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曹操大傳 | 上頁 下頁 |
一二 |
|
主簿陳琳便言道:「俗諺雲:『掩目捕雀自欺也』。連捕雀這種小事都不應自欺以得志,何況國家大事?今天將軍仗皇權之威,統掌軍國大事,又深得文武重臣支持,在洛陽城內我們已握有絕對優勢。司隸區駐軍意見雖多,但彼此牽制,行動上勢必猶疑。這時若想誅滅宦官,應以『鼓洪爐燎毛髮』之勢,當機立斷,以閃電突擊的手段爭取勝利。如果出檄徵召外藩軍團,讓他們仍有兵臨京城的機會,萬一其中有人萌生異心,倒戈一擊,豈不授人以權柄?功不成反生大禍,則後患無窮。」何進聽了表示:「這乃儒生之見,不懂得軍事之機要。兵法有三:『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能夠取得完全壓倒之聲勢,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戰亂,剿除宦官也才能完全沒有阻力……」 這時,坐在角落裡的曹操,突然大聲有力地鼓掌,並且大笑起來,說道:「對,對,最好不要有流血,但這件事還有更簡單的辦法,根本不用勞師動眾。」 曹操的舉動,引起全體與會者的注意,由於曹操一向足智多謀,因此何進也很重視他的意見。便問:「孟德,又有什麼奇謀計策嗎?」 曹操說:「奇策倒談不上,只是按道理來講,這樣做最不容易出錯。」 接著,曹操便談了他的看法:「司隸區內的軍團雖然意見分歧,甚至有不少是親董重軍團的將領,但到底他們名義上的共同領袖仍然是皇甫嵩元帥。皇甫嵩元帥為人審慎、謙恭,若以避免內戰為由要他出面壓抑司隸區蠢動的部分軍團,我想他一定會答應的。禁宮內的宦官部隊一旦失去外援,根本成不了大事。」 又說:「嚴格來講,宦官擅權之事,自古有之,但大多是皇帝假以權寵造成的,基本上,宦官並無大權。然而,宦官人數眾多,又經常處在皇上身邊,因此若強以兵壓制,反倒會讓他們假借皇上之名強烈反抗。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循法律途徑,針對他們的罪行,找到證據,將打擊面縮到最小,僅懲罰幾個重要元兇,便足以消除宦官的擅權了。這樣子,只要派出一個獄吏,以公開調查審判的方式,便可以輕易解決問題了,又何必召集外藩軍隊進來呢?更何況宦官裡面也並非全是有罪或邪惡之輩,若予盡誅,實際上也不公平。打擊範圍拉得太廣,牽連者必眾,反而容易洩露機密,不但達不到目的,更可能危及自身。」 何進聽了,頗有些不高興,說: 「孟德對閹宦難道還存有私心嗎?」 這個指責,正好說中曹操身為宦官之後的弱點,曹操一時啞口無言,不知如何回答。 侍御史鄭泰立刻打圓場說:「曹將軍的建議的確有道理,只是目前司隸區部隊軍心未定,皇甫元帥對這件事的立場也不太清楚。為今之計,是先穩定軍方態度,才不至於發生內戰,廬植和皇甫元帥一向私交甚篤,是否可以出面設法請皇甫元帥去穩定司隸區軍團軍心呢?」 盧植聽了,鄭重地站立起來,他身材高大,聲如洪鐘,說話的樣子便非常具有說服力: 「好吧,這件任務就交給老夫負責。不過,我也要表示我的看法,我非常贊同曹將軍的意見,也很不希望由外藩調動軍隊入京,希望大家及袁將軍能審慎評估其中之利害。在此之前,我也有個建議,為了在法律名義上更能掌握司隸區各部隊動態,大將軍最好能說服皇上及太后,任命袁將軍為司隸校尉,以便便宜行事。」 廬植字子開,冀州涿郡人,長得高壯魁梧,有一百九十公分以上。他個性嚴肅,急公好義,文事、武藝又樣樣精通,年輕時,嘗與漢末明儒馬融為學,馬融每在教課時,旁邊必列有美女數人彈奏笙樂,在所有學生中,只有盧植從來目不斜視,視若無睹,馬融甚奇之,以為這個學生日後必成國家棟樑大材。 建甯年間,盧植征為博士,不久升遷尚書,參與國家大事之決策。黃巾黨人事變起,拜為中郎將,和皇甫嵩、朱儁等同時奉召為討平黃巾軍的主戰軍團指揮官,立下不少軍功,黃巾党平滅後,廬植複任為尚書,和皇甫嵩、 朱儁同時被認為是聲望最崇高的三位元老重臣之一。 由於盧植地位超然,講話有分量,何進和袁紹都不好直接反駁,曹操的建議便被列入會議記錄,以審慎評估。但是以何進及袁紹為主的強硬派集團仍不顧反對,暗中派遣特史,帶著偽造的皇帝密詔,星夜奔往各軍區調動軍馬。 曹操自然早料到何進的真實態度及作為,在會議結束後,便對清流派領袖鄭泰表示:「製造天下混亂者,必定是我們這位大將軍何進了……」 何進派密使奔往各軍區傳密詔;最先表明積極態度的是董卓,董卓乃涼州刺史,手下統領二十萬西涼軍團。 涼州位於西方邊疆,因為必須和羌人作戰,又有護衛皇帝直轄司隸軍區任務,所以軍容龐大,兵力精足,作戰力之強,僅次於司隸軍區。 但是,司隸軍區派系複雜,有不是由並州、豫州、兗州、冀州等派駐的軍團,利害關係不一,立場複雜,相互牽制。即使皇甫嵩也僅能以其戰爭英雄的聲望,成為名義上的領導者而已。因此,過去,當董卓以西涼軍團為後盾,多次違抗皇命,拒絕調動時,便有不少中央軍政大員建議皇甫嵩以司隸軍區部隊強制董卓就範。但皇甫嵩在評估雙方實力後,自知司隸軍的複雜情況與自己在司隸軍中的實際操縱力,仍表示寧可訴之法律以解決董卓抗命事件,而拒絕以武力相對抗。 現在,何進在得到董卓願意以軍力支持的文書後,十分高興,立刻召集清流派反宦官集團會商,並對自己的計劃表示十足的信心。 侍御史鄭泰卻擔心地表示:「董卓豺狼本性,引軍入京城,必食人也!」 何進反駁道:「我們擁有皇權,又有軍隊,董卓敢怎麼樣呢?何況這些讀書人,事事總是多疑,如此是不足以成大事的。」 而盧植也持鄭泰的看法,說:「植素知董卓之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城,必生禍患。不如趕快派遣使者,阻止他前來,以免生亂。」 鄭泰再說道:「董卓一向不尊皇帝,有不臣之傾向。現在,他又領有重兵,足以威脅朝廷。若再授之以朝政大事,不正好加速促使野心得逞嗎?這樣下去,一定會危及朝廷的,大將軍這次誅殺宦官,是為國家清除皇上身邊之佞臣,怎麼可以又去借重不尊王法的人呢?請立即阻止董卓率西涼軍進入司隸區,否則後悔就來不及了……」 由於大家一再反對,何進也感到有些困擾了。他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便徵求袁紹的意見。 袁紹正是一個主張借助外藩力量打擊宦官的人,因為他是力主徹底消滅宦官的,所以聽了大家的話,最擔心何進誅殺宦官的計劃有所改變。何進這時問他的意見,他便說:「其實大家不必將事情想得過分嚴重,董卓這人,野是野點,其實還是很聽招呼的。關鍵是現在形勢比較嚴峻,如果西涼軍團能夠牽制住司隸區親董重的部隊,便有助於我們的整個計劃,這有什麼不好呢?當然如果大家擔心西涼軍團進入洛陽會擾亂朝政,可以退而求其次,先派特使迎董卓于澠池,要求他駐紮該地,就近監視司隸區軍團即可。」 袁紹的意見當然對何進很起作用,何進便又堅定了按原計劃行事的決心。 鄭泰再次阻止這樣做,並提出強烈抗議,但何進固執己見。 鄭泰無奈,只得退去,鄭泰在退出後,告訴黃門侍郎荀攸說:「何公不聽人言,恐將有重禍臨身。」 第二天,鄭泰便掛印棄官而去。 鄭泰走後,尚書盧植更加心灰意冷。因盧植一向和董卓有宿怨,現在何進不聽眾勸,決定重用董卓,董卓必將報怨於他。盧植將此事告知皇甫嵩,並請皇甫嵩支持他離開朝廷。皇甫嵩也無可奈何,只能表示同情和理解。於是,盧植便向朝廷提出辭呈,準備告老還鄉以避禍亂。 儘管兩位重臣相繼離去,何進並不以為然,他依舊執著於按計劃行事。並且,加快了行動的步伐。他雖同意董卓的西涼軍進入司隸區,但一方面也擔心己方實力不足,乃派大將軍府秘書王匡,騎兵都尉鮑信等返回青州,大肆徵募勤皇部隊。 盧植走後,皇甫嵩也動了心思,他怕董卓此次乘機奪權,便也令東郡太守橋瑁屯兵于成皋,並將司隸軍區中最大的軍團武猛都尉丁原的精銳部隊調到洛陽附近,隨時應變。 何進的整個行動,很快被禁宮裡的張讓、段圭獲悉。張、段等人無比震驚,何進不顧後果,引外藩軍團進駐司隸區,顯然是即將對後宮展開屠殺行動的一個序幕。張、段二人決定先下手為強,因為情勢所逼,不得不這樣辦了。 當天,張讓緊急召攏趙忠、封胥、曹節、郭勝等大宦官,共商自保之道。 段圭大聲疾呼:「我們如果再不行動,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封胥說:「既然已經無路可走,就只有背水一戰了!」 其餘宦官,無不氣憤至極,紛紛表示贊同。 最後商定,在八月二十五日發動事變,首先謀刺何進,以瓦解何進及袁紹集團的突擊計劃。事不宜遲,宦官們以縝密的頭腦,制訂了詳細的行動方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