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明治天皇 | 上頁 下頁
引言


  歷史進入18至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炮艦為先導,大舉向東進犯。老牌帝國主義英吉利發動的鴉片戰爭,使得堂堂天朝大國蒙受屈辱,暴露出腐敗和無能。事實無情地證明:往昔的輝煌已成昨日黃花。這個數千年一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的文明古國,在經濟、政治、軍事諸方面,都已經遠遠落在了西方的後面。以此為轉折,中國逐漸被歐美列強淪為半殖民地,大塊領土遭到瓜分。

  幾乎同一時期,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國,也未能倖免西方帝國主義的覬覦。

  日本嘉永六年(公元1853年),美國海軍提督陪裡,率領一支艦隊貿然闖入了江戶(後來易名東京)灣水域。艦隊由四艘大艦船組成,兩艘汽輪,兩艘帆船。船體通身染得漆黑,船上裝備著巨大的火炮。日本人從未見過如此龐大的黑色戰船,它像一座座城堡似的聳立在海面。仰望上去,站在船舷上的水兵顯得很小很小。

  當地官員划船近前去訊問,他們是來幹什麼的?回答說是奉美國總統之命,帶來了一封想與日本國締結通商貿易條約的國書。官員說日本有鎖國禁令,與外國的交涉只能在長崎進行,請把船開到那兒去。對方不答應,其態度傲慢而威壓。說如不接受國書,就武力登陸,面見將軍,直接交涉談判。

  面對這些不速之客,令同樣落後的小小日本國驚慌失措,束手無策。對方雖然只有四艘軍艦,但船上有大炮。日本也並非沒有稱之為大炮的東西,可是無論射程或是精確度,都與對方相差懸殊。日本的大炮,首先是打不遠;即使打得攏,也很難打中目標。再是,即使打中了目標,只不過一枚鐵球而已;除非直接擊中腦袋,很難致人死命。美國的大炮是加儂炮,射程遠,打得准,細長的炮彈裡裝滿炸藥,擊中目標就爆炸,就起火燃燒,殺傷大片人員,把城鎮夷為火海。英國人在中國的廣州,就幹給全世界看過!

  幕府在閣老和重臣緊急商議之後,決定權且收下美國總統的國書。美國艦隊送遞國書的任務就算完成了,遂啟航回國。

  次年,美艦再來。於1854年3月31日,迫使日本與之締結了《神奈川條約》(即日美親善條約)。這是日本國最早簽訂的近代國際條約。

  緊隨其後,美、英、法、俄、荷五國,又強迫幕府締結了不平等的通商條約。從此以後,日本也被納入了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的市場。歷史的軌跡在這裡交叉,它幾乎和中國同命運,開始成了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

  然而,日本人幡然覺醒,在15年之後的1868年,打倒了幕府。1871年廢除了藩鎮,成功地實現了民族和國家的統一,大步向著民族獨立的方向邁進。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的主角--明治天皇,生於1852年(相當於中國的清咸豐二年,太平天國二年),為孝明天皇第二子,名睦仁,幼名祐宮。1860年立為太子,1867年登極皇位。即位不久便自上而下推行維新運動。1868年1月頒佈「王政復古」詔書,倒幕派迫使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同年9月改元明治,首都由京都遷往東京,建立起以天皇為首的專制政權。接著推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1869年宣佈「版籍奉還」(領土、戶籍),廢藩設縣;

  1871年劃全國為三府七十二縣,直屬中央管轄;

  1873年著手改革地稅,實行兵役制;統一貨幣,鼓勵工商,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1889年頒佈了帝國憲法……

  明治天皇在位的45年間,在長期封閉鎖國的日本,資本主義得到迅猛的發展,國力逐漸強大,終於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與此同時,日本在國內鎮壓革命,對外實行擴張,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先後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第一次是1894-1895年間的中日甲午海戰;第二次是1904-1905年間的日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從中國奪取了大量的權益,搶走了臺灣;將朝鮮半島合併進了日本版圖,實行徹底的殖民統治。而所有這些,又為日後的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打下了基礎。

  明治天皇是維新運動的旗幟,近代日本總攬內政外交大權的最高統治者。死後作為神被供入明治神宮,被稱為由人到神的天皇。

  可歎的是,與此同時,歐美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卻與日俱增,步步深化。

  應該說,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侵略的反抗,一點不比日本人民遜色。尤其是長達15年的太平天國革命,反抗本國統治者的壓迫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其規模和聲勢均遠遠超過日本人民的起義。正是因為太平天國的聲勢浩大,使得帝國主義無暇顧及日本(當太平軍在上海地區失敗後,英國東洋艦隊於1863年就轉而進攻鹿兒島了)。而清政府奉行「甯贈夷狄,不與家奴」,公然利用帝國主義力量來鎮壓人民革命,並扼殺掉一切維新或改良的嘗試。致使中國的命運與日本分道揚鑣,其半殖民地化的地位每況愈下。

  重溫這段歷史,很有必要;而本書所敘述的,正是明治天皇一生的所作所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