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耶穌 | 上頁 下頁
一五


  5. 十二門徒

  耶穌倡導的天國運動很快就贏得了不少猶太人的支持,形成一個猶太教的新教派。因為耶穌是拿撒勒人,所以人們稱這個新興的小教派為「拿撒勒派」①。這個新興的小教派人數不算太多,但充滿了活力,使古老的猶太教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耶穌深知,要想使拿撒勒派發展成猶太教內的主流派,通過天國運動來振興猶太民族,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集團幫助他發動、組織、教育和領導群眾。於是,他開始在眾多的追隨者中間注意物色人才。經過仔細的觀察和慎重的考慮,耶穌挑選了十二個門徒,以象徵古以色列人十二支派之數來代表整個猶太民族。這十二門徒是:

  ①參看《使徒行傳》二十四5。

  西門彼得(西滿伯多祿):原名西門,是迦百農的漁民,和弟弟安得烈原先是施洗約翰的門徒,經施洗約翰的指引轉而追隨耶穌。西門性情剛猛,以自己的忠誠、勇敢在眾門徒中贏得了很高的威信,被公認為十二門徒之首,是耶穌最親密的三個門徒之一。耶穌對西門非常器重,給他起名叫「磯法」(刻法,Kepha,是阿拉米文的音譯,意思是「磐石」,希臘文譯作「彼得」,因此一般稱他為「西門彼得」或只稱「彼得」,以與十二門徒中另一個名叫西門的相區別),曾親口誇獎他說:「你是彼得,我要在這磐石上建立我的教會……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馬太福音》十六18~19)

  安得烈(安德肋):是西門彼得的弟弟(一說是哥哥),迦百農的漁民,為人忠厚老實,有長者之風。他是最早追隨施洗約翰的人之一,後來聽施洗約翰稱讚耶穌是彌賽亞,在施洗約翰的指引下和哥哥西門彼得一起跟從了耶穌。

  雅各(雅各伯):迦百農漁民西庇太(載伯德)的兒子,耶穌的表弟。雅各性格暴躁,耶穌給他起名叫「半尼其」(波納爾革,Boanerge,是阿拉米文的音譯,意思是「雷霆之子」),在十二門徒中又被稱為「大雅各」以與另一個名叫雅各的門徒相區別。雅各也是先追隨施洗約翰後來又追隨耶穌,成為耶穌最親密的三個門徒之一。約公元44年雅各被猶太當局殺害,是十二門徒中殉道最早的人(《使徒行傳》十二1)。

  約翰(若望):大雅各的弟弟,耶穌的表弟,在十二門徒中年齡最小,最為耶穌所喜愛,是耶穌最親密的三個門徒之一。據說耶穌去世以後,約翰在小亞細亞的以弗所(厄弗所)長期主持教會工作,直到公元1世紀末才壽終,《新約聖經》中的《約翰福音》、《約翰書信》、《啟示錄》都是他的作品。

  腓力(斐理伯):伯賽大人,會講希臘語,是耶穌在加利利最早選召的門徒之一。待人熱情,肯幫助人,跟隨耶穌後,又介紹自己的朋友拿但業(納塔乃耳)跟隨耶穌。

  巴多羅買(巴爾多茂祿):據說又名拿但業,為人坦誠樸實,耶穌曾稱讚他「心裡沒有詭詐」(《約翰福音》一47)。

  多馬(多默):又名「低土馬」(狄狄摩;多馬是個希臘名字,阿拉米語音譯為「低土馬」),是一個比較希臘化的猶太人。為人審慎,不輕信,不盲從,辦事穩健。

  馬太(瑪竇):又名「利未」(肋未),原是一名稅吏,交遊甚廣,精明幹練,有豐富的社會經驗,活動能力極強,在稅吏階層人士中很有影響,是「罪人」悔改得救的代表人物。據說,《新約聖經》中的《馬太福音》就是他的作品。

  雅各(雅各伯):是亞勒腓(阿耳斐)的兒子。據說他的母親名叫馬利亞,是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的同輩親屬,因此他也是耶穌的表弟。因與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同名,故又稱「小雅各」。小雅各為人老成持重,善於思考,有遠見。公元44年大雅各殉道後,據說小雅各繼任耶路撒冷原始基督徒社團的領袖,約公元48年與彼得一同主持了耶路撒冷宗教會議(《使徒行傳》十五6~21),《新約聖經》中的《雅各書》可能就是他的作品;公元62年耶路撒冷發生猶太人暴動,小雅各殉難。

  達太(達陡):又名猶太(猶達),是小雅各的弟弟,耶穌的表弟。為人平易謙和,善於聯繫群眾。據說《新約聖經》中的《猶大書》可能就是他寫的。

  西門(西滿):加利利人,奮銳党成員,勇武剽悍,富有武裝鬥爭經驗,通過他可以瞭解奮銳黨等猶太激進派的動態並對他們施加影響。

  加略人猶太(猶達斯依斯加略):是十二門徒中惟一的一個非加利利人,聰明能幹,足智多謀,善於管理,對猶太民族復興運動極為熱心,耶穌讓他掌管錢袋,負責他們這個小團體的經濟;只是他鋒芒畢露,愛表現自己,名利之心過重,最終墮落成出賣耶穌的叛徒。①

  ①學者們對「加略」一詞的解釋很不一致:有人認為「加略」是猶太南部的一個地名;有人認為是指以薩迦支派;有人認為是猶大的姓氏;有人認為在希臘文中「加略」一詞與「匕首黨」的發音近似,因此,「加略人」可能是「匕首黨」之誤,猶大可能是奮銳黨中最激進的匕首黨人;有人認為無法考證。

  耶穌把這十二個人團結在自己身邊,成為他們這個新興教派的領導核心,並經常派他們到各地去宣傳天國的福音,擴大本教派的影響。

  6. 醫療傳教

  你的信救了你。(《馬太福音》九22)

  當時,猶太下層平民不僅要為起碼的溫飽生活苦苦掙扎,而且在精神生活方面,除了異族壓迫的痛苦外,還要忍受撒都該派、法利賽派等宗教貴族的歧視,因為他們不懂《律法》,很難嚴格遵守那些繁瑣的宗教禮儀而被視為「罪人」。因此,背負著生活壓迫和精神壓迫雙重重擔的猶太下層平民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不少人為生活所迫而身患重病,不少人因忍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而悲觀失望,甚至精神崩潰成為精神病患者(即所謂「被鬼附著的人」)。由於醫學不發達,人們對疾病沒有正確的認識,只好求助於宗教,認為疾病的根源在於人本身有罪,這罪使惡鬼附體,從而產生了疾病,治病就是把附在病人身上的鬼趕出去並使罪得赦。

  耶穌長期生活在民間,以其超人的聰慧學習、積累了不少醫藥知識,對下層平民的心理狀態更有深刻的瞭解與體會。他不同意巫醫驅魔的辦法,但他認為不少疾病其實是沉重的精神負擔而引起的錯覺,心理因素占主導地位,只要用一種正確的不可抗拒的精神因素「驅逐」了這種錯覺,病人就會痊癒。作為一名虔誠的猶太教徒,耶穌認為這種不可抗拒的精神因素就是對上帝的信仰,信仰能夠產生力量,力量又可產生奇跡,可以醫治百病,可以起死回生。他堅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馬可福音》九23),信心甚至可以移山倒海(《馬太福音》十七20),信心是解除人們精神枷鎖的惟一力量,是醫治和拯救人類的惟一力量,喚起人們的信心不僅是解除人們疾病的手段,也是實現天國運動的有效手段。

  耶穌在開展天國運動的同時,出於對病人的憐憫,使用這種「信心療法」治好了不少病人,人們把這些事作為耶穌所行的神跡來廣為傳揚。不過耶穌從來不把治病趕鬼作為自己事業的目的,也從不用這種方法使人們相信他是上帝的兒子,是彌賽亞。他每治好一個病人,就告訴那病人說:「你的信心救了你!」這種做法在人們心中增添了啟發信心的積極作用,不少病人誠心誠意地來找耶穌求他治療,於是耶穌也就根據需要使用這種醫療傳教的作法。他曾使瞎子看見,聾子聽見,啞巴說話,瘸子行走,麻風病人潔淨,精神病人清醒,甚至使「死人」復活。不過,這些「神跡」都是行在有信心的人身上,對沒有信心的人耶穌從來不使用這種方法。例如,拿撒勒人沒有信心,耶穌就不在拿撒勒行「神跡」(《馬可福音》六1~6),希律·安提帕為了好奇而要求耶穌行神跡,就被耶穌拒絕(《路加福音》二十三8~9)。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