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西蒙娜·波伏瓦 | 上頁 下頁
二四


  《第二性》這部著作,在波伏瓦一生的創作歷程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這部著作是波伏瓦思想體系成熟時期的產物,是她這一時期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結晶。從1943年至1949年,波伏瓦的思想觀念有了重大的轉變。她放棄了戰前一貫堅持的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想,而徹底轉向了存在主義。

  她堅持存在主義的干預、介入思想,呼籲作家要有社會責任感。正是這種思想上的轉變,才引發了她對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激發了她欲解答困擾婦女自身諸種問題的熱望,促成了她這部關係婦女自身命運、反映婦女切身問題、涉及婦女自我解放的劃時代巨著的問世。也正是這部巨著奠定了西蒙娜·波伏瓦在法國思想界的地位。自這部著作發表後,在法國公眾心目中,波伏瓦不再是薩特的「小夥伴」、「追隨者」,而是著名的哲學者、思想者,是西方女權主義運動的先驅。更加之她本人的身體力行,與薩特一起,創立了一種新型的愛情形式,因此,她被視為西方婦女個性解放的楷模。

  波伏瓦的論著《第二性》於1949年在法國出版時,雖曾轟動一時,但又旋遭查禁。當時的輿論界因對它褒貶不一而大加爭論,但終於是責多於贊。而該書於1953年被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後,則再次引起了轟動,成為了最搶手的暢銷書。此書對當時美國掀起的婦女解放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被稱之為「有史以來討論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甚至被美國女權主義者尊稱為西方婦女的「聖經」。同樣,這本書在美國也被公認為是促使西方婦女女性意識覺醒的啟蒙作品。自從《第二性》被譯成多國文字後,西蒙娜·波伏瓦成為了擁有最多讀者的女性作家。該書在西方世界所引起的震動和反響,不亞於一場戰爭和革命。該書在觀念上向西方以男性為中心的世界的傳統道德提出了挑戰,為西方婦女解放運動指明了方向。

  《第二性》發表後,波伏瓦從1949年開始著手撰寫她的小說《名士風流》。這部小說從構思、完成到出版,歷經5年。該書發表於1954年10月,兩個月後獲得當年的龔古爾文學大獎。

  在波伏瓦創作《名士風流》期間,法國存在主義陣營內部因政見不統一,出現了分歧。從1945年以來,法國存在主義文學組織,一直以《現代》雜誌為論壇,宣傳存在主義哲學觀點、主張。《現代》雜誌的創辦人是薩特和莫裡斯蓬蒂,阿爾貝·加繆是後來才加盟的。1951年,由於政治上的分歧,《現代》雜誌的編委會內部出現了矛盾、分歧。

  薩特在這一時期與法共關係密切,他自稱是共產黨的同路人。他在冷戰期間,站在共產黨一邊,認為「共產黨是工人階級意識確切而必要的體現」。而加繆在這一時期則對法共以及蘇聯的斯大林主義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的這一時期創作的作品《反抗者》因遭到了薩特的否定,繼而引發了加繆與薩特之間的論戰。

  這一論戰的結果就是使這個延續了七年之久的友誼宣告破裂。這樣,分裂在兩位存在主義領袖之間發生了,而這種分裂又是政治分歧造成的。加繆曾指責薩特總是把自己的坐椅放在了順乎歷史前進的方向。而薩特則譴責他宣傳暴力專政,指責加繆是一個資產者、自由派思想家。但無論如何,他們的分裂標誌著法國存在主義文學運動的趨於衰落。

  從1949年至1954年,波伏瓦的個人生活時而落入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困地,時而又出現了柳岸花明又一村的轉機。1950年,美國作家納爾遜·阿格林與波伏瓦結束了三年的異國之戀。這次情感經歷,一度曾使波伏瓦陷入了悲傷痛苦之中。她無法忘懷這段經歷,並把它寫入了小說《名士風流》中。1952年,一直與薩特分居的波伏瓦開始與《現代》雜誌的新撰稿人克洛德·朗茲曼交往。這一年,44歲的波伏瓦與比她小17歲的克洛德·朗茲曼開始了同居生活。在她的心目中,朗茲曼又佔據了重要位置。

  在這段新戀情中,波伏瓦也曾擔心過這會不會對薩特有所影響。但事實證明,薩特能夠正視他們契約式的愛情。薩特在這段時期,正全身心地忙於他的社會事務。而波伏瓦則漸漸地對那些吸引薩特的政治活動失去了興趣。她把主要精力又放在寫作上,每天平均寫作七個小時。

  《名士風流》一書就寫於存在主義組織內部出現分裂,波伏瓦本人的生活又出現新的轉機期間。由於波伏瓦自始至終都參予了存在主義運動的全過程,自然對《現代》雜誌編委們之間的分歧感到遺憾。於是她決定要在《名士風流》一書中,將《現代》雜誌的團體,以及該雜誌的經歷,把她與美國小說家納爾遜·阿格林之間的愛情,都寫入作品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