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失去的勝利-曼施坦因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五六 |
|
當希特勒自己感覺到他在戰略方面的意見,不能予人以任何良好印象時,他就馬上會從政治或經濟的領域中去尋找理由。因為他對於政治和經濟情況的知識,是任何前線指揮官所無法比擬的,所以他的辯論在此時通常就也更顯得理直氣壯。作為一種最後的手段,我們也就只好堅持著說,假使他不同意我們的建議或是向他所提出的要求,則在軍事方面一定會發生惡劣的後果。於是在政治和經濟方面也就會隨之而受到惡劣的影響。 相反,儘管他不願意接受要求,可是卻常常表現出來他是一個善聽者,而且有時他也能作客觀的討論。 這樣一位宿命論的獨裁者,他所思考的就是他的政治野心,而且生活在他的「天命」信仰之中,所以與其軍事將領之間,自然很難發生任何親密的關係。很明顯,希特勒對於個人的因素最不感興趣。照他看來,一切人類都只不過是一種工具,用來達到其政治野心而已。他自己對於德國的軍人,毫無任何感情上的聯繫。 一方面由於希特勒的個性,另一方面由於統帥部的組織,遂使德國的軍事領導所具有的缺點日趨明顯。於是又自然引出一個進一步的新問題,有什麼方法可以使這種局面有所改良呢?關於政治方面的問題,我在本書中決心不加以分析。 為了使戰爭可以有比較合理的指導起見,我曾經至少作過三次的嘗試,來勸誘希特勒在最高統帥部的組織中接受某種改革。據我所知,還沒有第二個人敢於像我這樣的直率,當面批評他的軍事領導是不適當的。 我當然完全瞭解,事實上,希特勒決不肯公開放棄其最高指揮權。作為一個獨裁者,他不可能採取這樣的步驟,因為照他看來,這對於其個人的威望將是一種不能忍受的打擊。所以我的意見是只想勸誘希特勒在名義上仍然保留著最高統帥的地位,但是事實上卻把所有軍事行動的指導權,交給一個有實權的總參謀長去執行,對於東線則另外特任一位總司令。我這些企圖很不幸都未能獲致成功,在以後敘述1943-1944 年之間的形勢時,對此將要作更進一步的討論。對於我個人而言,這些努力尤其困難,因為希特勒完全知道當時在陸軍中,有許多人都希望我能出任真正有實權的總參謀長,或是東線的總司令,所以我的處境很窘迫而微妙。 我在這裡不擬討論用暴力手段改變國家領導的問題,例如1944年7 月20日事變,雖然也許有一天我會發表我的意見。在這本戰時回憶錄的範圍中,我所要說的就只以下述幾句話為滿足。站在負責指揮一個集團軍群的地位上來看,我認為在戰時我無權發動一個政變,因為這樣可能會使整個前線崩潰,甚或也會使國內發生混亂。此外也還有軍人宣誓效忠的問題。 誠如我在接受戰犯審判時所說的話:「任何高級軍事指揮官經年累月都在希望他的部下為勝利而捐軀,那麼當然也不會用他自己的手來造成失敗。」 無論如何,在那個時候我們都早已明確認識到,即使發動一個政變也不能改變盟軍的無條件投降要求。而且當我尚據有兵權時,我也還覺得我們尚未達到那樣一點,要把這種行動當作唯一的出路。 第十二章 斯大林格勒的悲劇(上) 俄國人認為斯大林格勒之戰是戰爭的轉折點,這是理所當然的。英國人卻認為不列顛之戰也具有同樣的重要性。美國人則認為美國的參戰實為同盟國最後勝利的主因。 在德國,有許多人對於認為斯大林格勒之戰是第二次大戰中的決定性會戰一節,很感到勉強。事實上,所有這些單獨的事件都不應認為是真正具有決定性的。戰爭的結果是由許多的因素來決定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由於希特勒的政策和戰略所造成的後果,而使德國終於對其敵國處於一種絕無希望的劣勢地位。 就德國的攻勢在伏爾加河發生了頓挫這一點上來說,斯大林格勒的確應該要算是一個轉折點。但是第6 集團軍的損失儘管毫無疑問是非常嚴重,但其意義卻並不等於是說,東線的戰爭——尤其是整個的戰爭——已經輸定了。假使德國的政策和軍事領導當局,若決定只想形成一個僵局,則這種解決還有可能的。 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 第6 集團軍之所以在斯大林格勒會全軍覆沒的原因,很明顯就是由於希特勒拒絕自動放棄該城——毫無疑問主要就是為了威望的理由。 不過若非最高統帥部在1942年的攻勢計劃和執行中,事先犯了作戰上錯誤(大部分有關於最後階段) ,則第6 集團軍也就根本上不會陷於這樣的情況。 由於這些錯誤所引起的結果,使德軍的南翼在1942年晚秋時節所遭受到的困難,我將留在下一章中加以分析。現在所要說明的就僅限於足以決定第6 集團軍的命運的各點。 由於希特勒的戰略目標,事實上主要受到其戰爭經濟需要的影響,所以德軍在1942年的攻勢分為兩個不同的方面——高加索與斯大林格勒。等到德軍的前進發生了頓挫之後,於是德軍也就缺乏那樣多的兵力,以守住這一條綿長的正面。使事態變得更壞的,又是沒有戰略預備隊的存在,當第11集團軍剛剛結束了其克裡米亞戰役之後,馬上就被最高統帥部肢解了,分送到一切可以想像得到的方向上去。 A 集團軍群正面向南,位置在高加索的北部,夾在黑海與裡海之間。B 集團軍群扼守著一條面向東方和東北方的正面,其起點為斯大林格勒以南的伏爾加河,折向該城的北面,達到頓河的中段,然後沿著該河延伸到沃羅涅什(Voronezh)以北的某點。這兩個集團軍群的兵力都不夠強大,難以扼守如此綿長的正面。尤其是敵軍的南翼部分雖已受到了重大的損失,但卻能避免毀滅,甚至於也並非真正被擊敗。此外,敵人在其他地區中,以及其後方深處,還保留著非常強大的戰略預備隊。最後,更重要的是在兩個集團軍群之間的卡米克大草原上(Kalmyk Steppes),存在著一個寬達190 英里的大缺口,只有一個師(第16摩托化師) 駐在依裡斯塔(Yelista),提供一點不適當的掩護。 使第6 集團軍在1942年11月底陷入絕境的,這種想要長期據守如此綿長正面的企圖實在是第一個巨大錯誤。 第二個更大的錯誤,是希特勒迫使B 集團軍群把其主要的打擊兵力,第4 裝甲集團軍和第6 集團軍,深陷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和其周圍的戰鬥中。保護這個集團軍群沿著頓河深入的北側面的任務,卻留給羅馬尼亞第3 集團軍和一個意大利集團軍以及一個匈牙利集團軍來擔負。(注:這些集團軍只不過是虛有其表,根本就不能算是一個集團軍) 。在沃羅涅什地區中,則由兵力微弱的德國第2 集團軍來負責。希特勒應該清楚,即使是位置在頓河的後方,這種拼湊成軍的盟軍兵力,也還是不能抵擋俄軍的強大攻擊。羅馬尼亞第4 集團軍也是一樣的。他們現在要負責保護第4裝甲集團軍的暴露右側面。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