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可夫元帥 | 上頁 下頁
五〇


  當晚,朱可夫用高頻電話跟時廖緬科通了話,把國防委員會的決定——委任羅科索夫斯基執行最後消滅斯大林格勒德軍的任務,並把葉廖緬科的第57、第62和第64集團軍轉交給羅科索夫斯基的頓河方面軍。不出朱可夫所料,葉廖緬科很難過,於是朱可夫試圖向他解釋為什麼要作出這一決定。

  不久以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更名為南方方面軍,並被派去進攻羅斯托夫的德軍。最高統帥部關於把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三個集團軍撥歸頓河方面軍指揮的指令是12月30日下達的。

  1943年1月,頓河方面軍的編成內共有二十一萬二千人,約六千五百門火炮和迫擊炮,二百五十餘輛坦克和近三百架作戰飛機。

  關於最高統帥部和朱可夫在這次反攻中所起的作用,蘇聯歷史學家們只是在六十年代初期才首次作了精確而作盡的描述。比較有益的記載之一是Q·沃羅比堯夫上校在《軍事史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他在這篇文章中指摘沃羅諾夫元帥早些時候發表的有關這次攻勢的文章學術水平不高。在讚揚了華西列夫斯基、朱可夫和沃羅諾夫在全面制訂這次戰役計劃方面所做的工作之後,沃羅比堯夫指責沃羅諾夫說。

  現在讓我們稍許談談H·H·沃羅諾夫對最高統帥部12月28日指令的批評。他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最高統帥部的那項指令,要求對部署進行很多調整,還需要增加許多部隊、多消耗大量炮彈……我們很清楚,這個《莫斯科方案》。進程是極端緩慢的,而且必須投入許多兵力和兵器……不仔細地研究情況,不先同我們(最高統帥部駐戰區代表)進行初步討論,就通過了最高統帥部的決定,這種做法使我們感到驚訝……

  令人遺憾的是,回憶錄的作者並沒有舉出事實性的論據來證明他的批評。

  沃羅比堯夫接著對方面軍的作戰方案同最高統帥部的作戰方案進行了比較,證明最高統帥都的指令並非象沃羅諾夫說的那樣必須對部署進行許多調整。他證明,在第65和第66集團軍的作戰地區,方面軍提出的計劃和最高統帥部的計劃,只有一些微小的差別。他進一步指出,對於其他集團軍的配置也不需要作重大改變。

  「實際上,最高統帥部對於方面軍的計劃所作的改動,是改變了第65、第57、第64和第66集團軍的主力部隊的突擊方向。……從而減輕了部隊的各項任務。而這樣做是更符合當時的實際力量對比的。①

  ①Q·沃羅比堯夫著《關於「指環」戰役》,載蘇聯《軍事史雜誌》,1962年11月號,第52頁—第54頁。——原書注

  沃羅比堯夫上校承認,最高統帥部犯了一些錯誤。例如,在7月至9月期間,在頓河河套和在耶爾佐夫卡——薩莫法洛夫卡一線發動反擊時,最高統帥部無根據地用零敲碎打的方式使用它的戰略預備隊,因而不但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而且招致了重大損失。最高統帥部也沒有為消滅被圍的軸心國部隊,為在德軍防線上打開缺口之後擴大進攻提供預備隊。

  但是,沃羅比堯夫指出,最高統帥部關於粉碎被圍德軍的決定是適宜的、正確的。他斥責沃羅諾夫竟聲稱這是採納了他的計劃和頓河方面軍司令部的計劃。沃羅比堯夫說,他非常希望對此作出澄清,因為這一爭論「具有教育意義——它涉及到最高統帥部為一方,最高統帥部代表和方面軍司令部為另一方之間的關係問題」。

  在援引一系列文件之後。沃羅比芳夫說,「指環」戰役是根據1942年12月28日最高統帥部指令實施的。他最後寫道:「必須表示如下的希望:偉大衛國戰爭的參加者們在寫回憶錄的時候。特別是在探討一些重大的問題時,不應當依靠他們的筆記和記憶。利用檔案館的文獻來核對事實,將大大有助於精確確定各種事件的真實情況。」

  由此可見,沃羅比堯夫的批評乃是為達致歷史真實,從而把功勞歸於應該得到它的人——最高統帥部和包括朱可夫在內的最高統帥部代表的又一次令人振奮的努力。

  亞歷山大·沃思指出,朱可夫是「這次戰役的真正智囊」,儘管在蘇聯戰後出版的歷史書籍中,人們試圖儘量縮小他的功績。另一位卓越的軍事史學家漢森·W·鮑德溫在他的關於斯大林格勒會戰的記載中寫道,蘇軍的反攻「是最高統帥部提出的設想,其中特別是T·K·朱可夫的設想……,他得到總參謀長華酉列夫斯基將軍和H·H·沃羅諾夫的幫助。」

  他準確地寫道:

  最高統帥部制訂蘇聯的戰略方針並指導它的實施。在某種意義上說,最高統帥部的工作方式就象一個委員會,但朱可夫元帥——他很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俄國最偉大的將領,他挽救了莫斯科,並在不同時期擔任過總參謀長和第一副國防人民委員——是居於斯大林之後的最顯要的成員。在整個戰爭期間,朱可夫自始至終都是最高統帥部成員,而且他在制訂和實施蘇聯的戰略計劃方面所做的工作超過任何別的人。①

  ①漢森·鮑德溫著《勝仗和敗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戰役》,第435頁—第436頁。——原書注

  鮑德溫重申:斯大林、朱可夫、沃羅諾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共同分享著制訂斯大林格勒反攻計劃的巨大榮譽。

  令人感興趣、但卻並不今人感到意外的是,戰後時期蘇聯作家們開始大肆讚揚尼基塔·赫魯曉夫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中的作用。1957年11月,朱可夫被撤職,一批所謂的歷史學家試圖趁機編造斯大林格勒會戰的神話,吹捧赫魯曉夫,並且抬高他們自己。

  直到1963年2月2日,馬利諾夫斯基①為慶祝斯大林格勒勝利二十周年在《真理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才重新提起朱可夫的名字,說他是在為斯大林格勒會戰提出設想和制訂計劃方面起過重要作用的三名(另外兩名代表是華西列夫斯基和沃羅諾夫)最高統帥部代表之一。

  ①馬利諾夫斯基——蘇聯偉大衛國戰爭中曾先後擔任過幾個方面軍的司令員,1945年晉升為蘇聯元帥。1957年10月朱可夫被撤職後,他接任國防部長。——譯者注

  不久,關於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新的歷史書籍出版了,可以明顯看出,作者們勇敢地試圖把斯大林格勒反攻的功勞歸於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最高統帥部的其他成員。B·莫羅佐夫上校在1965年7月10日的《消息報》上撰文評介一卷本的《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簡史)》一書。他指出。這本書對於一些重要的軍事領導人和政治人物在制訂軍事計劃方面的作用,既沒有誇大,也沒有低估。他特別指出,該書的作者們對早些時候有關反攻計劃的制訂的記載,作了重大的闡明性的更正。

  莫羅佐夫說,有些歷史著作和回憶錄企圖造成一種印象:這項工作是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軍事委員會(即赫魯曉夫)完成的。但這部新歷史書的作者們則更全面、更客觀地評介了最高戰略領導機構和某些個人所起的作用。

  他說,作者們適宜地指名讚揚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貧揚了最高統帥部、總參謀部以及各個前線司令部。

  其他一些著作也重申,這次戰略反攻的實施是根據最高統帥部的計劃,同時考慮了各方面軍司令員的建議。而戰役的準備工作則是在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領導下進行的。①

  ①參閱A·A·斯特羅科夫編《軍事學術史》,第409頁—第411頁。——原書注

  1968年,朱可夫本人終於有了發表看法的機會。他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

  「對我個人來說,保衛斯大林格勒,準備反攻,並參加有關我國南部各次戰役問題的決策,有特殊重大的意義。我在這裡組織。反攻的過程中,取得了比1941年在莫斯科地域大得多的實際經驗。當時在莫斯科,兵力有限,不允許實施旨在合圍敵軍集團的反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