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庫圖佐夫 | 上頁 下頁
一九


  庫圖佐夫重返軍隊,不僅使戰局驟然改觀,並對俄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影響整個歐洲戰爭的進程。

  1811年4月13日,庫圖佐夫抵達布加勒斯特,接受了軍隊指揮權。此時戰區形勢對俄國已極端不利。由於俄法戰爭日益迫近,在庫圖佐夫到任前,有一半摩爾達維亞軍隊已被調往西部邊境,交給他統轄的軍隊總兵力只有4.5萬人。在沿多瑙河由海邊至維丁綿延1000公里的土地上,只配置這麼一點兵力,很顯然,攻守都處於被動地位。

  土耳其在拿破崙的唆使下,有恃無恐,使形勢更加複雜。這時土軍的兵力已達8萬人,大部分兵力集結於一地,並且佔領著堅固的舒姆拉和維丁要塞。無能的、80高齡的優素福帕夏被新任命的精力充沛的總司令艾哈邁德帕夏所代替。

  土耳其軍隊已做好進攻準備。土軍兵分兩路,一路6萬人軍隊由舒姆拉向魯什丘克挺進,另一路2萬人軍隊由索菲亞向維丁挺進,目的是進攻布加勒斯特並佔領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

  俄軍的戰略目標是打敗土軍,迫使蘇丹政府簽訂有利於俄國的和約。庫圖佐夫必須在比他的前任更不利的形勢下,用很短的時間和有限的兵力,奪取戰爭的勝利。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庫圖佐夫認識到,再採用圍攻陣地和要塞的戰法已難以奏效,為了戰勝土耳其,必須推陳出新採用另一種打法。庫圖佐夫說:「重要的不是奪取要塞,而是贏得戰爭的勝利。」

  他還說過:「我們要出敵不意,採用變幻莫測的戰術,打得他們措手不及、造成失誤,從而使我們獲得勝利。何況,與土耳其作戰,從來都不是單靠人多取勝的,我們靠的是戰將的謀劃和機智。」

  很快,庫圖佐夫採用了一系列大膽、新奇、令人感到意外的行動:他不僅不進攻土耳其要塞,反而把軍隊撤回多瑙河北岸,撤軍前將要塞炸毀,只在南岸留下俄軍駐守的魯什丘克要塞。

  在庫圖佐夫果斷地推行消滅土軍有生力量的策略時,他對作戰計劃是嚴守秘密的,甚至在與沙皇和陸軍大臣的通信中,也只三言兩語地說到自己的打算。因為他採用的作戰方案,同亞歷山大一世命令採取的防禦性作戰方案是矛盾的,他不願將自己的真實意圖稟告沙皇。

  為實現預定計劃,庫圖佐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首先對軍隊部署作了重大變動,將主力集中于中央,即集中于布加勒斯特和魯什丘克地區,並以強大的支隊保障自己的側翼。

  雖然軍隊的部署已很不錯,但庫圖佐夫對右翼仍然感到不放心,因為在多瑙河上的維丁要塞附近,有四百多艘土耳其的船隻停泊在那裡,向維丁挺進的土軍隨時可能利用這些船隻渡過河來進攻俄軍的後方。

  庫圖佐夫巧妙地利用土軍總司令與駐守維丁要塞的穆拉帕夏之間的矛盾,不僅買下了停泊在維丁附近的全部船隻,然後將其開走,而且還探聽到一些有關土軍部署的情報。

  在為大戰作準備的同時,庫圖佐夫還讓大家到處散佈俄軍軟弱不堪一擊的謠言,以便誘騙土軍走出要塞,然後在開闊地帶予以殲滅。他在給陸軍大臣的信中寫道:「也許,我裝出的這副可憐相會使土軍總司令躍躍欲試,大顯身手,從而走出要塞,或派遣最著名的軍隊前往拉茲格勒或更遠些到魯什丘克。如果我有這個好運氣,除少量必須留守魯什丘克的部隊外,我將率部前去迎戰。在對我軍有利的未築壘的拉茲格勒地區,我將會把敵人全部殲滅……」

  為了爭取時間調動軍隊,庫圖佐夫還主動同土軍總司令艾哈邁德帕夏互通信函問候。此人庫圖佐夫早在君士坦丁堡任大使時就認識。

  不久艾哈邁德帕夏表示希望開始議和談判,庫圖佐夫表示贊同。和談持續了近兩個月。早在第一輪會議上就已清楚看出,雙方是根本不能達成協議的,因為土耳其根本不會放棄對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的主權要求。但是庫圖佐夫藉口必須等待彼得堡的指示而一再拖延時間,最後艾哈邁德帕夏終於明白自己上當受騙了,庫圖佐夫進行談判的惟一目的就是爭取時間。

  3.出其不意克敵制勝

  看來,俄土雙方在談判桌上沒有得到的東西,只有在戰場上奪取了。

  6月,土軍總司令艾哈邁德帕夏率6萬大軍進抵距魯什丘克僅15公里的皮桑察村,準備強渡多瑙河向北岸發起進攻。

  6月17日,庫圖佐夫離開布加勒斯特。6月30日夜,俄軍主力秘密渡過多瑙河,登上南岸進入魯什丘克陣地。第二天俄軍全部渡過多瑙河。這樣一來,在配有78門大炮的6萬土耳其軍隊對面,出現了配有114門大炮的1.5萬俄國軍隊。顯然,只有在軍事上具有遠見卓識、英勇善戰並對自己軍隊的戰鬥力充滿信心的統帥,才敢以這樣相差懸殊的兵力去迎戰。

  俄軍的陣地位於魯什丘克以南4公里的一塊高地上,右側是陡峭的洛姆河河岸和灌木叢,左側是開闊的平原,背後就是多瑙河。俄軍背水一戰,一旦失利,就有被全殲的危險。庫圖佐夫認為這個陣地「不很有利,但也只好如此了」。看他講話這種輕鬆的樣子,可以想像得到他沒有想到失敗,他堅信自己的士兵和指揮員能戰勝敵人取得勝利。

  根據自己與土軍作戰多年積累的經驗,庫圖佐夫針對土軍可能採用的戰術,制訂了必要的對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