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約瑟 | 上頁 下頁 |
三七 |
|
§二十、科學家的婚姻 有一句老話: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而李約瑟身邊有兩個默默奉獻的偉大的女人,他的成功自然不足為奇。 1924年,李約瑟與同學多蘿西莫伊爾(漢名李大斐)結婚。李大斐是諾貝爾獎得主霍普金斯的高足,研究生物蛋白質的權威。1948年被選為皇家學會院士。李大斐雖然自己也是生化界權威,但她首先是李約瑟的溫柔賢良的妻子。所以,即使在劍橋,她只能擔任「助手」工作(劍橋規定,夫婦不可以同時在大學任職),她也沒有接受別的學校聘她為講座教授的邀請。兩位大學者志同道合恩愛無比。 同去旅遊,工作與娛樂水乳交融,在學術上相互切磋,合作發表了許多論文。當李約瑟由生物化學轉向中國科技史時,她毫無怨言,並且給予鼓勵與支持。在SCC第1卷與第2卷序言中李約瑟多次提到:「除了王鈴先生和劍橋大學出版社非常友好而極為認真的同事們以外,在至今還活著的人的當中,也許只有一個人曾經在本書出版之前逐字逐句地閱讀過本書各卷,這就是我的妻子多蘿西·尼達姆博士。因此我應該向她表示由衷的謝意。她為本書改正的地方不勝枚舉,至於在寫作本書的漫長歲月中她所給予的鼓勵,決不是普通的言辭所能恰當表達出來的。」李約瑟抗戰援華期間,李大斐作為擴充人員時第一個應聘者來到他的身邊,一同多次作長途旅行。他們之間純潔真摯的感情讓世人羡慕,而李大斐一貫是李約瑟「積極的、堅定的、不聲不響的支持者和忠實的伴侶」。 1937年,一位中國姑娘來到劍橋,跟隨李大斐攻讀生物化學博士。她便是魯桂珍。共同的研究使他們三人感情很深。經常是李大斐與魯桂珍下午走出生化實驗室,到李約瑟房間一同吃茶點。李約瑟總是從寫字臺旁一躍而起,撥一撥爐子裡的煤塊或木柴。 一邊給大家煮菜,一邊哼著或唱著民歌。然後他總把當天在打字機上打好的稿子給她們看。 也正是由於與魯桂珍的一次爭執,使李約瑟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興趣,開始學習漢語,皈依中國古文化,竟一發不可收拾,用後半生寫出SCC這樣的巨著。 對此,李約瑟幾乎每有演講便提到:魯桂珍是SCC的荷爾蒙和激勵者,SCC第1卷便是送給魯桂珍的父親「南京藥商魯仕國」。 在魯桂珍博士畢業離開劍橋之前,他們就在各自未選擇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訂下了有關科學技術史的粗略計劃。 李約瑟抗戰援華期間,魯桂珍從美國趕往重慶,與他一起籌建中英科學合作館,一同長途旅行。李約瑟樂觀隨和,魯桂珍開朗愛開玩笑,兩人建立了純潔的友情。 李約瑟到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職,魯桂珍也應邀赴巴黎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處工作。到了1957年,李約瑟的第1任合作者王鈴離開劍橋後,魯桂珍又辭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工作回劍橋接替王鈴的工作,以後一直陪伴在李約瑟身邊。回劍橋後,因魯桂珍是學生物化學的,對古文的造詣並非很專長,但是為了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先花了3年重學古文,從《四書》、《五經》學起,先讓自己做好「準備工作」,然後才開始鑽研,結果一鑽就是幾十年。在SCC的撰寫過程中,她是SCC第4卷土木工程和航海技術分冊及第5卷化學與煉丹術有關分冊的主要負責人,參加撰寫有關醫學、植物學等分冊,她還寫過一些關於李時珍、針灸和李約瑟等文章,為李約瑟大半生以來的論著編制了長篇索引,並且與李約瑟合作發表了許多論文。 1957年魯桂珍到劍橋定居,便一直和李約瑟夫婦住在一起。來到劍橋的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學者都把他們3人視為一個整體,成為科學界的佳話。 1987年12月22日,久病20年後,李大斐離開人間,享年91歲。李約瑟痛失愛侶,魯桂珍失去了老師、姐妹,而整個英倫三島為失去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惋惜。 儘管老年遭此重擊,李約瑟仍振作精神,努力工作,因為未竟的SCC等著他,魯桂珍及其他合作夥伴需要他。在這期間,他與魯桂珍感情更深。因為李約瑟無兒女,李大斐去世,魯桂珍成了他的唯一知己。 多年來,魯桂珍除了在精神上鼓勵他,在事業上協助他,而且,她很早就開始作房地產、股票交易及金融投資,用來支持李約瑟的研究事業。魯桂珍已經成為他精神和物質支柱,她輾轉從紐約到重慶、從南京到巴黎、從巴黎到劍橋,幾十年來一直伴隨他,默默地奉獻。使李約瑟能夠全力以赴,獻身於未竟的SCC事業。 1989年秋天,李約瑟終於向魯桂珍求婚。純潔的友情一下子昇華為真摯的愛情,9月15日,倆人在基茲學院的小禮堂舉行了隆重的婚禮。由李約瑟的導師、基茲學院院長約翰·斯特德博士主持婚禮。 李約瑟動情地對來賓說:「兩個80開外的人站在一起,或許看上去有些滑稽,但我的座右銘是,『就是遲了也比不做強!』」 李約瑟後來說道:「再沒有比娶中國人為妻,更能說明我對中國文化的愛戀了。」從此,兩位老人將牽手走完今生,事業上相隨,生活中相伴,真可謂親密的伴侶。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