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耶穌 | 上頁 下頁
四二


  第六章 新時代的開始

  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馬可福音》十六6)耶穌從來沒有自稱是彌賽亞,即使在門徒們承認他是彌賽亞時,他也禁戒他們不要告訴別人(《馬太福音》十六13~20)。因為他知道大多數猶太人期望的是一位國王式的彌賽亞,是猶太人的民族英雄、複國救主。他不是這樣的彌賽亞,不但一般猶太人認識不到這一點,連他的門徒,甚至首先承認他是彌賽亞的彼得也不能理解這一點(《馬太福音》十六21~23)。所以,耶穌只當眾默認自己是大衛的子孫,這是傳統的彌賽亞的基本條件之一。當他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時,他允許人們像歡迎彌賽亞那樣歡迎他,但也只是稱他為大衛的子孫。在與法利賽人辯論時,耶穌宣稱真正的彌賽亞要比大衛偉大得多(《馬太福音》二十二41~46)。這就暗示了他不是人們期望的那位國王式的彌賽亞。耶穌被捕後在猶太人公會議受審,大祭司該亞法問他是不是彌賽亞,耶穌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公開承認自己就是彌賽亞,不過他立即補充說:「……然而,我告訴你們,後來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這就等於否認自己是傳統的國王式的彌賽亞,從而使該亞法抓不到控告他的把柄。

  那麼,上帝恩許的彌賽亞在哪裡呢?

  耶穌用自己的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

  耶穌的犧牲正像他所預期的那樣,產生了震撼人心的作用。

  耶穌被捕時,門徒們四散逃走了。耶穌遇害以後,門徒們痛定思痛,對耶穌生前教導他們的話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過去似懂非懂的話現在在耶穌受難的前提下竟融會貫通了。他們相信耶穌受難並不是他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個昇華階段的開始,因此,他們相信耶穌復活了。這一信念使他們獲得了無窮的勇氣,不再害怕猶太當局的迫害,也不害怕任何艱難困苦。他們重新在耶路撒冷聚集,同心協力繼承耶穌的遺志,開展天國運動。不過,他們的天國運動卻是以宣傳耶穌的生平為中心:耶穌就是上帝恩許給猶太人的彌賽亞,他為拯救世人而生,為拯救世人而死,更為拯救世人而復活,並經常與信他的人同在;信他的人都能憑藉他的救贖與上帝和好,得享永生。

  耶穌沒有建立一個宗教組織,他只是發起了一場運動。這場運動的最奇妙的事就是他的追隨者所體驗到的那種上帝通過耶穌賦予他們力量的連續性。這種連續性沒有因為耶穌被釘十字架而削弱,卻相反地得到加強並跨越時空限制而迅速發展。所有信仰者都體驗到他的具體存在與不可取代性。如果這場運動消失了,他就是死了;如果這場運動持續存在並不斷發展,這就等於他仍然活著,繼續領導、指引、啟發和保護他們。

  耶穌是一位虔誠的猶太教徒。他所倡導的天國運動是以猶太教教義為根本的,他致力於改革猶太教當時存在的弊端,如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等,目的是要完善與發展猶太教,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除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除,而是要完成。」(《馬太福音》五17)可見他似乎並沒有創立一個新宗教的意圖。他的門徒們似乎也是這樣,但他們對耶穌的信仰卻構成了這個小小的拿撒勒派與猶太教不同的鮮明特徵。這些拿撒勒派猶太教徒稱耶穌為基督①」,他們自稱為「基督的門徒」(簡稱「基督徒」②)。他們遵守摩西律法,全盤接受猶太教的教義和禮儀,只是在猶太教規定的宗教生活內容以外又加上了自己特有的宗教內容:他們把「七日的第一日」作為耶穌復活的紀念日,稱之為「主日」,與安息日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在信徒家中聚會禱告,互相勉勵,為耶穌作見證並一起「掰餅」。「掰餅」既是紀念耶穌受難前夕與門徒共進的晚餐,也是為貧窮信徒提供免費晚餐的一種形式。這批自稱為「基督徒」的猶太教徒很快就形成了一個具有強烈排他性的原始基督徒社團,並把這種社團稱為「教會」③,以與猶太教的「會堂」相區別。

  ①基督:希臘文的音譯,意為「救世主」,即希伯來文的「彌賽亞」。

  ②按《使徒行傳》十一26記載:「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開始。」據推算,這個時間應在公元43年左右。不過從發展情況來看,門徒們似乎從耶穌受難後就開始自稱「基督徒」,後來這一稱謂在安提阿開始被公認。

  ③見Williston Walker : A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P.21.

  最早的基督徒社團由使徒們直接管理,社團成員一律平等,都是上帝的兒女,在一起過集體生活,財物公有,廢除債務,反對高利貸,反對蓄奴,共同勞動,不做工就不可吃飯。這種組織形式極受下層社會人民歡迎,因此發展很快,逐漸由耶路撒冷向巴勒斯坦各地發展。

  公元44年,猶太統治者希律·亞基帕一世(HerodAgrippaI)對耶路撒冷的基督徒發動了一次大迫害,殺了他們的領袖十二門徒之一的大雅各,於是,使徒們離開耶路撒冷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佈道活動,將基督的福音傳出巴勒斯坦,先後在敘利亞、小亞細亞、埃及、希臘、羅馬等地建立教會,同時大量接受非猶太人為信徒。公元132—135年,猶太人進行了反抗羅馬統治的最後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在這次戰爭中,非猶太籍基督徒自然是袖手旁觀,一些猶太籍基督徒也因信仰關係而態度消極。因此,當這次猶太民族起義被羅馬人鎮壓下去後,其後果之一,就是猶太人把基督徒視為異己分子,不再允許他們進入猶太人會堂參加宗教生活,於是拿撒勒派(即基督徒社團)就從猶太教中分裂出來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教——基督教,耶穌也正式成為基督教的崇拜對象,進入了「至聖所」,成為三位一體上帝的一位。

  從公元1世紀中葉到公元4世紀初,羅馬帝國政府對基督教一直是按照當時當地的政治需要及羅馬最高統治者的愛憎而採取懷柔與鎮壓兩手政策。基督教史家一般稱羅馬政府在這段時期中曾對基督教進行過十次大迫害。但是,不管羅馬當局對基督教進行如何殘酷的迫害,基督徒的人數卻越來越多,其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並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到公元311年,羅馬統治者君士坦丁不得不完全放棄了對基督教的鎮壓而代之以控制與利用。於是,基督教由一個下層平民的宗教,逐漸登上了政治舞臺,到公元392年,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耶穌,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為了自己的宗教理想而犧牲在十字架上,但他的生命卻活在信徒們的心裡,代代相傳,使基督教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

  信仰耶穌就是相信善必將最終戰勝惡。耶穌「死了」,但這「死」不是

  失敗而是勝利,不是結束而是開端。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一切反對他的人卻都相繼失敗了。難怪那位極端殘酷地迫害基督教的羅馬皇帝戴克裡先臨死時無可奈何地歎息道:

  「加利利人啊,你勝利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