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失去的勝利-曼施坦因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三一


  不過,我想有兩個因素可以加以探討:

  第一是希特勒所犯的錯誤——如果別人都沒有犯錯誤——那就是對俄國的資源和紅軍的戰鬥素質估計過低。因此,他的一切想法都是假設可以在一個戰役中就用軍事手段把俄國打倒。即便這是可能的,但要達到這個目標,還必須設法使俄國同時發生內在的崩潰。可是希特勒的政策卻恰好適得其反。他在東歐佔領地區的政策由蓋世太保執行,完全抵消了軍事當局的一切努力。也就是說,他的戰略政策是希望用最快速度摧毀俄國的制度,而他的政治行為卻恰好與此目標完全相反。在其他戰爭中,政治和軍事領袖在目標上發生差異固然常有,可是這次的情形卻又不同,因為軍事和政治兩方面的領導權都握在希特勒一個人手中。結果是他在東線的政治措施完全違反了戰略要求,於是喪失了一切可能速戰速決的機會。

  第二個因素是在最高階層——即希特勒與陸軍總部——之間未能獲得戰略上的統一。這種批評對全盤作戰計劃和1941年戰役的執行都同樣適用。希特勒的戰略目標主要是以政治和經濟考慮為基礎。其內容為:1.佔領列￿格勒(他認為這個城市是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搖籃),利用這個手段,他認為還可以與芬蘭人攜手支配波羅的海。2.佔領烏克蘭原料地區,頓涅茨盆地的軍備生產中心和高加索油田。他希望佔領這些地區即可使俄國的戰爭經濟完全崩潰。

  反之,陸軍總部卻認為必須首先擊敗紅軍,然後才能征服和守衛這些重要性毫無疑問的戰略地區,他們認為只有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才能遭遇到俄軍主力,因為這個城市是俄國權力的焦點,那是這個政府不敢冒險丟棄的。這又有三個原因:1.比起1812年的情形,莫斯科現在已經真的變成了俄國的政治中心。2.如果在莫斯科以東和環繞該城的軍備生產地區喪失了,那麼至少可以使俄國的戰爭經濟遭到嚴重損失。3.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從戰略觀點來看,莫斯科恰好處在俄國歐洲部分交通網的中心。該城如果喪失,那麼俄軍的防線就會裂為兩段,而俄國統帥部也不再能進行統一協調的作戰了。

  從戰略上來說,希特勒與陸軍總部之間的分歧似乎就是:1.希特勒希望在兩翼尋求決戰。(照當時雙方兵力的對比和戰場的遼闊程度來判斷,德國的力量似乎不可能進行這樣的決戰 )。2.陸軍總部卻想在中央尋求決戰。

  德軍對作戰的指導,最後就是以這種基本的戰略分歧來作為基礎的。雖然希特勒同意陸軍總部建議的兵力分佈,把兩個集團軍群配置在普裡皮亞特大沼澤地的北面,而只把一個集團軍群配置在它南面,可是在整個戰役中,對戰略目標的問題始終爭論不決,其必然結果就是,不僅希特勒無法達到他的目標,那是過於遙遠了,而且也使陸軍總部的目標發生了混亂和動搖。

  希特勒在「巴巴羅薩」命令中所規定的「一般意圖」全文如下:「用果敢的作戰,包括裝甲先鋒的深入突破在內,毀滅位於俄羅斯西部的俄軍主力,並阻止其有戰鬥價值的部隊退入俄國腹地。」從根本上來說這只能算是一個戰略公式,甚至是戰術公式。應該感謝德軍優秀的參謀業務和戰鬥部隊的英勇善戰,所以才能獲得驚人的成就,而且差一點就使俄國軍隊瀕於失敗的邊緣。但是這種公式並不能代替真正的作戰計劃,它的準備與執行都要求高層的意見應完全一致。基於雙方兵力比例和攻擊距離的遙遠,似乎應假設要分兩次戰役才能毀滅俄國軍事力量。

  不過以我這個軍長的身份而言,當然對最高統帥部的計劃與意圖不夠資格過問。因此,我在當時自然沒有懷疑希特勒與陸軍總部之間存在著這樣重大的戰略分歧。可是不久甚至於在我這個階層也開始感覺到這種分歧。

  第56軍屬于北方集團軍群的第4裝甲集團軍,預定從東普魯士進攻。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李布元帥)的任務為從東普魯士前進以毀滅位於波羅的海地區的敵軍,然後再向列￿格勒前進。

  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霍普納上將)則奉命挺進到迪納斯克(Dvinsk) 校對者注:陶格夫匹爾斯 對岸直達德維納河(Dvina)上以佔領一切渡河點,並繼續向奧波切卡方向前進。

  在第4裝甲集團軍右面的是第16集團軍,司令為佈施上將,應通過科夫諾(Kovno) 校對者注:考納斯 前進;在它左面是第18集團軍,司令為庫茨勒將軍,向裡加方向前進。

  6月16日,我到達第56裝甲軍集結地區。霍普納上將對第4裝甲集團軍的前進已經下達命令:

  第56裝甲軍(第8裝甲師,第3摩托化步兵師和第290步兵師)應從梅梅爾河以北和蒂爾斯特以東的森林地區向東突破以達通向科夫諾東北迪納斯克的大路。在其左面,第41裝甲軍,軍長萊因哈特將軍,下轄第1和第6兩個裝甲師,第36摩托化步兵師和第269步兵師,應向賈科勃斯塔特的德維納河渡口前進。党衛軍「骷髏」師也屬￿這個集群,一開始跟在後面前進,然後再跟在進展最快的一個裝甲軍後面前進。

  要想切斷在德維納河前方的所有敵軍並趕上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期限,那麼完整地奪占德維納河的橋樑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為這條大河是個可怕的障礙物。第4裝甲集團軍的前進也就是一場賽跑,看哪個軍先到德維納河。第56裝甲軍註定了要做優勝者,因為根據情報顯示,我們面臨的抵抗將比第41裝甲軍輕微。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它比我們軍多一個裝甲師。

  我曾建議由我們軍擔任主力,以便找到敵人的最薄弱環節。但裝甲集團軍司令部並不支持這個意見。在我尚未開始敘述56裝甲軍的作戰之前,首先應說明一個事實,這足以說明軍人的標準與政治領導之間的不同。

  在攻擊展開前幾天,我們接到一個最高統帥部命令,就是所謂《政治委員命令》。主要內容就是對俘獲的俄國政工人員一律就地槍決以示反共精神。

  我認為從國際法的觀點來看,這些所謂的「政委」,其身份的確很特殊。他們不能算是軍人,但又不像牧師,軍醫和戰地新聞記者可以獲得非戰鬥人員的身份。反之,他們是一種瘋狂的鬥士,如果從傳統的戰爭意義上來看,他們的戰鬥活動幾乎可說是非法的。他們的任務不僅是監視俄國軍人,而且還要最大限度地把殘酷帶入戰爭中,這與軍人行為的傳統態度完全不合。使戰鬥方法和俘虜待遇完全違反海牙公約的規定都應該歸咎于這些「政委」。

  不管對政委在國際法中的地位應採取哪種看法,可是要將俘虜就地槍決還是違反了軍人傳統。如果執行這類命令不僅有損軍人榮譽,而且更會打擊士氣。所以我責無旁貸,向上級報告說在我指揮之下的任何人都不會執行這個命令。我的部下大都完全贊同我的意見,行動都完全一致。我的上級也贊成我的態度。不久,要求撤銷這個命令的努力也終於生效了——因為很明顯,這個命令只會促使俄軍的政委們用一切最野蠻的手段迫使其部隊拼命打到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