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蘇沃洛夫 | 上頁 下頁
三七


  3.鋒利的戰劍

  18世紀的波蘭,是「一個建立在對農民進行掠奪和壓迫之上的貴族共和國……」只有依靠民眾拿起武器,才能在這個危急關頭拯救國家,使之免遭外國的奴役。但是,那時在波蘭,還沒有一支足以領導人民群眾實行革命的政治力量。起義的基礎是非常薄弱的。

  當時,葉卡捷琳娜二世及其政府在波蘭像在自己的世襲領地一樣,公開發號施令。他們害怕自己的影響被削弱,便派兵進入波蘭。然而,另一個侵略者——普魯士對此無法容忍。1793年俄普雙方達成重新瓜分波蘭的協議:托倫和格丹斯克歸普魯士,基輔、沃倫和明斯克三省歸俄羅斯帝國。

  遭受第二次肢解屈辱的波蘭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起義上。

  1794年4月6日復活節前一禮拜,隨著天主教堂的陣陣鐘聲,華沙起義開始了。疏忽大意的駐軍司令被弄得措手不及,部隊損失慘重。

  這次起義在與波蘭毗鄰的地區也引起了騷亂。這些地區俄軍中約有1.5萬名波蘭人,起義的消息傳來,他們即決定設法返回自己的祖國。在這緊要關頭,魯緬采夫把全部賭注壓在被譽為「鋒利戰劍」的蘇沃洛夫身上了,命他為邊境部隊總司令。

  蘇沃洛夫運用他所慣用的手段——出其不意,很快就完成了這次艱難的行動。1794年5月26日,他率部出發,6月12日便在白采爾科維不費一槍一彈解除了波蘭軍隊的武裝。同時嚴密封鎖了邊境。

  起初一帆風順的波蘭人開始遭到一次又一次失敗。

  攻克科布林之後,通往華沙的路上實際上只剩下了惟一的障礙,即已經變成一座堡壘的位於首都郊區的普拉加。在這裡,守衛部隊超過3萬人,工事遍地,並配置有大口徑火炮。蘇沃洛夫等待著10月19日同戰地司令官德費爾登會合,這時他的兵力已增至2.5萬人,擁有86門大炮。他毫不含糊地認定:普拉加的進攻戰決定著整個戰爭的結局。

  10月24日早晨5點,一發信號彈騰空而起,在天空爆裂,隨即數百顆小星從黑漆漆的天空灑落下來。各縱隊出動了。攜帶籬笆、雲梯和束柴的志願者和作業人員跑步向前沖去。波軍哨兵迎頭向他們開火。俄軍未予還擊。此時,敵軍要塞的炮壘閃起了射擊的火光,附近地段被飛舞著的紅色球形炮彈照得一片通明。普拉加的守軍這才突然發現,大批的俄軍士兵已經沖到自己跟前。槍聲響成一片,各個工事的火炮一齊轟鳴,隊伍中響起驚天動地的「烏拉」聲。天漸漸亮了。強攻開始後數小時,整個普拉加即落入俄國人手中。

  這一天,蘇沃洛夫身患重病,勉強能挪動腳步。戰鬥結束後,他回到自己帳篷裡躺在乾草上休息。駐紮在附近的部隊都悄然無聲。士兵們甚至連說話都放低聲音,惟恐驚擾了自己敬愛的司令官。他們說:

  「我們睡覺時他眼都不合。他這一輩子從沒因睡覺耽誤過一件事。」

  就在這一天,上將給魯緬采夫發去一份簡短的報告:「最尊敬的伯爵閣下,烏拉!普拉加已在我手。」

  10月25日,剛過半夜,兩隻插著白旗的小船離開華沙一側的河岸,默默無言地送來談判代表。這些使者穿著民族服裝或波蘭軍服來見蘇沃洛夫。俄軍統帥看到他們走近時便霍地站了起來,解下自己的軍刀,扔到一邊,用波蘭話喊道:

  「和平!和平!和平!」

  蘇沃洛夫給他們規定的華沙投降條件是寬厚的。他要求波蘭人將武器和大炮運到城外,修復橋樑,並對他們的國王給予「應有的尊重」。

  他以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名義許諾給投降者以自由,保證市民人身和財產安全。

  4.榮獲「元帥權杖」

  10月29日早八點,鼓聲大作,長笛、帶飾穗雙簧管、彎管角號和銅號齊奏。房頂、窗口及華沙河岸都擠滿了人群。俄國步兵步伐矯健,精神抖擻地行進著。他們不戴假髮,留著圓周型短髮,穿著輕便服裝——頭戴飾有馬鬃纓的頭盔,上著短上衣,下穿肥大的燈籠褲。

  蘇沃洛夫戴著士兵頭盔,穿著士兵軍上衣,騎馬走在亞速團的前頭。河對岸橋頭上,市政官員中的首席代表向他獻上了放在天鵝絨墊子上的華沙城鍍金銀鑰匙,還獻了麵包和鹽,並發表了簡短的講話。俄軍統帥拿過鑰匙,親了一下,然後高高舉起說:

  「感謝上帝,為這把鑰匙我們付出了代價……」他轉身看看普拉加的片片廢墟眼淚奪眶而出。

  翌日,上將去正式拜會波蘭國王斯坦尼斯拉夫。

  一向憎惡任何奢華裝飾打扮的蘇沃洛夫這次卻一反常態,禮服盛裝,佩帶著一排排勳章,隨從和衛隊人數眾多,他力圖以此表示他對斯坦尼斯拉夫·奧古斯特國王的敬重。

  先做過革命的俘虜,現又成了俄國女皇俘虜的波蘭國王在皇宮臺階上迎接他。俄軍總司令的寬宏大量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會談中,斯坦尼斯拉夫請求蘇沃洛夫釋放一名被俘的軍官——國王先前的少年侍衛。

  「如果您希望的話,我給您放回一百名軍官。」上將答道。他想了一下,又補充說:「放二百、三百、四百人,這樣吧,放五百人!」他笑著加了一句。他的諾言,當天就兌現了。

  蘇沃洛夫作戰是毫不留情的,但對待已被戰勝的對手卻完全是另外一種態度:寬宏大量,富有人道主義精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