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馬歇爾 | 上頁 下頁
四四


  1月31日,政協會議通過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綱領》五項提案。內容如下:

  一、國民政府委員名額增加為40人。經國民政府選舉,其中半數由國民黨人充任;其餘半數由其他黨派和社會賢達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國民政府委員會為國民政府最高國務機關。

  二、民國三十五年五月五日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國民代表大會定額由現任的1200名增加到2050名。憲法之通過,須由出席代表四分之三的同意。

  三、和平建國綱領之要點為:尊奉三民主義為建國之最高指導原則,在蔣主席領導之下,建成統一、自由、民主之新中國。

  四、軍隊屬￿國家,任何黨派及個人,不得利用軍隊為政治鬥爭之工具。

  五、組織憲法審議委員會,起草立法、司法、監察、考核、行政分立的「五權憲法。」

  各黨派的國民政府委員數目的分配未能達成協議。蔣介石要將各黨派委員壓在14名以下,從而使其他各派絕對控制於國民黨之下。對此中共不能同意,並提出中共和民盟的名額共為14名,據有三分之一以上名額,從而具有否決權,以制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對此,蔣介石絕對不予讓步。

  五項提案通過後,蔣發表談話,表示完全擁護,並說此「乃是全國性」的,要全國各黨派「共同遵行。」

  2月10日,國民黨特務在重慶校場口毆打參加慶祝大會成功的各界人士,打傷郭沫若、李公朴、施複亮等60餘人,並逮捕許多到會工人;同月21日,北平竟有特務組織反共示威,沿途高喊「打倒共產黨」、「取消解放區」,「民主聯軍不容存在」等口號,並搗砸《新華日報》、《民主報》社,打傷工作人員。此後,其他各大城市也接連發生類似事件。

  關於軍隊問題,由於蔣介石一再堅持中共必須交出其軍隊的立場,因而未能達到協議。以後,在中共的積極努力和馬歇爾的壓力下,蔣才作出讓步。2月25日,在馬歇爾主持下,三人小組通過了整軍方案,共兩項:

  一、國民政府主席為中國陸海空軍最高統帥。最高統帥有任免所屬軍官之權,但在整編軍隊過程中,撤免中共軍隊之高級軍官,應由派在政府中之中共代表所提名之軍官替補。

  二、陸軍之編制,在一年之後,全國軍隊編為108個師,其中中共軍占18個師;一年半之後縮編為60個師,其中中共軍占10個師。

  軍隊配置(一年後):東北6個軍,中央軍5,中共軍1,每軍轄3個師;華北方面11個軍,中央軍7,中共軍4;華東方面10個軍,中央軍9,中共軍1;西北5個軍,華南4個軍,均為中央軍。

  2月28日,蔣介石寫道:「馬歇爾對餘之認識漸增加,然其受共產黨麻醉日甚。美國民族之易受人欺誑,甚老練如馬氏者尚且如此,其他更可知矣。不禁為世界前途憂也。」他說:「與中共商定統編其所屬部隊為18個師之方案,業已簽字。此為政府最大之損失。」

  同日,三人小組赴北平、張家口、延安、漢口等地視察共六天。3月11日,馬歇爾應召返回華盛頓述職。

  4.難解殘局

  馬歇爾返美後,蔣介石立即召開二中全會,開始對五項方案進行修改,提出「不應以種種問題束縛領袖。」對已簽訂的軍隊整編方案也不再承認,要擴大其整編的軍隊員額為347萬人。4月1日,對政治協商會議也不予承認。他說:「政治協商會議在本質上不是制憲會議。如政治協商會議果真成為這樣一個性質的會議,我的政府是決不承認的。」

  從1月10日停戰至5月20日,蔣介石命令其軍隊向關內各解放區進犯共達3630餘次之多,投入兵力258萬人,強佔城鎮26座。對此,中共軍隊在各地予以反擊,並接收了東北中、北部主要城市。蘇聯開始表現出對中共的一定援助。形勢對蔣不利。

  蘇聯於1945年8月8日出兵東北,一周後,蔣介石即令熊式輝為東北行營主任,蔣之子蔣經國為外交特派員;杜聿明於11月中旬督師進佔山海關。12月15日,蔣經國應斯大林之邀赴蘇聯訪問,以蔣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與斯大林會談。斯大林對小蔣說:「你們中國人要明白,美國人想要利用中國作為滿足他們利益的工具。在必要的時候,他們會犧牲你們的。蘇聯願意把本國生產的機器、汽車以及中國所沒有的東西供給中國,同時也希望中國把自己生產的礦物、農產品供給蘇聯;蘇聯又可以幫助中國在東北建立重工業,並發展新疆的經濟。但是,我再三聲明,也是我最大的一個要求:你們決不能讓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只要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東北問題就很難解決了。」

  與此同時,在莫斯科召開的外長會議上,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向美國國務卿提出建議:同時宣佈美國自華北、蘇聯自東北的撤軍日期。美國人認為當時規定日期太早,因而拒絕了這個提議。蘇聯當然也不撤軍,蘇聯原定在日本投降後三周內撤軍,最遲不超過三個月。但因美國海軍陸戰隊於9月下旬在青島、天津登陸,而延緩其撤軍日期,至年底仍未撤軍。後經中蘇雙方協商,蘇聯答應於1946年2月1日撤軍。

  1945年11月24日,蘇聯方面向中國表明,日本建立的東北工、礦設備作為戰利品歸蘇聯所有,其餘154家企業應由中蘇共管。12月7日,更嚴厲地表示「除非此一經濟合作問題獲得解決,否則蘇聯自東北撤軍日期將不能預測。」1946年2月1日,蘇聯再度表示堅持中蘇經濟合作,並不許第三國參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