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南非鬥士曼德拉 | 上頁 下頁 |
四四 |
|
12.沙佩維爾慘案 世界戲劇中心的紐約市百老匯正在上演南非劇作家阿索爾·富加德的近作《希茲尉·班西死了》。這台獨幕劇已上演了4至5個月,場場爆滿。一篇報道是這樣評論:「作為一個話劇,《希茲尉·班西死了》是近年來少有的藝術創作。南非黑人演員約翰·卡尼和溫斯頓·恩卓納的演技也是百老匯從未見過的;而作為一個政治宣傳工具,這個話劇不但強有力,而且像一把刀子一樣直刺群眾的心窩。」 故事的情節很簡單。在南非每個黑人都必須有一張通行證。上面不但注明個人的身份,還注明應繳納的稅款和與生活有切身關係的工作地點。希茲尉·班西的通行證上已注明他不得在伊麗莎白港做工,要將他遣返到班圖斯坦去,這等於斷了他的生活養家之路。如果班西不按時回去報到,他就要被送進牢房。班西只好去找他的朋友彭杜商量對策,但絲毫找不到能使他繼續留在城裡工作的辦法。 絕望之餘,兩人去酒館喝酒。在深夜回家的路上,他們發現了一具被殺死的黑人屍體,從這具屍體的口袋裡發現了名叫「羅勃特·茲威林西瑪」的通行證。彭杜將班西與茲威林西瑪的通行證對調,換了上面的照片。就這樣,希茲尉·班西「被人殺死了」,而希茲尉·班西則以羅勃特·茲威林西瑪的名字、他的身份和他的號碼,繼續活下來了。班西高興得不得了,跑到一家照相館,想照張相寄給他的太太和小孩。 當人們看到希茲尉·班西因通行證已蓋章注明不得工作而急得滿頭大汗時,當人們看到希茲尉·班西因可以冒名頂替以另一個人的身份活下去而興高采烈時,當人們看到希茲尉·班西為了強記住羅勃特·茲威林西瑪的通行證號碼的窘態時,當人們聽到班西說「一個黑人怎麼可能不遇到麻煩事呢?不可能的,彭杜!我們的皮膚就是件麻煩事」時,人們不得不對萬惡的通行證制度加以譴責。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由於南非當局不允許黑人有「演員」的正式職業,黑人演員卡尼和恩卓納是作為白人導演富加德的「傭人」這個『正式黑人職業」才得以出國演出的。 1960年3月21日,震驚世界的沙佩維爾慘案就是在非洲黑人群眾反對通行證制度的背景下發生的。為了更深刻地瞭解這一種族隔離措施,我們有必要將通行證制度的起源及其演變作一簡單的交待。1809年11月,開普殖民地的總督卡林頓伯爵頒佈「霍屯督公告」,①這標誌著通行證制度的產生。這種通行證當時是對付流浪者的一個手段,但它力圖將非洲人限制在自己的保留地裡,使他們成為白人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通行證制度意味著非洲人在保留地以外購買土地是根本不可能的。 ①霍屯督人是南非的土著居民,亦稱科伊人。霍屯督是白人殖民者對科伊人的蔑稱。 這樣,通行證制度使非洲人完全固定了下來,他們的流動主要是為了滿足白人對勞動力的需求。為了把科伊人變成農業上人,這份公告授權地方當局將沒有通行證的科伊人當作遊民處理,任意立契,強迫他們按照雇主規定的條件做工。1812年,克拉多克總督發佈命令,規定科伊兒童出生時,若其父母正受雇于白人農場主,他們就應跟著學徒,直至18歲。 1819年,薩默塞特總督授權地方長官將父母雙亡的科伊兒童登記為學徒,使他們實際淪為農奴的地位。1828年,開普殖民地發佈了49號法令,進一步將通行證制度擴大到科薩人的範圍:所有進入殖民地的科薩人都必須持有邊境地區白人官員簽發的通行證。這主要是因為歐洲人向內地滲透,與南下的科薩人的接觸增多,同時開普殖民地的白人需要科薩人作為勞動力。殖民者擔心這種交往會危及白人統治地位,就用通行證制度把兩個種族隔離開來,這不能不說是後來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濫觴。後來,在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等南非北部地區實行通行證制度也是為布爾人農莊提供勞動力的有效辦法。 同時,通行證制度也是控制南非黑人的一種手段。它使種族主義政權在政治上有某種安全感。英國駐南非的高級專員米爾納就堅持認為,從政治和安全的角度考慮,必須實行通行證制度,因為這一制度「可以辨認來到這裡的土著和追蹤他的動向,否則這個地方將變成一座群魔殿」。南非發現鑽石礦和金礦後,勞動力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同時,非洲城市人日益增加。這種新形勢導致了通行證制度運用範圍的進一步擴大。 國民黨政府上臺後,進一步加強了種族立法。1952年頒佈了「取消土著通行證及施行統一的土著身份證法」。在此以前,非洲人的各種通行證多達60多種,如居住許可證、宵禁特別通行證、月度通行證、計日工通行證、尋職通行證、遷移通行證、旅行通行證,等等。這項法令規定取消其中一些已無必要的通行證,全面加強通行證制度以控制非洲人的遷移和行動。這項法令規定了一種統一的證件——一種特殊的查驗冊,每個土著居良都要隨時攜帶。查驗冊中載有非洲人的照片、編號,並詳細載明其相貌、納稅情況和許多事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