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馬歇爾 | 上頁 下頁
五七


  3.麥克阿瑟丟官

  馬歇爾對朝鮮戰局的突然變化和麥克阿瑟對形勢的樂觀判斷心懷疑慮。11月9日,五角大樓再次召開會議,對最新形勢和下一步行動計劃進行了研究。

  馬歇爾主張不能過於樂觀,而應慎重從事。他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戰後我到過中國。我們不能輕信中國人。世界古代大兵法家孫子是中國人,他們的戰略戰術很高明。中共軍隊打敗了日本人,又打敗了蔣介石幾百萬大軍。『志願軍』很可能是他們的精華。毛澤東一貫主張初戰必須打勝,同我們美國交兵,他們一定要派良將精兵來的。中國在歷史上是個講義氣的民族,他們不會袖手旁觀。所以,我們應慎重。」

  經反復研究,最後決定先進行試探性進攻,如未遇大的抵抗,再發起總攻勢。

  麥克阿瑟聲稱:「這次行動如果順利的話,將一舉結束朝鮮戰爭。」他公開宣佈:他希望美軍士兵能回家過聖誕節。新聞記者馬上把這次行動稱之為「回家過聖誕節的進軍」或「聖誕節總攻勢。」

  11月中旬,北朝鮮戰場之所以那樣平靜,是因為西線中國軍隊(六個軍)採取誘敵深入戰術,按計劃撤到預定地區後,嚴密偽裝、隱蔽于山區叢林之中,並有意造成驚慌潰逃的假像,同時,另外的三個軍夜行曉宿,偽裝嚴密,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地翻山越嶺滲入朝鮮,已做好在東線伏擊美軍的準備。

  結果,東線美軍於11月底遭到毀滅性打擊,被迫轉攻為守,旋轉守為退。西線美、韓軍隊局勢危急,北面有中國四個軍的強大攻勢,翼側又遭到中國兩個軍的雙重迂回包圍。

  美軍第8集團軍(位於西線)司令沃克報告說:一支強大的中國部隊正向他進攻。位於東線的第10集團軍也同時受到攻擊,海軍陸戰隊的供應線已被切斷。美軍和聯合國軍全線撤退。

  總統請馬歇爾出主意,要他從軍事上對戰局作一評估。「馬歇爾拒絕對戰局作出判斷,」艾奇遜後來說,「他堅持同我一起站在文職官員立場上,總說『我不作軍事上的判斷。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我們遠離戰場一萬七千英里。我們對那裡的地形,除了『惡劣』二字之外一無所知。我們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按過去的老辦法,對戰場司令官給予信任,對他說,幹去吧,老弟!而不說派這個師到這裡,或把這些給養用車調到那裡。丘吉爾試圖那樣幹過,結果把事情弄成一團糟。第二個辦法是把他撤職,可是誰願意那樣幹呢?』」

  此刻,杜魯門和他身邊的人,好像誰也拿不出定見來。麥克阿瑟則開始接受他所中意的記者採訪,他抱怨華盛頓上司迫使自己沿鴨綠江設置了一條隔離線,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困難」;他明白地暗示,要不是華盛頓那些膽小鬼和被嚇得心驚肉跳的盟國捆住了他的手腳,絕不會有現在正在進行的撤退。華盛頓的不少人認為,面對中國軍隊日益猛烈的攻勢,在遭受挫折的不幸時刻,麥克阿瑟關心自己的聲譽甚於朝鮮局勢。

  馬歇爾立即發出一道和艾奇遜聯署的命令,嚴禁「軍事指揮官和外交人員」直接通過新聞界議論軍政大事。這道命令並不只是發給麥克阿瑟一個人,但大家都清楚,這是針對他而發的。

  信口開河的不只是麥克阿瑟一人,杜魯門講話也走了火。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有人問他是否會在朝鮮使用原子彈來挽回局勢?他堅持說,他不會排除使用美國軍火庫裡的任何武器的可能性。這在全世界引起了一片驚慌。英國首相萊門特·艾德禮急忙飛到美國。他向記者宣佈,英國決不同意使用原子彈。美國政府向他保證,那只不過是總統的一次失言。

  與此同時,聯合國軍在朝鮮繼續敗退,傷亡慘重。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也在慌忙撤退途中死於車禍,許多官兵當了中國軍隊的俘虜。陸軍副參謀長馬修·邦克·李奇微匆忙趕到朝鮮,接替了沃克的職務。

  正當華盛頓垂頭喪氣、一籌莫展之際,美、英雙方領導人開始坐下來商討朝鮮和世界戰略問題。英國首相艾德禮認為,戰爭的威脅在歐洲要比亞洲大得多,他把朝鮮戰爭完全說成是共產黨的一個花招,目的是要西方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投入人力物力,以便真正進攻時能擊中要害——在歐洲打敗盟國。他明確表示,要是美國政府允許麥克阿瑟繼續在亞洲採取行動,真不知他會把前途引向何處。

  馬歇爾和艾奇遜沒有反對這一觀點,只是說麥克阿瑟是位出色的將軍,對戰場司令官必須予以信任,不能因為英國人認為亞洲不及歐洲重要就予以放棄。杜魯門插話說,即使各盟國拋棄朝鮮和臺灣,美國也打算留在那裡,戰鬥下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