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斯福傳 | 上頁 下頁
六七


  1941年7月26日,美國陸軍遠東司令部成立,由菲律賓軍事顧問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出任司令官。在隨後直到珍珠港事變的幾個月間,美國破譯了200多份日本外務省與日駐美大使館之間的密電,日本駐檀香山總領事館所發出的軍事諜報,也幾乎全被截聽和破譯。據此,美國政府已經確知日本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並為此不惜與美一戰的決心。此後無聊而又被有意拖延的談判,雙方都在心照不宣地儘量爭取時間和主動,而日方更是施盡卑劣伎倆以達到麻痹對手的效果。

  通觀1937年以來羅斯福遠東政策的來龍去脈,不難發現,既已選擇走一條狹窄小道的羅斯福氣實選擇的餘地或施展的空間相當有限。一是他那雙重目標及其性質規定了他的活動範圍、程度;二是"先歐後亞"的戰略構想從整體上主導著其遠東外交的走勢;三是直到珍珠港事變的前兩天,民意測驗表明只有51%的美國人認為美國在不久的將來會同日本作戰,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輿論已經走在羅斯福總統的前面,"也沒有跡象表明多數人要求採取激烈的行動。」四是自1937年秋以來的經濟危機使美國工商業長豈不景氣,羅斯福遲遲未對遠東援用禁運條款,包含有在某種程度上刺激美國經濟的意味。

  另外,羅斯福制訂遠東政策需要詳備而切實的情報分析,而他的工作習慣或行事風格使他經常不願依靠正規的政府機構和正常的渠道,「總統往往寧可依靠私人的資料來源……毫無疑問,這種做法反映了他對官僚們很不放心,希望自己始終不受任何派系的鉗制。從1938年到他逝世為止,他先後派出大約10多個'特'使,充當他在中國的耳目。就技術和政治哲學的角度而言,這些代表五花八門,各有不同。但他們都不通過美國官僚機構而直接同總統聯繫。這些個人對羅斯福和美國政策的影響,有些微不足道,有些則非同小可。」羅斯福在宣佈凍結日在美資產時說過,美國遠①東政策的目的從根本上講是維護國際關係中的處理準則。「為了防止遠東戰爭爆發,我們曾經作出一切努力"。雖說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羅斯福這樣的努力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實現了預定的戰略目標,半個世紀以來仍是聚訟紛紜。

  ①邁克爾·沙勒:《美國十字軍在中國》。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3頁。

  §從中立到盟友

  美國人民在慕尼黑會議以後和歐洲人共同感受到的輕鬆與歡樂是極其短暫的。當還有人向"和平的天使"張伯倫索取"一把雨傘,按景仰希臘聖像的方式把它當作紀念物"時,羅斯福則已對慕尼黑會議或許會帶來的"以正義和法治為基礎的新秩序"不抱希望了。他根據納粹德國的最新動向很快意識到,慕尼黑只不過是臨時休戰而已。因為慕尼黑協定的根本前提——相信希特勒得到滿足後到此為止,信守諾言並與鄰國和平相處——己正被迅速地破壞著。

  當國際委員會劃定德捷邊界時,納粹德國的代表卻剛愎專橫,最後劃定的邊界線遠不是原先設定的,卻是十分不利於捷克方面的。與此同時,墨索里尼也開始恫嚇法國。《慕尼黑協定》的墨汁未幹,希特勒便在10月9日宣佈,要加強德國西部的防禦工事,以防備諸如丘吉爾和艾登這些人一旦在英國當政時可能出現的事態。不久,納粹德國令人髮指地對猶太人實施了"水晶之夜"大屠殺。悲憤地目睹著大不列顛正"不能自製地、無所作為地沿著通往黑暗深淵的階梯走下去"的丘吉爾對世人警告說:「不要認為到此完結了,這不過是算總帳的起點,僅僅是嘗嘗第一口苦酒的滋味罷了。」

  羅斯福本能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召回替換多德大使才9個月的休·R·威爾遜大使,並從此再也不讓他返回柏林了。1周後,希特勒也召回狄克霍夫,但不宣佈中斷外交關係,以免給羅斯福提供重整軍備或對德施加經濟壓力的藉口。至此,兩國的外交關係基本上名存實亡。第二個反應是聽從了布利特大使的建議,在總統權限內儘量幫助法國建設空軍。他指示助理陸軍部長制定一項大力擴充美國空軍的計劃,並批准了法國派遣代表團來美國磋商購買飛機以及在加拿大建造飛機裝配廠事宜。他與猛烈抨擊此計劃的軍政顧問們展開了論戰。

  1938年10月26日,羅斯福發表了對《先驅——論壇》座談會的廣播講話,他譴責了納粹德國"蓄意把千百萬受迫害而毫無辦法的人驅趕到世界各地,任期流浪乃至無立錐之地,蓄意把這個當作國家政策的手段"。並嚴正指出越來越明顯的是:「靠恐懼維繫和平並不比靠刀劍維繫和平更崇高和更持久"。他強調如果沒有普遍的裁軍,美國自己也必須繼續擴充武裝,「居安思危的普通法則和一般常識都要求我們有備而無患"。11月14日,羅斯福重申希望需要一支擁有1萬架飛機的空軍和一年再生產2萬架飛機的能力,這樣才能在數量上壓過德、意。後來因為一些羅斯福難以控制的情況,法國取消了對P—40型戰鬥機的定貨。

  由於1937年5月的一般中立法規定,一旦總統認為戰爭存在,就對所有交戰國禁運武器,它又准予總統在對內戰國家實行武器禁運方面擁有處置權,總統正是根據該法的規定實施禁運的。實踐證明,這些規定對軸心國家是有利的,因為它們重整軍備計劃已進行很長時間,而英、法等國則剛剛開始。如果廢除或修改中立法以取消禁運,則英、法等海洋強國戰時能從美國得到軍火,而起對手則不能。這對遏制侵略者並援助民主國家極為有利。因此,羅斯福自1938年秋天起就圖謀實現這一目標。他先將此事委託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皮特曼負責辦理,但皮特曼"多病並且酗酒",且表示不願過早單獨採取行動,佛朗哥又于聖誕節前發動了新的進攻,亟需援助的共和軍危機四起。於是,羅斯福決定親自行動。

  1939年1月4日,羅斯福在致國會的諮文中鄭重警告說,迄今為止對國際上不法行為的忽視業已給民主國家造成了嚴重危害,而民主國家不能總是容忍對姐妹國家的侵略行徑而不提出有效的抗議,我們正當地拒絕武力干涉的侵略行徑並不意味著美國只是袖手旁觀。他指出:「一紙空文可能是無效的,然而戰爭也並不是尊重國際輿論的唯一手段,還有許多不必訴諸戰爭的其他方法可以用來幫助被侵略的受害者,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取消中立法案的禁運條款。……這些方法比光說不做更有力、更有效,且可以使被侵略國政府深切地感受到我國人民的感情所向。」他進而陳述了要求修訂中立法的理由,"至少,我們能夠而且應當避免因採取任何行動而導致慫恿、幫助或扶持一個侵略者,同時也要避免因不採取任何行動而造成同樣的惡果。

  我們已經認識到,當我們試圖審慎地制訂中立法的時候,我們的中立法執行起來就可能很難做到不豈不倚,公正合理——可能在實際上援助了侵略者,而被侵略者則得不到援助。我們自衛的本能提醒我們:這類事情再也不能發生了。」他要求國會召開特別會議討論修改中立法,並多次請兩黨領袖到白宮協商。但1938年中期選舉後組成的新一屆國會中,共和黨與民主黨保守派結成了聯盟,孤立主義者迫使外交委員會於1月19日暫停對中立法法案和西班牙禁運法案的審議。其他如坐針氈的參議員也巴不得趕快避開這個易遭攻擊的議題。一位民主黨議員甚至宣稱,羅斯福的中立計劃背後有共產黨人、軍火製造商以及陰險的"外國勢力的影響"。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