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列夫·托爾斯泰 | 上頁 下頁 |
四三 |
|
人民熱愛托爾斯泰,悼念他,沙皇政府就更害怕他。當托爾斯泰離家出走時,政府就派了便衣警察緊緊跟隨他,監視他。托爾斯泰逝世後,沙皇政府害怕會在知識分子和勞動人民中間引起巨大的風潮,害怕人民不僅把他當作偉大的藝術家,而且把他當作被革除教門的叛逆者、專制制度的無情揭露者來紀念,所以向各省發佈禁令,不准舉行任何紀念托爾斯泰的集會。但結果彼得堡、莫斯科、基輔等大城市還是照樣舉行罷工、集會和示威遊行,用這樣的革命行動表示對托爾斯泰的沉痛悼念。 國家杜馬工人代表團特地拍來了唁電,說他們「代表全俄國和國際無產階級,對天才的藝術家、反對官方教會的不屈不撓的和不可戰勝的鬥士、專制和奴役的反對者、大聲疾呼反對死刑的人和被壓迫者的朋友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托爾斯泰是列寧所喜愛的作家,列寧在紀念托爾斯泰的幾篇文章中,全面地、深刻地評價了托爾斯泰的觀點及其創作,「列·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裡能以提出這麼多重大的問題,能以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 由於托爾斯泰的天才描述,一個被農奴主壓迫的國家的革命準備時期,竟成為全人類藝術發展中向前跨進的一步了」。 托爾斯泰是現實主義的頂峰之一,他的文學傳統不僅通過高爾基而為蘇聯作家所批判地繼承和發展,在世界文學中也有其巨大影響。從19世紀60年代起,他的作品開始在英、德等國翻譯出版,70至80年代之交以《戰爭與和平》的法譯本出版獲得國際上第一流作家的聲譽,成為當時歐美的「俄國熱」的主要對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國最早論述他的評論家,都承認他的現實主義創作對自己國家文學的振興作用。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成長的進步作家法朗士、羅曼·羅蘭、享利希·曼和托馬斯·曼、德萊塞、蕭伯納、高爾斯華綏以及其他歐美作家和亞洲作家都受到他的薰陶。在我國1900年就出現評介他的文字,1907年評介過他的宗教小說。1913年、1917年先後有《復活》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完全的文言譯本。「五四」前後,托爾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譯成中文。抗戰期間分別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揚翻譯的《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譯本。新中國成立以後,托爾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譯出版,而且不少名著都有幾種不同的譯本。 隨著歷史的發展,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托爾斯泰的評價越來越高,他的作品也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喜愛。列夫·托爾斯泰是不朽的,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無情揭露和對專制制度的猛烈抨擊,對今天世界上的無產階級革命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我們今天研究他留下的這份寶貴遺產,是為更好地繁榮我國社會主義文藝服務。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