列措施,充分體現了他對育人的關心。在他看來,教官善,民風可振。雖然,他的認識沒有超出封建社會的一般規範,所主張的教育內容,依然是聖賢之書、孔孟之道。但他將教育歸入治世的重要手段,卻是很有見地的思想。不管在哪一個時代,社會管理的理想境界,是管理人員自覺地履行管理責任,社會成員自覺遵守社會規範,努力實現社會發展意圖。歷史的經驗證明,實現這一境界,需要在嚴格執法的同時,認真抓好社會成員的全面教育。他在擔任公職的過程中,一直十分注意對下級官員和對民眾的思想教育,時時提醒他們要做聖賢之人,不能做「鄉願」,這一點值得深思。 海瑞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他不懈地與各種惡勢力進行鬥爭,但取得的成效卻十分有限。從根本上說,是他的努力與社會根本制度格格不入。他想通過重新丈量土地實現人人富裕,對土地的所有權進行干預,卻沒有料到他的做法,威脅到統治階級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反對海瑞的官員所以能站住腳,得到的多數官員的支持,皇帝所以要關他,貶他,關鍵就在這裡。 從根本上說,海瑞是以個人的力量同社會運行機制進行鬥爭,這註定了他的失敗。 在鬥爭方法、鬥爭策略上,海瑞也不很成功。他就任南直隸巡撫時,曾成功地收回了大地主徐階的土地。從當時的形勢看,如果他抓住這一典型,在進行廣泛宣傳的同時,暫時放緩一下他那急風暴雨似的收田節奏,可能會有更好效果,至少能夠鞏固他自己的地位,今後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但他收不住腳步了,其結果是使矛盾空前激化,十個月後就只好卷起鋪蓋回家。在這點上,他似乎比宋代的寇准、包拯差了許多。海瑞不懂得團結大多數,當得知自己要退休時,他給皇帝寫了一封信,竟說:「舉朝之士,皆婦人也。」這種瞧不起任何人,將眾人一概罵倒的狷介之氣,使他在官吏中失去了普遍的同情和支持。在同級和上級官員中,海瑞得到的支持一直不多,同他的這一性格有直接關係。 還有一點應該指出,海瑞在從政過程中儘管提出過許多措施,有的措施也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但他提的所有措施,實際上都是復古,都有成憲和理論的依據。在海瑞看來,只要能恢復到洪武皇帝時期的各項制度,社會、國家的各種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因此,他總是十分關注農民的穩定,希望以適當的土地政策,使農民都能夠安居樂業,以此實現社會的穩定。雖然在明代中期我國的工商業已經有相當的發展,但他從沒有提出任何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措施。 顯然,這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說明,海瑞的思想認識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 綜上所述,作為著名的清官,海瑞在歷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海瑞勵精圖治,嘔心瀝血,不畏艱辛,勇往直前,其氣勢、其精神值得大力發揚。雖然他沒有認識到,當時的社會制度是形成種種社會不合理現象的根源,但他堅定不移地站在人民一邊,所作所為有利於社會穩定、歷史發展。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提倡學習海瑞的精神,為國分憂,為民爭利,清正廉潔,敢於碰硬,樂於奉獻,努力工作,確實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