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白居易 | 上頁 下頁 |
三 |
|
§三、初到長安 在離亂中成長起來的詩人,不能不為自己的前途操心。他不是豪門世族的後裔,不能靠父祖的蔭庇取得官秩,只能靠自己的奮鬥去求得功名。這時的白居易很想到長安去。他知道京城是人才薈萃之地,可以切磋學問的人很多;如果自己的詩才得到達官顯貴的賞識,就有可能被舉薦而取得一官半職,從而實現自己「兼濟天下」的抱負。正巧這時自封為「天下都元帥」背叛朝廷的李希烈被部將陳仙奇毒死了,淮西的戰事停了下來,於是白居易滿懷著希望,走進了長安古城。時年16歲。 當時的長安,不僅是唐朝的國都,而且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大街小巷,縱橫交錯;樓閣殿堂,星羅棋佈;房舍屋宇,鱗次櫛比;紅男綠女,人山人海。商店按行業分類,有時興的錦緞、綾羅、刺繡,有精緻的陶瓷、鐵器、銅器,還有西域來的葡萄等水果,甚至還有夜光杯之類的稀奇貨,真是琳琅滿目。 白居易是第一次來長安,這裡的一切都使他感到陌生、新奇和興奮。但是他沒有心情來欣賞這飛光溢彩的繁華世界。他稍事休息,就帶著詩文去拜謁著作郎顧況。顧況是當世享有盛名的詩人,宰相李泌的摯友。他在朝廷擔任著作郎,掌管編纂國史和起草重要文件,無論在朝在野都極負盛名,來訪和求見的人極多,常常門庭若市。不過這位名士高傲得很,平時很少讚賞、譽揚士子。白居易去拜見他,一方面是想得到這位前輩詩人的指教,另一方面則企望得到名家賞識的榮譽。顧況起初很瞧不起這個初出茅廬的少年,一看到他姓名有「居易」二字,便調侃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等他打開這位少年的詩卷,讀到《賦得古原草送別》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時,大為讚賞,隨即改口說:「有才如此,居亦易矣!」《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在十五六歲時寫的一首送別詩。這首詩以清淡的語言,巧妙地借春草的繁茂來表達自己送別友人時的綿綿深情,用典貼切而自然;借古原草的倔強求生,表達自己頑強不息的意志。全詩「語簡而意盡」,顯示了詩人卓越的才華。在顧況的譽揚下,白居易的詩名頓時大著於世。他17歲時寫的《詠王昭君》詩二首,在長安城被爭相傳抄。據說那年夏天,長安天氣酷熱難忍,冰塊極貴,可是白居易需要冰塊,卻可以用筐裝取,分文不收,可見長安人當時是多麼喜愛這位少年詩人。 但是,由於生活條件的艱苦,再加上刻苦攻讀,詩人的身體垮下來了。到了長安後的第二年上元看燈之夕,白居易竟發出了「諠諠車騎帝王州,羈病無心逐勝遊。明月春風三五夜,萬人行樂一人愁」的感歎。 長安城是繁華之地,但像白居易這樣的清貧書生要想長久居住下來,是不易的。 白居易18歲那年得了一場大病,幾乎被奪去生命。這時詩人的心情是相當沮喪的: 久為勞生事,不學攝生道。 年少已多病,此身豈堪老? 就在這時,他又接到父親的來信,說家裡生活日漸拮据,已無法維持他在外的開支。長安雖然繁華,但自從「安史之亂」以後,災荒連年,物價飛漲。此時此地,白居易才真正體會到了顧況所說的在長安「居大不易」的滋味!冷酷的現實,使白居易認識到,「中朝無緦麻之親,達官無半面之舊」,專憑自己的詩才而沒有功名,是不能進入「仕宦之途」的。要求得功名,就必須和當時其他寒門出身的讀書人一樣,參加科舉考試,到考場上去奮鬥一番。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