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丘吉爾傳 | 上頁 下頁


  雖然保守黨領導人對倫道夫·丘吉爾採取了忍讓態度,但他們始終對倫道夫抱有戒心;對他的野心勃勃、自命不凡雖然隱忍不發,但始終敬而遠之。索爾茲伯裡的侄子、未來的保守黨首相阿瑟·巴爾弗說過:「我傾向於認為,只要倫道夫還沒有不忠於党的任何行為,還沒有把自己弄到無可挽回的不能令人容忍的地步,我們大家就要避免一切衝突。」由此可見,與倫道夫的妥協只不過是政治上的權宜之計。這也預示著以後發生的倫道夫的政治悲劇之不可避免。

  1885年,保守黨人在議會選舉中獲得了勝利。根據選舉結果,由索爾茲伯裡出面組閣;倫道夫勳爵出任印度事務大臣。倫道夫很快就表明,他能夠輕鬆愉快地勝任大臣的職務。他既能作出重大決策,也能處理好複雜的關係,還能盡職盡責、埋頭苦幹。他安排了一支增援印度部隊的兵力以防俄國入侵;他批准了對上緬甸的兼併以消除不穩定的隱患;他甚至設法使一項遭到女王激烈反對的任命得以批准,使一位很有能力的軍人弗萊德裡克·羅伯茨將軍獲准出任印度總參謀長。

  但是倫道夫僅僅當了7個月的印度事務大臣就下臺了。

  因為保守黨在1885年11月的大選中,未能在下院獲得壓倒多數而使自由党人重新上臺。1886年7月再次舉行大選,結果保守黨獲得大勝,自1880年以來首次在下院獲得明顯多數。索爾茲伯裡再度出任首相。倫道夫·丘吉爾這次獲得了僅次於首相的最重要的大臣職位——財政大臣,同時擔任下院保守黨領袖。35歲的倫道夫登上自己政治生涯中的頂峰,頗有志得意滿之感,但他仍然嚮往著更高的地位。1885年11月,當一位朋友問及他未來的打算時,他回答道:「我將當五年反對黨的領袖,然後再當五年首相。再往後就要死了。」倫道夫·丘吉爾曾把自由党德高望重的領袖格萊斯頓稱為「急於求成的老頭子」,而其實他自己倒是有點急於求成。英國幽默雜誌《笨拙》的一位漫畫家稱倫道夫·丘吉爾是「偉大的年輕人」,不久之後人們就把這一說法改為「偉大的急於求成的年輕人」。後來,這一諢號又傳給了他的兒子溫斯頓,被人們叫了很長時間。

  倫道夫·丘吉爾在內閣中自感地位重要,力圖施加更大的政治影響,把手伸到了財政以外的領域,他干預外交事務,公開表示要與德國和奧地利加強聯繫。他採用類似反對黨領袖格萊斯頓的政策來制訂預算,主張減少稅收和降低軍費開支。對此,海軍部未予反對,卻遭陸軍部的拒絕。他的主張在內閣中也屢遭反對;他自恃政府少不了他,曾兩次以辭職相要挾迫使索爾茲伯裡作出讓步。但在1886年12月,他為強行使他的財政預算方案得到通過而第三次提出辭職時,等待已久的索爾茲伯裡終於等來了把這位難以共事的內閣同僚清除出去的適當時機。索爾茲伯裡正確地判斷了形勢,認為倫道夫的辭職不會對內閣以及政局產生根本性影響,於是平靜地接受了倫道夫的辭職,隨即任命原自由党前排議員G·J·戈申接替財政大臣職務。這樣處理雖然引起了一些政治上的波動,但政府還是挺住了。顯然,結局大大出乎倫道夫的意料,他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後來曾有人問及倫道夫為何輕率辭職,以至於過早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時,他回答說:「所有的偉大人物都會犯錯誤。拿破崙忘記了布呂歇爾,而我卻忘記了戈申。」

  倫道夫·丘吉爾只當了5個月財政大臣,便又回到了下院後排議員的席位上,並且是一去不返。他期待過一段時間會有機會再次出山。但對每一次「讓倫道夫回來!」的呼聲,索爾茲伯裡總是置之不理。他在集會上發表演說時的聽眾越來越少,報紙也很少再登他的消息。政治上的失意使倫道夫極為苦悶,因而導致了他的健康狀況日漸惡化。1895年1月24日,倫道夫·丘吉爾撒手人寰,溘然長逝,終年46歲。

  倫道夫·丘吉爾的追悼會是在西敏寺舉行的。首相和很多政界要人都出席了追悼儀式。葬禮在倫道夫的故鄉伍德斯托克小鎮的教堂裡舉行,箭後下葬於佈雷登的教堂墓地。那裡是許多丘吉爾家族成員的最終安息之地。也許,倫道夫·丘吉爾應和自己的妻子一樣不為此生而感到遺憾,正如26年後逝世的倫道夫·丘吉爾夫人臨終前自豪地宣稱的那樣:「我這一生沒有什麼遺憾:我為英國生下了丘吉爾!」這當然是指溫斯頓·丘吉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