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丘吉爾傳 | 上頁 下頁
六五


  6月10日,墨索里尼為了在瓜分歐洲時能處於更有利的地位,也向英法宣戰。德國軍隊的進攻更加勢不可擋。在雷諾與戴高樂與堅決主張投降的魏剛元帥激烈爭吵之後,法國政府撤離巴黎。11日,當雷諾和戴高樂到達奧爾良後,他們意外得知丘吉爾將飛抵法軍總司令部所在地布裡亞爾;使他們極為生氣的是,這是魏剛自作主張發出的邀請。英法最高軍事委員會會議在一派悲觀氣氛中進行。會議雖然擬訂了建立布列塔尼防線的臨時計劃,但丘吉爾心裡也清楚,法國的抗戰不會堅持太久。所以在他第二天離開布裡亞爾時,特別對雷諾強調說:「萬一局勢出現新的變化,在您作出任何足以影響法國第二階段戰局的決定之前,我請您務必通知英國政府。英國政府的成員必將立刻前往您所指定的任何地方,去和你們共商新的局勢。」

  這天下午法國政府在康吉召開會議,會上主戰派和求和派各執己見,無法形成決議。雷諾提議請丘吉爾來就戰或和發表意見,得到了大家的同意。於是丘吉爾又被邀於6月13日前往現政府所在地圖爾開會。這是他自5月15日以來在一個月內第五次飛往法國了。當丘吉爾一行到達時,沒有人來迎接他們,甚至他們的吃飯都成了問題。他們只好自己借了一輛車找到法國政府的臨時駐地。會議開始後,雷諾出人意料地提出,法國已經無法繼續這場戰爭;他問英國能否解除法國在3月28日最高軍事委員會上的承諾,即英法在未經相互磋商和一致同意以前,決不單獨進行停戰或媾和的談判。

  丘吉爾則激動地表示:「我們必須戰鬥。我們將戰鬥下去。我們要求我們的朋友也繼續戰鬥下去。……不論怎樣,英國政府準備繼續抗戰。我們相信我們定能粉碎希特勒和他的政權。我們不會改變我們的戰爭目的。我們要永遠摧毀這個制度,我們決不接受任何來自它的和平建議。否則,這將是又一次的慕尼黑和布拉格被侵佔。不,戰爭將繼續下去。它只能以我們被消滅或我們勝利而告終。」他說完沉默了一會,然後正視著雷諾,對他說:「這就是我對您的問題的回答。」由於雙方無法談攏,於是丘吉爾要求雷諾先向羅斯福總統去電說明當前的嚴重局勢,在接到回電前暫不作其他考慮。會議草草收場,丘吉爾當晚飛返倫敦。在此後的4年中他再沒有機會訪問法國了。6月14日,未設防的巴黎被德國第十八軍團佔領。

  6月16日,英國內閣決定,只有當法國政府能將它的艦隊在談判期間立即駛往英國海港的前提下,英國才能同意法國政府去尋求停戰的條件;但這一行動與英國政府無任何關係。這一天戴高樂又到了倫敦,他與英國外交部的範西塔特等人起草了一份成立英法聯邦的方案,並在與丘吉爾共進午餐時向他提了出來。本來對此計劃抱懷疑態度的丘吉爾,為了鼓勵法國政府抗戰到底,不僅表示贊同,甚至還打算再次親赴法國與雷諾面商。但他未能成行,因為此時雷諾的政府已陷入危機,當天晚上雷諾就辭職了。以貝當元帥為首成立了新政府,投降成了遲早的事。17日,匆匆回國一天的戴高樂又來到倫敦,通過英國廣播公司號召法國人民繼續戰鬥。

  6月18日,丘吉爾在下院的演講中說:

  「魏剛將軍所說的『法蘭西之戰』現已宣告結束。我預計『不列顛之戰』就要開始了。……因此,讓我們勇敢地承擔起我們的責任,我們要這樣勇敢地承擔,以便在英帝國和它的聯邦存在1000年之後,人們也可以這樣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

  §3 不列顛之戰

  6月22日,貝當政府與德國簽訂了停戰協定。但是法國艦隊並未在談判期間駛往英國港口,於是7月3日,丘吉爾作出了他有生以來「最痛苦和最殘酷的一項可怕決定」。根據丘吉爾的命令,英國海軍突然佔領了所有逃亡在英國海港內的法國戰艦;停泊在埃及亞歷山大港的法國戰艦也被英國海軍扣留;但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港的一支重要的法國海軍艦隊拒絕接受英國海軍的最後通牒,結果遭到由英國海軍中將詹姆斯·薩默維爾統帥的「H艦隊」的炮擊和海軍飛機的攻擊,3艘法國戰艦被擊毀,1艘戰艦被擊傷,約1300名法國海軍官兵喪生,而「H艦隊」基本上未受損失。

  7月4日,丘吉爾在下院說明了政府被迫採取這一果斷舉措的原因,是由於法國方面在保證艦隊不落入德國人之手、保證將俘獲的約400名德國飛行員送往英國、保證不單獨簽署停戰協定、保證將停戰文本事先通知盟國等所有問題上沒有一項承諾得到兌現。

  丘吉爾入主政府以來的堅定不移的態度,緊張而有序的工作效率以及一系列必要措施,使他贏得了下院的廣泛支持。但在下院的各政治派別之間卻存在著相互怨恨責難的現象;在下院之外出現了較強的敵對情緒。一些工党的主要成員和一直支持丘吉爾的主戰派未能進入新政府,而綏靖主義的代表人物張伯倫、哈利法克斯以及西蒙勳爵和塞繆爾·霍爾仍身居高位甚至是戰時內閣成員。人們對這些人仍然有著難以抑制的憤恨。5月末時,丘吉爾曾主動提出想請勞合·喬治參加內閣,但勞合·喬治拒絕了。他在寫給丘吉爾的信中抱怨說:「釀成這場災難的幾位設計師仍是你的政府的主要成員,其中有兩位還加入了指揮這場戰爭的內閣」。

  但是,丘吉爾知道,保守黨在下院居於壓倒多數的地位、所占的席位比其他各黨加起來還多120多席。張伯倫是他們當中相當大一部分人的代表。而丘吉爾在其自身經歷中卻有大半時間處於同保守黨的摩擦和對立鬥爭中度過,只不過因為「大炮的聲音是壓倒一切的」這種特殊歷史背景,才使多數保守黨人迫不得已接受了自己。「我不能不認識到,在我對他們進行了多年的批評而且往往是嚴厲的譴責之後,我取張伯倫而代之,這對於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來說必然是非常不愉快的」。因而留任張伯倫實際上有效地安撫了這部分保守黨人。此外,正如歷史學家泰勒所分析的那樣:「如果丘吉爾只能得到兩個反對黨和幾個不安分守己的保守黨人的支持,必然一事無成。他必須把整個保守黨引導到自己方面來,而不是分裂這個黨。無論如何,他是準備這樣做的。痛苦年代的經驗使他確信,必須取得組織的支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