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曹操 | 上頁 下頁


  曹操回到酸棗,看到那些聯軍首領天天歡宴飲酒聚會喧鬧,根本沒有作戰的打算,感到非常氣憤。他對張邈等人說:「各位如果能採納我的計劃,大事必成。請袁紹率河內部隊,進逼孟津,酸棗的軍隊據守成皋(河南省滎陽縣),控制敖山——糧草所在地封鎖轅山嶺,(河南省偃師縣南)、太谷口,掌握外圍險要,然後請袁術率南陽部隊,攻擊井水、析縣(河南省內鄉縣北),直入武關(陝西省商縣內),威脅三輔。

  各軍興築高大堅固的城堡,嚴密防守,不跟涼州軍團作正面衝突,而只派出遊擊部隊,展示反抗力量的優越形勢,靜待董卓內部變化。我們名正言順地討伐暴逆,可以立即決定勝負。而今,聯軍用正義號召天下,卻遲遲疑疑,不肯前進,使天下失望,我為大家感到羞恥。」

  張邈等不能接受這項佈置。曹操遂對這些聯軍將領感到絕望。他知道自己的軍隊損傷太多,必須整補。

  於是就和曹洪、夏侯惇等前往揚州(安徽省及江西省)徐州等地招募新兵。在揚州刺史陳溫、丹陽(安徽省宣城)郡長周昕的支持下,招得4000多人。不料到龍亢(安徽省懷遠縣西北)集合時,新兵發生叛亂,火燒曹操的營帳。曹操親手殺死了幾十人,從大火中衝殺出來。但新兵已大半逃散,決心跟隨曹操的只有500多人。後來在銍縣(安徽縣宿州西南)、建平(河南省夏邑西南)兩地又重新招募到1000多士兵加上曹洪的家兵和汴水之戰剩下的士兵,共3000餘人。曹操帶著這支部隊再度北上,這次他不再到酸棗和兗州軍一起集合了。索性渡過黃河,趕到河內,直接去受盟主袁紹的指揮了。

  不久,酸棗糧草告盡,各軍拔營星散,同時內訌又起。兗州刺史劉岱和東郡郡長橋瑁,互相仇視,終於劉岱火並了橋瑁,派王肱去東郡當郡長。曹操率軍駐紮在袁紹處,受到袁紹的款待,但過了很久,袁紹也同樣一句不提出兵的事。曹操堅持要求他出兵,他卻反問:「假如討伐董卓不成功,哪裡可以立足容身呢?」

  「你到底有什麼打算呢?」曹操反問。

  「我麼,準備另立一個」袁紹以為曹操明白了他的意思,便詳細談了自己準備另立幽州牧皇族劉虞做皇帝的計劃,並且要曹操支持他。

  「我不贊成!」曹操直截了當地說道:「我們興起義兵,天下莫不響應,這全靠一個『義』字。皇上幼弱,受到奸臣控制,但並不像西漢朝九任帝劉加那樣,有什麼罪行。一旦改變了皇帝,天下誰能接受?

  各位如果北向劉虞稱臣,我自獨向西討伐董卓。」

  袁紹得不到曹操的支持,就向其堂弟袁術求助。

  誰知袁術自己想當皇帝,怕立劉虞對自己不利,因此竭力反對,而劉虞本人又堅決拒絕袁紹、韓馥要擁他當皇帝的要求,袁紹等只好作罷。

  事後,冀州州長韓馥,眼看天下英雄豪傑,都歸附袁紹,妒火中燒,便暗中減少糧草供應,打算使袁紹的部隊因饑餓而離散。正好,韓馥部將鞠義叛變,韓馥討伐,反被擊敗。袁紹就跟鞠義結合,之後又聯絡幽州降虜校尉公孫瓚南下進攻冀州,乘機脅迫韓馥讓出冀州,自任冀州牧,割據河北,逐漸在黃河中下游形成一股強大力量。

  從公元190年到公元191年,形勢逐漸發生變化。原來在討伐董卓名義下暫時聯合起來的關東豪強,這時已完全轉入混戰狀態。各路將領你爭我奪,自相殘殺,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大混戰,加上之前的董卓遷都之亂,造成了百姓的大量死亡和生產的極大破壞。曹操在他寫的《嵩裡行》一詩中,以悲痛心情,真實、形象地反映了這個歷史事實。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濟,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螽,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譯文:

  起義的關東各州郡長,興兵討伐董卓一群惡狼。開始約定會師盟津,大家心裡想直搗咸陽。大軍雖合卻不齊心,觀望不前像大雁踟行。彼此爭權奪利,不久又動刀槍。淮南袁術稱了帝號,北方袁紹私刻璽章。鐵甲生了蟣螽,百姓大量死亡。白骨露于田野,千里不聞雞唱。百姓百個只剩一啊,想起來痛斷肝腸!

  這首五言詩,總共八十個字,卻概括了此間紛亂多變的歷史事實,猶如一幅歷史畫卷。語言簡潔,氣魄宏大,感情深鬱,因此,後人稱它為「詩史」和「東漢實錄」。

  嵩裡,本地名,在泰山南,據古代迷信的說法,人死靈魂歸於嵩裡。後被作為樂府曲調名,和在此之前曹操作的另一首直接反映漢末重大歷史事件的五言詩《薤露》同屬送葬的挽歌,也都屬￿樂府詩。樂府詩反映現實,一般說來眼界比較狹小,對於重大的政治事件,則很少涉及。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又心懷雄圖的曹操,將其才華投注到文學上時,其眼界、氣象要廣闊得多。挽歌曲子,到了他手下,則成為了短的敘事詩。再看他作的敘述何進邀董卓至董卓遷首都的詩《薤露》: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旦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