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雨果 | 上頁 下頁
四二


  §第六節 日月同光

  偉大的人物往往生前倍受冷落,雨果卻是一個例外。雖然他歷盡坎坷,飽嘗苦難,但同時也獲得了人們的崇敬和愛戴。

  1881年2月26日,是雨果八十歲誕辰。全法國的人們將這一天作為國家的盛大節日予以慶祝。

  所有的中小學都放了假,並取消了對學生的處分。在埃洛大街的雨果寓所門前,人們搭起了一座凱旋門。

  從這天中午起,人們手捧一束束鮮花,川流不息地走過雨果的窗下,向這位一生筆耕不輟、除惡揚善的「人類良心」和「大海老人」表示由衷的敬意。在他們中間,有曾經得到過他的幫助的巴黎公社社員及其家人;有從他的文學作品中汲取人類智慧養料的世界各國的代表;有聆聽過他的激動人心的演講從而獲得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的來自法國各個角落的人民;連法國政府總理也親登門表示祝賀這一天,從老雨果的窗下經過的遊行隊伍整整行進了六個小時,其人數達六十萬人之巨。沒有任何人的事前組織和策劃,沒有任何政府部門的行政指令和規定。完全是自發而來,出自內心!這就是文學的力量!這就是以心換心、以真誠換真誠的結果!

  《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羅曼·羅蘭後來寫道:「對我們來說,老雨果的名字總是和共和國聯繫在一起的。在所有的作家和藝術家中,他是唯一獲得永遠活在法國人民心中這種榮譽的人。」

  年過八旬,老雨果的精力和體魄漸漸不如從前了。

  尤利葉·德魯埃的去世,更加速了他的衰弱。尤利葉死於1883年5月11日,享年77歲。她追隨雨果50年,與雨果相愛50年,雖然從未享有妻子的名份,但卻是真正風雨同舟的愛人。在雨果的幾乎所有重要書稿中,都灑有她辛勤勞作的汗水;在雨果最艱難、最危險的日子裡,總是她伴隨在雨果的身邊。但是現代文明社會的虛偽禮儀規範,卻只能讓她處於只可同患難,不可共尊榮的窘迫地位。當雨果走上講壇和舞臺接受鮮花和歡呼時,她只能遠遠地站在人群邊上默默露出欣慰的微笑但她畢竟是幸福的。就在她去世前的這一年2月,老雨果將一張簽有自己親筆題詞的照片贈送給她,以紀念他倆50年相愛的珍貴情感。

  那張照片的背面題寫著如下的字句:「相愛50年,這就是最美滿的伉儷。」

  如今,尤利葉先他而去了,老雨果感到了生命的迫力和精神的孤獨。他在詩中吐露心曲:

  再也看不到她了,叫我怎麼活?

  往後的歲月是一副沉重的負擔,主啊,我求你,一天也別讓我等待,請你快快召喚,快快把我召去吧!

  他仍然照常參加平時的各種活動,照常在自己的紅色沙龍裡接待各種客人,但他往往保持沉默,他那深邃的眼神常常注視著某個未知的深處他開始日益關注身邊子女和親人的生活,他更加關注窮人的生活。早在流亡時期,他就將日常收入的三分之一用於資助周圍的窮人;從1862年起,他每週招待聖皮埃爾港的40個窮苦兒童一頓晚餐。兩年前,他就立下遺囑,留下4萬法郎給窮人,並將自己的全部文稿獻給巴黎國家圖書館;並希望死後用裝載窮人的靈車將他送往公墓埋葬。尤利葉死後,他進一步修改了遺囑,把留給窮人的錢增加到5萬法郎,並重申了用窮人的靈車送葬的要求,拒絕任何教會為其葬禮服務。

  1885年5月15日,雨果感染了肺炎——這是一種最易使老人喪生的疾病。他預感到了死神的降臨。他喚來了孫子喬治和孫女讓娜,向他們告別。他用嘶啞的聲音說道:「我看見了漆黑的光。」這是他生前最後的一句話。

  5月22日夜晚,據羅曼·羅蘭記載,當夜巴黎上空暴雨大作,電閃雷鳴,冰雹傾盆而下。就在這一天夜裡,在暴風雨最激烈的時刻,維克多·雨果溘然長逝,終年83歲。

  次日,法國宣佈為雨果進行國葬。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全體代表為之休會,以示哀悼;埃洛大街和埃洛廣場被以雨果的名字重新命名;參眾兩院迅速通過了雨果靈柩安葬先賢祠的決議。

  5月31日夜裡,人們在巴黎凱旋門附近的明星廣場上搭起了靈台,12個青年詩人組成了儀仗隊,無數的人們在為不朽的詩人守靈,每一個人都在朗誦雨果的詩歌;到處堆滿了鮮花和花圈,到處閃爍著盔甲和燈光。6月1日清晨,伴隨著隆隆的鳴炮聲,「幾輛平板車和一輛只有兩個白玫瑰小花環的未加裝飾的黑色靈車」出現了。沒有牧師,沒有主教,沒有唱詩班;但是在黑色靈車的後面,卻有兩百萬送葬的人們偉大的死者七年前曾在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大會上發表過下面一段演辭,精闢地概括了那位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的戰鬥一生。就讓我們以它來作為對詩人自己的蓋棺論定,並借此表達對這位終身以信奉真理、光明、正義和良心為上帝的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的崇敬之情:

  他雖死猶生。他離開了我們。他經歷了長年的憂患,飽嘗了創作的艱辛,肩負著最光榮而又最危險的責任,即他預先提出並主動承擔的、力圖將人們的良心引向正道所負的責任。他離去了,伴隨著他的是詛咒和祝福——過去時代的詛咒,未來時代的祝福。這是體現光榮的兩種很好的形式。他在彌留之際所聽見的,一方面是同代人和後輩人的熱烈歡呼,另一方面則是無情的過去時代發洩在與其作鬥爭的人們身上的那種仇恨的狂叫和咆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