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隆美爾 | 上頁 下頁 |
二九 |
|
§第十章 西線之戰 隆美爾從北非回來後,希特勒曾想把隆美爾任命為德軍駐意總指揮,以對付盟軍在意大利的登陸,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意大利投降。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種任命始終未能變成現實。1943年10月便又被調離了意大利。 隆美爾離開意大利後。希特勒對怎樣安排自己的宣傳機器鼓吹出來的神秘元帥頗費思量。足智多謀的約德爾建議將隆美爾派往西線,這樣,隆美爾便被派去檢查和加強「大西洋壁壘」的海岸防禦工事。12月1日,隆美爾和他的參謀班子登上了西去的列車。 二戰進行到1943年末到1944年初,反法西斯同盟各國巨大的經濟潛力,日益發揮出明顯的優勢,牢牢掌握了蘇德戰場、西線戰場、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蘇美部隊決定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意大利也退出了「軸心」同盟。德、日法西斯已經感到資源不足,兵力不濟,轉入防禦階段。 隆美爾對德國江河日下的局面也早有認識。早在1943年5月至7月底,他曾兩次坦率地向希特勒指出:德國贏得勝利的希望已十分渺茫了。但他仍然非常渴望去西線任職。在那裡,他可以向英美部隊進行復仇。自二戰以來,隆美爾主要同英軍作戰,在突尼斯又與美軍交手。離開北非後,他原以為在意大利可以向英美部隊復仇,但希望變成了泡影。 像大多數德軍將領一樣,隆美爾也非常擔心英美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成功。對地處中歐的德國來說,兩線作戰就像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這種地緣上的劣勢始終困繞著歷代德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們。 弗裡德裡希二世在七年戰爭中(1756—1763)因兩線作戰差點使普魯士亡了國,只是因俄國的彼得沙皇關鍵時刻退出反普同盟才使弗裡德裡希二世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俾斯麥在統一德國過程中,外交上縱橫捭闔,成功地避免了兩線乃至多線作戰,才使德意志第二帝國出現在中歐。一戰中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是其慘敗的重要原因。如今,第三帝國又一次面臨著兩線作戰的難題。隆美爾明白西線關係之重大,現在他肩負重擔,可一試身手,當然滿心歡喜。 1943年12月18日,隆美爾到了法國,這是他1940年放棄斯普克師指揮權後第一次回到這裡。但今非昔比,那時英軍倉惶從敦刻爾克撤退,如今面臨的是英美和蘇聯。兩三千架轟炸機的空襲已成了家常便飯。數已百萬計的盟軍士兵正加緊訓練,隨時都有可能進攻。 隆美爾在巴黎境外楓丹白露區的邦帕都爾夫人優雅的旅館裡下榻,與利比亞的沙漠和戰時活動住屋相比,這裡顯然闊綽多了。但他並不喜歡這種舒適的住宅。 第二天,他驅車前往巴黎,拜會西線德軍總司令馮·倫斯德陸軍元帥。在1940年法蘭西之戰時,倫斯德擔任A集團軍群司令,隆美爾僅是他手下一位師指揮官。隆美爾長時間沒有見到倫斯德了。倫斯德已86歲高齡,是德軍中資歷最深的軍人。人們稱他為「老人家」。此人雖效忠第三帝國,然而已是疾病纏身、風燭殘年了。他兩眼昏花,眼臉松垂,皮膚蒼白,頭上只有幾根稀疏的毛髮,每天10點以前很少工作。午餐後,他簡要地和隆美爾介紹了西線局勢。 末了他用英語說:「在我看來,前景暗淡。」倫斯德曾在幾個月前向希特勒彙報了西線德軍的狀況,語氣很悲觀。希特勒便認為他不能擔當此重任,才任命隆美爾視察西線的防禦情況。 這時,希特勒卻並沒有明確隆美爾與倫斯德之間的分工。隆美爾一行用兩個星期首先巡視了丹麥一段海岸。接著視察了法國海岸的一段防線。他對所見所聞很震驚。希特勒一直大肆宣揚的「大西洋壁壘」,根本不是不可逾越的工事,而是戈培爾吹噓宣傳的產物。從1940年起,留守在法國、比利時和荷蘭的師很少在每個師防守的幾乎100公里寬的沿岸地段構築工事。此外,一些師被調往其他戰區,一些師被疲憊不堪的師所替代。隆美爾清楚地記得英軍在北非兩個星期就佈設了100萬顆地雷,可在法國,德軍用3年時間僅埋下170萬顆地雷,每月平均才埋4萬顆。隆美爾對此大為不滿。 隆美爾一開始就認為,敵人最可能進攻的海岸線是從比利時到法國索姆河的地段。此地隔加萊海峽與英國相望,港口優良,海上距離短,自加萊海峽向後延伸便是法國東北部、比利時南部和德西部的重要經濟中心。12月20日他驅車來到這裡,駐守此處的是第15集團軍。集團軍司令漢斯撒爾穆斯曾在蘇德戰場作戰,是位冷酷無情的指揮官。他們一同巡視了這一防區。這裡有希特勒的秘密武器,遠程火箭和彈道導彈,望著這些昂首挺立的大傢伙,隆美爾不由得深感吃驚。隆美爾指出,防禦部隊必須集中到緊靠海岸的地區。後備部隊可以隨時前調投入反攻。 一旦英軍在陸地上獲得據點,就不可能將他們趕下海去。他十分熟悉英美部隊的戰術,對敵人在未來登陸作戰戰術早已心中有數。 12月27日,隆美爾將他的防禦設想概括地告訴了馮·倫斯德元帥。倫斯德同意隆美爾在灘頭把敵人趕下海去,但他不同意把裝甲師調到海岸的上端。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