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拉賓 | 上頁 下頁 |
三八 |
|
拉賓動情地向巴勒斯坦人呼籲走向和平,同時他又警告好鬥分子,在談判期間不要輕舉妄動,否則他們的暴力及恐怖活動將會遭到嚴厲的打擊。 拉賓闡述了加強以美關係、加速國營企業私有化和妥善安置新移民等問題後,他動情地說:「各位議員先生們,西奧多·赫羨爾說過,人們的成功源於他的夢想,不管我們經歷了種種困難,不管人們有各種各樣的非議,我們通過夢想和鬥爭已建起一個安全的猶太人天堂。這就是猶太複國主義的宗旨。幾代人的夢想已變為現實。」他的演講博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他的呼籲、倡議,在國內外獲得讚賞和歡迎,尤其是阿拉伯世界。 但是,所有阿拉伯國家都強調對拉賓要聽其言觀其行,看他能否言行一致。阿拉伯報刊一致指出,對拉賓來說「以土地換和平」的時候到了,這是對他聲稱的「誠意」的真正考驗,戰爭使以色列和阿拉伯人都認識到一個真理:實現中東和平的關鍵,首先是阿以雙方都認識到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消滅對方,因此,惟一的選擇就是通過和平談判,實現阿以之間的和平與合作。正如一位以色列人士所指出的「戰爭只能導致痛苦、災難、死亡和仇恨」。以色列不可能打敗和消滅阿拉伯人,這是顯而易見的,阿拉伯方面有如此眾多的國家,有廣闊的領土,眾多的人民,以色列要永遠霸佔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是不可能的。 拉賓說到做到,上臺伊始他就宣佈凍結100多個被占領土上的定居點。這包括為新移民建造的6000套住房工程。他還派遣軍警阻止猶太移民「自發」的建房行為,驅逐在沙米爾當政時期在耶路撒冷佔領阿拉伯人住房並強建定居點的猶太人。他保證在1993年允許巴勒斯坦人選出在西岸和加沙地區的自治機構,5年後就被占領土的最終地位進行談判。為表示誠意,他吸收了兩名以色列籍的巴勒斯坦頭面人物擔任內閣副部長,還允許巴勒斯坦著名領導人侯賽尼重開他的「阿拉伯研究中心」。他表示,以色列政府準備修改或廢除不准與巴解組織接觸的法令,並表示不再反對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參加中東和談。 9月10日,他又邁出突破性的一步,首次表示以色列從戈蘭高地部分撤出的可能。他還拒絕保證不拆除以色列建在戈蘭高地上的32個定居點,他要求人們「放棄以色列是宗教聖地的主張。」7月17日,拉賓和平地解決了3000名巴勒斯坦學生與以軍僵持了4天的問題後,7月20日,美國作出了向以色列提供100億美元貸款的承諾。這充分表明了布什政府對拉賓的姿態和措施給予了充分肯定。不僅如此,拉賓一上臺,美國國務卿貝克就急忙趕到耶路撒冷來表示祝賀。美國新聞界指出,這標誌著被沙米爾搞僵了的美以關係的重新解凍並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上來。 拉賓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和平」外交攻勢,使中東各國政府感到目眩、興奮、吃驚和不安。同時,在國內也引起一些反對派的抵制。在阿拉伯世界,他的外交行動使各國急忙調整它們對以色列的立場,埃及和約旦認為:以色列的外交政策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敘利亞、黎巴嫩、巴解組織則認為:拉賓的讓步還差得很遠。但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明白:拉賓伸出的手具有難以抗拒的誘惑力,不能輕率地的拒絕,否則這種機會很可能真像拉賓說的那樣一去不復返了。但接受了就意味著自己也必須作出讓步。它們感到進退兩難。同時,阿拉伯國家都害怕拉賓施展「各個擊破」的手腕,有意識地和鄰國分別成交,到那時自己就會變得孤掌難鳴。拉賓看透了這種心態,便於12月6日指出:「我認為,我們在1993年是會達成一項協議的。即使不能與所有的阿拉伯代表達成協議,也會與某些代表達成協議。」對於國內的反對勢力,拉賓是心中有數的,他曾作過民意調查,「和平」代表著80%以上的民意,幾乎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已厭倦了戰爭,他們生活在以色列,是要過上富裕的生活的,而不是要打仗。 因此,拉賓以土地換和平的態度是強硬的,在發生了一些定居者反對他準備把大部分戈蘭高地還給敘利亞的示威後,拉賓聲色俱厲地說: 「以色列是一個民主、主權和法制的國家,有一個選舉產生的政府。政府的決定必須得到所有公民的尊重,因為我們永遠不能使每個人都感到滿意。」 即使後來利庫德集團和極端的宗教黨派也沒能鬧起什麼軒然大波來。 3.轟動世界的時刻 阿以關係之所以牽動整個世界,我們可以從以下思路去思考:從整體上看,阿以衝突是整個阿拉伯世界同以色列的衝突;但從具體意義上看,主要是以色列同其阿拉伯鄰國之間的爭端,其焦點就是在被占阿拉伯領土和巴勒斯坦人的權益問題上。作為美國,它有著自己的優勢,可以通過自己的關係對以色列施加壓力,它實際上並沒有這樣去做。美國之所以這樣,是從它自身的利益出發的,也是美國歷屆政府拉攏美國猶太人壟斷巨頭的需要。因此,聯合國安理會的242和338號決議,在沒有付諸實施的情況下,只能是一紙象徵性的空文。同時,由於沙米爾政府自以為手中有一張可以討價還價的王牌,即以色列不能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坐在一塊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所以一拖再拖,使得和平進程毫無進展。 在以色列國內,解決阿以衝突的阻力也很大,從80年代初起,由於各種複雜因素的相互影響,以色列社會中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有所抬頭,對阿拉伯人的偏見加深了,尤其表現在占絕大多數人口的東方猶太人和年輕的猶太人身上。其社會背景是極右的利庫德集團得以上臺執政14年之久。他們在意識和行動上的影響是相互的。此外,巴解下屬組織的一些恐怖活動以及海灣危機引起的阿拉伯陣營的分裂,蘇聯移民對「生存空間」需求的壓力,都對以色列的民族主義思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拉賓畢竟是有遠見的外交家、政治家。他從漫漫長夜中看到和平的曙光,他從民意的潛意識去獲取力量。正如上一節所說的,他完成了組織新內閣的工作並得到議會批准後,就發表了那篇轟動世界的精彩演說,表明了自己和平的觀點。有人說:他發表演說是轟動世界的時刻。這樣評價一點也不過分,不但以色列國內、阿拉伯國家乃至全世界在一片震驚中看到了和平的希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