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四五


  丘吉爾認為,加強國防的當務之急是抓空軍。英國是一個島國,過去海洋是英國的天然屏障,強大的海軍是英國可靠的後盾。然而,20多年前發明的空戰方法已經大大地改進了,在數量和戰鬥力方面正在窮追猛趕英國空軍的德國空軍,構成了對英國的嚴重威脅。1934年夏,丘吉爾全家出發去地中海度假之前,還抓緊時間邀請林德曼教授一起,趁鮑爾溫正在度假之際,不顧他的不願受打擾,趕到他的度假地,同他就防空問題作了一次長談。

  11月,丘吉爾又晉見國王,陳說一年之後德國空軍將趕上甚至超過英國,到1937年就幾乎會比英國強一倍。1935年6月,麥克唐納退休,鮑爾溫繼任聯合政府首相。7月,政府接受丘吉爾意見,成立秘密的防空研究委員會,丘吉爾為委員,擁有批評國防政策的權利。政府又接受丘吉爾提議,讓林德曼教授參加其中的技術委員會。當時很多人沒有料到,年過花甲的丘吉爾,以擔任這個地位不高的委員會的委員為轉機,揭開了東山再起的序幕,在英國乃至世界政治舞臺上進行他整個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場演出。

  1936年,內閣決定新設國防協調部,需要任命一位協調三軍的大臣,雖然丘吉爾是惟一具有陸、海、空軍大臣資歷的最佳人選,但是好運尚未降臨到他頭上。他邀約幾位資深的保守黨後座議員去同鮑爾溫商談,反映德國空軍第一線實力已達1236架飛機的最新情報,指出英國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危險,提出採取全面緊急行動的主張,鮑爾溫聽了置若罔聞。

  丘吉爾在保守黨外交委員會闡述英國的歐洲政策時說:英國400年來這一政策的基石就是反對大陸上出現最強大、最富於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國家,而當前以歷史上空前未有的規模擴充軍備的德國,其發動戰爭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納粹統治下的德意志化的歐洲。如果要拯救英國,「必須再一次聯合歐洲一切力量來約束、抑制、必要時挫敗德國的霸權」。在希特勒發跡的過程中,丘吉爾曾稱讚過他「把德國恢復為歐洲強國所取得的成就」,欽佩他的「愛國熱忱」,但在看清他的滅亡英國的野心後,就把他當做不共戴天的敵人而恨之入骨。

  1937年5月28日,古稀之年的鮑爾溫退休,財政大臣尼維爾·張伯倫繼任首相和保守黨領袖。張伯倫隨身攜帶雨傘,口上不離「和平」。他出身于伯明翰的大資本家家庭,是個鼠目寸光、骨軟如泥的政客,他極力迎合希特勒,奉行臭名昭著的綏靖主義,妄圖把禍水東引,推動德國同蘇聯交戰,對國內防務不作積極準備,結果養癰遺患,使英國在戰爭初期蒙受慘重損失。

  丘吉爾主張成立法、英、蘇聯盟來制止納粹的進犯,同張伯倫在外交政策上存在根本分歧,兩人之間發生一系列的鬥爭。

  張伯倫上臺之初,陸軍大臣曾敦促他邀請丘吉爾入閣,他說:「如果我讓他進入內閣,他就會主宰整個內閣,甚至連講話的機會都不給別人。」

  而張伯倫自己恰恰是一個喜歡專權的人。他把大臣只當作臨時性的助手來使用,對他們的施政行為進行過多的控制。張伯倫主張在外交上減少潛在的敵人,準備承認意大利對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的佔領,而丘吉爾的好友、外交大臣艾登卻認為他無法阻止德意日的聯合,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必須盡力爭取更多的友邦。艾登的意見在內閣中沒有得到多數支持,他憤而辭職。丘吉爾為他的辭職演說「高聲喝彩,聲音之大使他因車禍留下的傷疤在他紫紅色的臉龐上顯出深深的痕跡」。此後,當議會就重要問題進行表決時,丘吉爾和追隨他的20多位議員不再投政府的票,而是棄權。

  1938年3月,德國吞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處於納粹領土三面包圍之中。它西北部的蘇台德區有300多萬德意志少數民族,德國指使他們的頭目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要求「自治」。5月,希特勒聲稱支持「蘇台德自治」,在捷克斯洛伐克邊境集結軍隊,局勢緊張起來。

  8月31日,丘吉爾向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寫信,主張英國聯合法國和蘇聯,集體向德國發出警告,如果德國不以和平方式解決捷克斯洛伐克問題,必將引起嚴重後果。張伯倫又一次拒絕了這一主張,並且還說服法國放棄根據條約承擔的援捷義務,犧牲捷克斯洛伐克。

  為實現既定計劃,張伯倫9月13日晚急電希特勒,願意前往屈尊求見。

  9月15日,這個從來沒有坐過飛機的69歲老人,不顧丘吉爾等人的勸阻,經長途飛行到達慕尼黑,旋即換乘火車去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中的休養地伯希特斯加登朝見希特勒。這回希特勒已不只是支持蘇台德區德意志人自治,而是要把它併入德國,並以願為此承擔捲入一次世界大戰的風險來恫嚇張伯倫。張伯倫對戰爭怕得要命,膝蓋發軟,回來後就說服法國達拉第政府壓迫捷克斯洛伐克就範。

  丘吉爾對張伯倫的姑息養奸發展到如此地步感到震驚。9月20日,他去巴黎訪問他在法國政府中的好友保爾·雷諾和喬治·芒代爾,兩人憂心如焚,打算辭職,丘吉爾勸他們留在政府中鬥爭。9月21日他向新聞界發表聲明:

  「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兩國的壓力之下被分割,這無疑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以為把一個小國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實在是致命的謬見。德國的戰爭潛力會在短期內迅速增長,其速度將比法國和英國完成必要的防禦措施快得多。」

  9月22日,張伯倫再次去德國,在戈德斯堡同希特勒會晤。他帶去了已由捷政府接受的英法建議的細節,滿以為可以滿足希特勒的胃口。哪知希特勒得寸進尺,又提出德軍立即佔領蘇台德區的要求,並且必須至遲在28日完全實現。張伯倫無可奈何,回國召開內閣會議,執意要大臣們接受希特勒的要求。但這回海軍大臣堅決反對,外交大臣提出異議。法國政府也拒絕戈德斯堡備忘錄。26日,丘吉爾拜會張伯倫,敦促英法蘇發表聯合聲明,拒絕德國的要求。28日下午,張伯倫向下院通報情況,演講中途收到一張便箋,突然整個臉色和身體都變了模樣,「看來他仿佛年輕了10歲,露出勝利的喜悅」。原來希特勒把軍隊動員令推遲24小時,並且決定立刻召開德、意、英、法四國首腦會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