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西哈努克家族 | 上頁 下頁
九〇


  西哈努克捧著這部巨著,端詳著那剛勁的字跡,半天說不出話來,他簡直受寵若驚了。很快,西哈努克寫了覆信。他寫道:「將軍,我以深厚感情在暫時退隱的北京收到您親切希望我得到的《希望回憶錄》。您在題詞中表露出的好意使我深受感動。我從您的書中獲得很多安慰和知識,由於它對我而言是以往事件的記錄,作為對歷史的沉思,它已達到您本人成就的高峰。您的著作與成就將永遠為大家銘記。就我而言,怎能忘1966年您訪問我國時給我的尊重。如果那個世界大國的總統能聽您勸他不要去危險的印度支那冒險的的話該有多好!我今天眼看我的國家變成這樣,受到極大破壞與苦難時,讀到您掌握法國命運時總是竭力反對破壞我國主權的努力又是多傷心呀。請讓我表示對以您和您的成就為代表的國家——我始終熱愛的國家——的尊敬。」

  這封信發出幾天後,這位二戰中的法蘭西名將,前法國總統便於1970年11月9日與世長辭了。西哈努克至今不知道這位將軍是否在生前讀到他的覆信。

  西哈努克怎麼也沒有想到,向巴黎發出的下一封信,竟是一封沉痛的長篇唁電。

  在西哈努克看來,當代世界上他所認識的最傑出的人物,除了戴高樂,另一位則是周恩來。

  西哈努克同周恩來第一次見面,是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在這以前,還有一次機會,那就是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雖然當時西哈努克也在歐洲,但他並未直接參加會議,所以,那次相遇的機會被錯過了。

  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對西哈努克關於奉行中立外交的演講印象深刻。在當時冷戰氣氛日增,而美國又積極拉攏中國的周邊國家加入封鎖中國的行列的大環境下,敢於喊出中立的口號,就是對美國的挑戰,對中國的支持。因此,會議一結束,第一個到西哈努克住處去拜訪他的,就是中國總理周恩來和他的助手陳毅元帥。

  後來,在萬隆,周恩來以中國的方式和中國宮廷的禦膳款待了這位親王。就是那一回,親王第一次領教了中國名酒茅臺的威力。也是那一次,他對周恩來不管喝多少都能始終保持頭腦清醒的能力感到驚訝。

  周恩來的確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不論你是來自左的、中的還是右的政治對手,只要一見面,初一交談,他便能使來者折服和傾倒。即使有人仍想保持自己不卑不亢的尊嚴,盡可能在表面上進行掩飾,但內心裡則早已為面前這位幾乎接近于完美的巨人嘖嘖讚歎了。

  和世界上所有有關周恩來的傳記和回憶錄作者一樣,西哈努克首先注意的是他那令人傾慕的、富有征服力的風度和魅力。西哈努克說,周年輕時就很魅灑,而老年時其魅力仍不減當年。西哈努克這樣描寫:他(周恩來)為人和藹,舉止風雅,很像典型的貴族。但西哈努克又不想用「貴族」、「王侯」之類的修飾辭,以免損害周恩來,於是只簡單地採用了英文中的「完美的上流紳士」來形容周。周總是彬彬有禮,溫文爾雅,似乎永遠在微笑,笑起來一邊一個酒窩,越發讓人覺得如沐春風。

  西哈努克認為,周的奇特魅力在萬隆會議上發揮得淋漓盡致。萬隆會議有四顆明星,一個是花哨的演說家蘇加諾,一個是精明過人、博古通今的資深政治家尼赫魯,一個是生氣勃勃、氣度不凡的非洲人納賽爾,還有一個就是周恩來。

  蘇加諾是會議的東道主,他享有向大會致詞的特殊權利,再加上他口若懸河的演說天才,給人們的印象是滔滔不絕、神采飛揚。

  老練、穩健但又有點祖師爺氣度的尼赫魯,儼然以一個大國首腦派頭、以會議的總導演資格,指導會議的方向。他不時地對一些不合主題的發言者加以不大客氣的訓斥。他在顯示一種威嚴。而較為年輕的納賽爾則表現得積極和活躍。

  至於周恩來,其風格則完全不同。他睿智、機敏、滿腹經綸,但從不招搖自負。相反,他總是那樣謙虛、有禮和溫和。

  萬隆會議初期階段,周恩來只向大會提交了一個書面發言。雖然作為一個大國的政府首腦,完全有資格去佔據他應有的突出地位,但他沒有,他寧可保持低姿態,以避免他人的猜忌。所以周對上述三位領袖給以足夠的尊重。這樣一來,不僅沒有影響周的聲望,相反,使這三位領袖,尤其是尼赫魯,由於解除了威望上的威脅,從而更加敬重這位中國總理。

  會議中途,方向出了偏差。不少對新中國誤解和受美國宣傳影響的小國代表,對中國發起了攻擊。這時,周不得不說話了。人們原以為,這回中國這頭獅子要暴怒了,要厲聲反擊了。不料,彬彬有禮的周,不卑不亢地走上了主席臺。他仍是那樣慈祥、謙遜和友善。他以十分沉著、和解的語調說,我們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接著他闡述了如何求同存異、尋求共同目標的道理,最後他還邀請一切對中國抱有疑慮的人親自到中國看一看,去真正瞭解它的誠意。結果,周的講話頓時贏得了人心,博得了掌聲,撥正了會議的方向。

  後來,在討論會議決議中的原則時,又發生了嚴重分歧。一些國家拒絕使用「和平共處」一詞,認為這是中國的發明,帶有共產主義色彩。這激怒了尼赫魯,因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他和周的共同創造。尼赫魯以老資格政治家的口吻,不客氣地教訓了那些反對者。這又導致了僵局,又是周出面緩和了局面。他建議可以不叫「和平共處」,改為「和平相處」,也可以不必只要「五項原則」,數目完全可以增減。在他的調解下,僵局又一次被打破了,會議化險為夷。最後,會議達成了「萬隆會議十項原則」,而核心仍是那著名的五項原則。

  當會議最後結束的時候,在萬隆的夜空中,最亮的明星不是蘇加諾,也不是尼赫魯,更不是納賽爾,而是周恩來。

  西哈努克有幸在萬隆第一次領略了周恩來的足智多謀、具有回天之力的政治能量,和以守為攻、出奇制勝的外交風采。西哈努克對萬隆的四顆明星做出了結論:「周恩來較這三人都更有能力以其頗具號召力與誘惑性的言辭、語調激勵群眾。他有一種獨具一格的微妙而有征服力量的超凡魅力。」

  西哈努克在這次會議上對周產生的欽佩和敬仰,使他們之間建立了超乎尋常的友誼,直到周恩來生命的最後一刻。

  在同周恩來接觸的過程中,周的品格使西哈努克感觸至深。他深知周才華橫溢、智慧過人,「他從不自詡高明,但由於他自願承擔的完全大公無私的作用,周拯救了中國」。

  周同他周圍的工作人員的那種融洽、和諧的平等關係,也使西哈努克倍有感觸。西哈努克說,周與他的工作人員、翻譯的關係,是一種「難以置信地不拘禮節,其民主程度我是從未在任何其他國家領導人與隨員的關係中見過。就像親密的父親同兒子的關係。我常常見他的工作人員隨便坐在他的椅子扶手上同他聊天,簡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關於周的品格,西哈努克驚歎道:「他是一個特殊的人,在他的品性上我挑不出一點瑕疵。」

  西哈努克親身體驗和感受了中國那場大浩劫。他深知周恩來在這場災難中的不幸和困難處境,然而周仍能以非凡的毅力、不屈的鬥爭精神和機智靈活的政治藝術,挽救著他的國家。西哈努克斷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中國不是有幸出了個周恩來,則文化大革命將宣告中國作為世界大國與文明古國的地位下降。我痛惜柬埔寨沒有我們的周恩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