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諾貝爾傳 | 上頁 下頁


  ※第四章 隨父僑居俄國的早年

  (1843—1850)

  §初訪美國

  在專制統治者尼古拉一世的俄國,官僚主義的行政機構,嚴厲的警察控制和檢查制度,盛行在各個生活領域。一個從西歐來的外國人,在當時那種政治動盪的局勢下,要想在俄國謀生的話,就必須有特別的東西作為貢獻,同時還要有精力和闖勁,以及在上層有後臺才行。他還必須懂得如何謹慎行事。伊曼紐爾·諾貝爾具備所有這些條件。因此,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他的工廠企業的生產穩定提高,產品也不斷增加。一八四六年,他用自己的碾壓機作為設備,建立了一座新的更大的工廠,生產供應蒸汽機、水管及鐵器製品;這家工廠在俄國的國營和私營企業中,都享有信譽。

  這個家庭現在總算交上了好運,諾貝爾已經有了一所自己的房子。他們又生了三個孩子,但都夭折。伊曼紐爾·諾貝爾是一條堂堂正正的男子漢,他在幾年之內,就把在瑞典欠下的債款還得一乾二淨。這個家庭昌盛的另一個可喜的結果是,從他們到達聖彼得堡的時候起,包括阿爾弗裡德在內的三個大一點的兒子,都能夠受到家庭教師的教育。教他們的大多是些出色的俄國和瑞典教師,其中包括俄國人化學教授尼古拉·津寧(1812—1880),瑞典語言及歷史教員拉斯·桑特森(1789—1853)。這對於諾貝爾兄弟們的前途和廣泛興趣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在他的少年時代及後來在伊曼紐爾的工廠裡當助手時,阿爾弗裡德與他那位精力充沛的父親及其思想財富,有著密切的接觸。通過觀察,他受到父親那種突出的發明精神的影響,並且將它發展到更加廣闊的地步,大量的家庭通信及前面提到的阿爾弗裡德的那首詩,給這位體質虛弱的年輕人勾劃了一幅畫象:由於勤奮學習與渴求知識,凡是經他耳聞目睹的那些重要學問,統統都被他敏銳地吸收進去。生活本身變成了他的大學,而他清楚的思想所達到的頂點,則是他唯一的考試成績。他曾說過,儘管生活無疑是很艱難與憂慮的,但「我把它看成是一份珍奇的禮物,是大自然這位母親親手賦與我們的一顆寶石,讓我們自己來磨煉它,直到這顆寶石用它的光澤來酬賞我們的辛勤勞動」。

  我們對他的性格的估計是正確的,因為那些同他有過密切接觸的人,曾經證明過這一點。他的父親伊曼紐爾,是位寡言少語、輕易不肯頌揚別人的人,但在當時寫給他的小舅子路德維格·阿爾塞爾的一封信裡卻說:「我的好學而勤奮的阿爾弗裡德……,受到父母的器重和兄弟們的高度尊敬,這是因為他有著無與倫比的學識和不屈不撓的工作精神。」

  一八五〇年,當他十七歲的時候,這位年輕人被送出去進行首次學習旅行;在那個時代,這種旅行還是冒險和困難的。我們知道,這次旅行長達兩年,除到了他的祖國瑞典之外,還去過德國、法國、意大利和北美。

  一八五一年,阿爾弗裡德·諾貝爾對他的這次旅行,寫過這樣的詩句:

  在我年輕的時候,
  曾大膽離家遠走,
  到海外異國旅遊。
  一種怪念生心頭:
  漫漫大洋,無限錦繡,
  卻不能使我留念回首,
  因為我心目中的海洋,
  更加浩瀚悠悠……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初,是他生活中一段情況不明時期。除了他這首詩以外,我們掌握的全部材料是這樣一些含糊不清的說法:「他出去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巴黎過的,可能是在那裡的某所實驗室裡,繼續他的化學學習。」而在紐約期間,他「曾見過約翰·埃裡克森船長,取得了某些需要的圖紙和情況。」

  約翰·埃裡克森(1803—1889)是位瑞典海軍工程師,他發明了熱式發動機,改進了螺槳推進器,後來又以他所設計的在美國內戰中使用的「低舷鐵甲艦」而聞名;他與伊曼紐爾·諾貝爾年齡相仿。由於他的興趣和發明,多與機械化戰爭及蒸汽和熱力技術有關,而這些技術又正是諾貝爾在聖彼得堡的機器廠所應用的,因此,可以設想阿爾費裡德去拜訪約翰·埃裡克森一事,是事先計劃好的,旨在為企業取得某些設計思想,而這次訪問達到了它原來的目的。這次旅行,對於阿爾弗裡德的語言和化學知識,的確起了提高與增進的作用,但可惜的是,關於在巴黎和紐約的情況,都沒留下詳細的記錄。這是一件異乎尋常的和十分遺憾的事,因為敏感的阿爾弗裡德·諾貝爾,一定會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紐約這座令人注目的城市裡,在美國由於奴隸戰爭、黃金衝擊及移民問題引起的動亂時期,在工商業界盛行的那種敷衍塞責等現象中,看到和聽到很多東西。他也沒有提到任何關於他對在亨利·杜邦等人主持下蓬勃發展的美國軍火工業觀察情況。

  傑出的諾貝爾傳記作者之一的亨裡克·舒克教授寫過

  「阿爾弗裡德·諾貝爾與和他年齡差不多的人相比,不管是在知識還是在精神的成熟方面,都已經明顯地出人頭地了,他是一位經過科學訓練的化學家;他是一位精通德語、英語、法語以及瑞典語和俄語的語言學家;他有著強烈的文學愛好,特別是對英國文學發生興趣;他的人生觀的基本面貌也已經充分發展形成了。從這一時期的通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早熟、聰明、多病、富於幻想和性格孤獨的內向青年。」他的孤僻性格,顯然是在剛上小學時養成的;當時的客觀情況把孤僻強加在他身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