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蒙哥馬利 | 上頁 下頁
四七


  希特勒的反應顯然比艾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要靈敏得多。在安特衛普失守後,他立刻覺察到,通往安特衛普的航道與佔領這一城市本身同樣重要,因此他下令通過佈雷、炮擊和派兵據守使斯海爾德河不能通行。

  艾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共同犯下的這個錯誤,使盟軍雖在9月4日完好無損地奪取了安特衛普城和港口,但直到11月28日盟軍的船隻才能靠上安特衛普的碼頭。

  「市場—花園」行動的失敗,使盟軍高級將領的頭腦開始清醒了。艾森豪威爾迫不及待地指示蒙哥馬利「把打開安特衛普港當做頭等大事」。他甚至還指出:「在北面側翼再掌握一個大港口是最終攻入德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但事後的聰明畢竟難以挽回已經造成的損失。

  蒙哥馬利與艾森豪威爾的爭論仍未結束。在如何儘快置德國巨人于死地的問題上,兩位偉大的將帥很難達成持久一致。現在,爭論變得更加複雜了。

  從9月10日以後,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爭論是通過信件和電報遠距離進行的。有人說,如果一對夫妻發展到要靠寫信來協商解決家庭大事的地步,那他們的關係就完了。這種比喻也適合於當時的蒙哥馬利和艾森豪威爾。

  在這場電報和信件進行的「戰鬥」中,蒙哥馬利用語尖刻,直截了當,而艾森豪威爾則態度謙恭,多用外交辭令。

  9月15日,蒙哥馬利說:「最理想的目標是魯爾,再經北線直搗柏林。」完成這一任務,「有第21集團軍群加上美第1集團軍的9個師就足以勝任,但該部隊必須獲得在給養方面的一切物資」。

  9月20日,艾森豪威爾回信試圖平息爭論。他說:「總的說來,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不認為在戰略方針上,我們有什麼重大的分歧。」他說,他從未考慮過讓所有盟軍齊頭並進。他選擇的路線同蒙哥馬利一樣,是從魯爾到柏林。他保證,蒙哥馬利將在美第1集團軍的支持下,率部向柏林挺進,而巴頓和其他部隊則保持一種進攻姿態,拉長德軍防線。

  即使這樣,蒙哥馬利還是不滿意,他要求的是另一方向上完全偃旗息鼓。9月21日,他在回電中,毫不客氣地說:「我不能苟同我們在戰略方針上是一致的。我想在這個問題上,你一定會要我開誠佈公地表示我的看法。我一直主張停止右翼進攻,讓左翼前進。但情況卻是右翼進度已超出給養許可的範圍,致使我們失去機動。」最後,他要挾道:「倘此條件做不到,我們將到不了魯爾。」文末,他的署名是「您十分偉大的朋友蒙蒂」。

  艾森豪威爾顯然被激怒了。9月21日,在同巴頓共進午餐中,他稱蒙哥馬利是「一個聰明的狗雜種」。巴頓對此喜不自勝,認為「這頗令人鼓舞」。但很快他就怒不可遏,艾森豪威爾告訴他,已經考慮按蒙哥馬利的想法讓第3集團軍停下來。事後,艾森豪威爾是這樣解釋他這一行為的,他說:「我需要安特衛普,但我不得不依靠蒙蒂。」

  9月22日,艾森豪威爾在凡爾賽的最高統帥部召集會議。蒙哥馬利明白他的方案已成眾矢之的,因此藉口阿納姆戰鬥正在緊要關頭,無法脫身,派德·甘岡代表他出席了會議。

  善於察顏觀色的德·甘岡很快發現兆頭很好,他立刻向蒙哥馬利報喜,說「會開得很好。艾克百分之百地支持您的計劃,您的突進將為主要行動,後勤供應將全力保障」。德·甘岡這次走了眼,雖然艾森豪威爾表面上停止了巴頓的前進,但他的心思根本沒放在向北推進上,而是默許美國將軍們暗中搞破壞。

  在戰略之爭的同時,蒙哥馬利還為了重新取得對地面部隊的指揮權,同艾森豪威爾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蒙哥馬利打出的第一炮是他9月21日寫給比德爾·史密斯的一份書面意見。在意見中,他不加掩飾地說:「我提議,最高統帥把任務交給我,並授予我對美第1集團軍作戰行動的控制權。」

  10月10日,蒙哥馬利發出了他第二顆炮彈,這是一份名為《關於西歐戰場指揮問題的一些意見》的備忘錄,其中他以一種故意找彆扭的口氣,重提「單一衝擊」,要求設置單一的地面司令官。他說:「我並不認為我們目前的指揮與控制體制是十分完善的,很可能是一些政治的和民族的考慮使我們不能有一個健全的體制。如果是這樣,我建議我們不妨直言不諱。我們不要裝得一切皆好,而實際上差得很遠。」

  艾森豪威爾惱怒了,10月13日,他在回信中,很不客氣地強調指出:

  「這裡不再是諾曼底灘頭!」

  蒙哥馬利可能意識到自己的態度過於生硬了,10月16日,他發去了一封像是認錯的回信,他說:「我不會再向您提及指揮權的問題。我已經把我的觀點告訴了您,您也把您的回答告訴了我,這個問題到此為止。我和所有我們這裡的人將百分之百服從您的命令。」這份材料末尾,他的署名是「您最忠誠的屬下蒙蒂」。

  與艾森豪威爾紙片紛飛的戰鬥暫時告一段落後,蒙哥馬利向他的第21集團軍群下達了一道關於掃清安特衛普航道的命令。這是一道遲來的命令,但終歸還是一道有決定意義的命令,它使安特衛普港從一座死港變成了活港。

  由於希特勒早就加強了通往安特衛普港航道的斯海爾德的防禦,結果使西蒙茲和他的加拿大軍面臨的是一場曠日持久、血肉橫飛的戰鬥。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他們同德軍一個堤壩、一個堤壩地展開了爭奪。戰鬥雖然勝利結束了,但傷亡也是慘重的。加拿大第2師同英國第52師共傷亡27633人。若是早些動手,當然不會付出這麼大的代價。

  美軍戰線上,此時也未閑著。艾森豪威爾雖然曾答應停止美軍的行動,但實際上美軍並未停滯不前,而是繼續在向薩爾方向挺進。結果,美軍的行動嚴重受挫。巴頓開始品嘗蒙哥馬利所飽嘗過的德軍堅固防禦之苦,而霍奇斯則在許特根森林同德軍展開了一場開戰以來最激烈的戰鬥。結果,2.4萬美軍戰死、被俘或失蹤,9000名美軍患了戰壕足病、戰鬥疲勞症和所謂的「呼吸系統病」。美軍這一階段的進攻,後來被美國自己的歷史學家稱之為「基本無成果的戰鬥」,是一場「完全應當避免的行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