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明治天皇 | 上頁 下頁
二二


  日本方面另派黑田清隆,取代副島種臣擔任國界劃定談判代表。黑田是薩摩藩士,現任北海道開拓長官。他視察了樺太現場,結論是國界問題不予深入為好。

  他的觀點也不無道理。

  這地方雖說日本人先來,但都是零散的、自發的、任意的。好像修了房屋,沒有安裝門鎖,難怪外人可以自由闖進來。俄國人後來一步,人家是有組織、有計劃進入庫頁島,帶來了家具財產,落地生根,開發已經取得成果。何況樺太那地方,一年中有六個月冰雪覆蓋,農產品沒有像樣的東西。僅僅出產煤炭,作為漁業基地尚有利用價值。為了這樣一個小島,日本若派去軍隊,一定會引起軍事衝突,打起仗來,那就得傾注全國力量殊死戰鬥。

  如果沒有這樣的決心,就別輕舉妄動。小日本在大俄國面前退縮了。

  日本維新以來時日尚淺,光北海道的開發,就需要巨大的資金和人力。放下北海道去抓樺太,是捨近求遠、棄大爭小,實在有點得不償失,愚昧透頂。

  即是說:不必投入太多力量拼死爭奪,可以慢慢談判協商。

  方法有二。或者以北緯50度劃分南北;或者放棄樺太。當然不會是無償白送,俄國可以出一筆錢收買;美國的國土很多不是買的嗎?要不然,與其他的土地交換也行。

  本著這一立場,起用了榎本武揚。榎本是舊幕府的海軍副總裁,在維新戰爭中曾對抗官軍,後來投降,在明治政府任官,位至海軍中將。

  榎本在明治七年一月,兼任特命全權駐俄羅斯公使。三月,朝俄國首都聖彼得堡進發,八月二十日開始談判。次年(明治八年)五月,劃界達成協議。原則是日本放棄樺太島,領有了烏魯普島以北的千島列島之主權。

  這樣,日、俄間的北方邊界問題,總算劃上了一個句號。

  前面已說過,在幕府執政時期,為了削弱天皇在國民中的影響,一直把天皇禁錮在宮中。二百年來,天皇足不出宮牆。到了幕府末年,全國尊王意識盛行,孝明天皇邁出了行幸的第一步。到了明治維新,睦仁行動完全自由,只要一有時間,就到全國各地巡幸。他先後六次出巡,足跡遍及日本列島。這在日本歷代天皇中,他是惟一的一個。

  慶應四年三月,睦仁首次行幸大阪;同年九月到東京。明治五年五月份,開始歷時50天的西南巡幸。他的出巡決不是走觀觀花,瀏覽名勝。每到一處,對地方的行政、教育、產業、文化的狀況極為關注。對在維新戰亂中死於非命者,按日本風俗鎮魂、慰靈。對地方上的孝子、義僕、節婦,以及才學優異者,包括外籍教師,都予以公開表彰,下賜錢財物品。這完全是以中國古代儒學為榜樣,在東洋實踐的另一種版本吧。

  這些活動,給國民留下了明治天皇是何等尊貴何等聖明的好印象。而且使睦仁熟悉了社會,瞭解到下情,得益匪淺。為日後制定國家大政方針大有裨益。

  他自己曾這樣說過:

  莫如身臨其境者,
  方知其治當如何。

  明治雖說極力改革皇室的若干舊傳統,但依然保持著很多固有的習慣。比如,天皇被人工大大地神化,成了日本國民心中的活人神。他親政以後,重大決策皆出自他一人之口;但在形式上,舉凡大臣入宮彙報、請示等「俗務」,天皇只端坐靜聽,絕不當面開口回答。這個傳統甚妙,事情辦好了,是天皇的德威感召;辦了壞事天皇沒有任何責任。「萬世一系的神的子孫」自然永遠正確了。後來這個傳統訂進了明治憲法。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裕仁天皇正是依據憲法「無答責制」條款為由,逃脫了戰犯審判。但是這一來,歷任天皇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關鍵作用,往往不被外界所知。因而他們的「語錄」、「文集」之類文獻資料,比起外國元首來,自然也就不多了。

  第六章 西方損失東方補

  1. 侵台與征韓

  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到中國去的志向。

  從前也可以說只是一種憧憬。一直想突破狹小的島國,把中華四百餘州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而朝鮮,不過是過渡到中國的跳板和通道。

  日本古代神功皇后的三韓出兵,可說是這一夢想的產物;1592年幕府執政者豐臣秀吉的遠征朝鮮,目標也是在此。秀吉好比老鼠想吞掉大象,想征服中國,讓日本的天皇取代大明朝皇帝。

  征服朝鮮是達到最終目標邁出的第一步。但是秀吉自不量力,他的大軍剛踏上跳板,就遭到朝鮮軍民和中國的援朝抗倭部隊的聯合抵抗,被打得慘敗。

  日本人不死心,300年後死灰復燃,改頭換面提出了「征韓論」。西鄉隆盛等人就極力鼓吹向外擴張,再三鼓吹「征韓論」,一時此風甚囂塵上。

  神功皇后和秀吉的時代,情況單純得多,只涉及日本、朝鮮和中國。到了明治維新以後,美、英、俄等西方各國擠了進來,問題就複雜了。

  於是,日本人提出了一個口號: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