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撒切爾夫人 | 上頁 下頁
二一


  撒切爾夫人主張盡可能地保證金融家和企業家有較為良好的投資環境,以繁榮國內經濟,並增強英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她認為這是從根本上壯大綜合國力、解決失業問題的最佳途徑。她同時指出,對外要繼續奉行加強英美「特殊關係」、強化大西洋聯盟的政策,對蘇聯繼續推行「實力加對話」的雙向策略,對歐洲共同體採取積極態度。這位「鐵娘子」還堅持英國應擁有獨立核打擊力量的防務政策。其實這些政策和策略是撒切爾夫人的一貫思想,她也正是依靠它在1979年贏得勝利,榮登英國首相寶座的。

  與保守黨旗幟鮮明的政策相比,工黨則要遜色得多。在國內政策方面,工黨頗具號召力的口號只有一個就業問題。想當初,卡拉漢工党政府執政時,英國失業人口是100多萬,而撒切爾政府是300萬多一點,這是工黨能聊以自慰、大肆誇耀的。可是,工党執政時英國經濟始終在「低谷」徘徊,難以擺脫不景氣狀態,因而選民仍不相信工黨能拿出解決失業問題的高招,連工党領袖人物本身也沒有底,不存在能說服人的所謂「靈丹妙藥」。而在核武器問題上,工黨內部意見分歧,其左翼主張單方面核裁軍,這顯然不受廣大選民的歡迎,選民們仍然傾向于撒切爾夫人的核防務政策。至於英國是否加入歐洲共同體問題,工黨內部也紛爭不已,立場又缺乏一貫性。

  至於說到社會民主黨和自由黨聯盟,則更是令選民至為困惑。他們左右開弓,既批評撒切爾夫人的「貨幣主義」政策,又抨擊工黨的單方面核裁軍政策,而自己的政策卻很不明朗。聯盟在大選中充其量僅能起分散選票的作用,而不可能與兩大政黨(保守黨和工党)逐鹿英倫三島。

  到了1983年的4月下旬,已到了撒切爾首相當機立斷、下定決心的時候了。

  5月8日,撒切爾首相在她鄉間別墅契克斯召見高級顧問,討論大選的確切日期問題。此前,她已向來訪的記者透露,她將作出一項極其重要的決定。當時改任保守黨主席的塞西爾·帕金森也公開揚言,撒切爾政府不會允許這種懸而未決的局面(按:指英國大選的恰當時刻)無限期地繼續下去。這一天,撒切爾夫人在同高級顧問們會商之後,宣佈大選定在1983年6月9日舉行。

  大選日期敲定前,撒切爾首相按照傳統,前往白金漢宮請求女王解散議會,並決定新議會定於6月15日舉行會議。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位女首相對大選結果表現出謹慎樂觀的態度。她在談到她的政府在過去一屆任期內所做的工作時,曾信心十足地說:「我認為,在本屆政府執政期間,這個國家在國內恢復了它的信心和自尊心。我認為,我們在國外之所以得到尊重和欽佩是基於兩件事實:一是因為我們選擇了正確的政策,另一是因為我們堅持奉行了這些政策。」接著,她又順理成章地補上了一句:「要求人民重新予以授權歷來並不是什麼壞事。」

  在這裡,「鐵娘子」發出了「重新予以授權」的呼籲,既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這個女人的「鐵」質色彩,也表達了她對大選的堅定信心。

  不錯,大選前的總體形勢對撒切爾夫人和保守黨確實十分有利。

  首先,福克蘭群島之戰的勝利所鼓動起來的民族主義熱情還不曾消減,撒切爾夫人的「英雄形象」依然存在。這對保守黨來說不能不是一筆重要的政治資本。

  其次,英國經濟情況已出現全面好轉的跡象。例如通貨膨脹率已從撒切爾首相執政時的22%下降到了5%。降幅之大,有口皆碑。又如利率也降到了10.5%,並還在繼續下降。此外,私有化進程已初露端倪,公共開支也已大幅度削減,再加上抑制了工會的權利。這一切,都給海內外工商界的投資創造了一個很有利的環境,英國經濟可望爬出穀底。英國工商界的巨頭們有鑑於此,普遍信心大增,紛紛表示要投撒切爾夫人一票。

  第三,保守黨內在80年代初期雖還不能舉黨團結一致,但撒切爾夫人在保守黨內的地位和威望日盛一日,尤其是福島之戰的勝利,更是把這位「鐵娘子」推上了權力與聲威的峰巔,她成了當之無愧、無出其右的保守黨領袖。其他的元老重臣雖然對她的經濟政策不完全贊同,但在舉黨一致、共奪大選勝利這一點上,他們卻是毫無異議的。難怪《每日快報》斷言:「這個女人在英國推行了一場革命,不是通過她那常常引起爭論的政策,而是通過她那堅強的意志。」

  最後,不無重要作用的還有,大選前的國際形勢對撒切爾夫人的保守黨也十分有利。

  本來,撒切爾夫人上臺後所推行的「保守主義」革命,在80年代似乎成了一股潛在的世界性潮流。這從西方多國領導人的更替不難看出:繼1979年5月撒切爾夫人當選英國首相之後,1980年11月羅納德·裡根一舉成名,當選為美國第40任總統;緊接著,1982年10月,西德右翼政治家赫爾穆特·科爾取代左翼代表人物施密特出任政府總理。其他歐美國家(如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和加拿大等),也先後由右翼領袖掌權。至於亞洲的日本國,也由極具強烈「保守主義」政治傾向的中曾根康弘于80年代初出任總理大臣。這一世界性潮流,對撒切爾夫人連任首相的大選,無疑是一股有力的潛在推動力量。

  眾所周知,80年代英美「特殊關係」是英國賴以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特殊作用的重要基石,而這一基石又是建立在撒切爾首相和裡根總統「特殊」的個人關係之上的。這裡姑且不說裡根當選美國總統後,撒切爾夫人怎樣急著要與裡根會晤,她當時的心情何等迫切;也不說裡根總統如何幫助英國打贏了這場小型戰爭。只說福島戰爭正酣的1982年6月3日,裡根總統專程飛赴倫敦為因戰事吃緊而焦慮不安的撒切爾首相撐腰打氣,並對英國議會發表了一席慷慨激昂的演說,強調這場戰爭是「為了不使侵略者的陰謀得逞」,而且是「為了我們堅強的信念」。正因為他們都抱有這麼一個共同的「堅強的信念」,所以在英國大選之年,美國總統裡根公開表示希望撒切爾夫人連任。很明顯,一旦保守黨落選,英國的國際地位必然有損,其後果將是對英美「特殊關係」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當時的英日關係也處於極其微妙時期。撒切爾首相固然歡呼中曾根當選日本國總理大臣,把中曾根誇讚為她在首相任內看到的「最具表達能力、最為西方式的日本領導人」,是在亞洲積極呼應歐美保守主義勢力的政治家。當時日本「尼桑」公司有在英國投資的意向。而且這家公司看好了撒切爾政府,曾經私下表示:如果工黨在大選中獲勝,它將中止在英投資的計劃。

  80年代初期,就連西歐各國領導人也基本上傾向于撒切爾夫人繼續執政,以求得英國外交政策的連續性不致被破壞,尤其是1983年為東西方關係史上的「導彈年」。根據197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決定,到這一年的年底,如果蘇聯仍不能同美國就歐洲中程導彈問題達成協議的話,西歐五國(英、西德、意、荷、比)就將開始部署美國的潘興Ⅱ式巡航導彈,西歐各國領導人有理由擔心,一旦英國工黨在大選中獲勝,必將使北約這一決定的實施遭受到不應有的麻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