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科科·夏奈爾傳 | 上頁 下頁
二八


  支持迪奧的布薩克注意到了《震裡報》的這篇報道。這是不是意味著這家新聞界的代表對這次展示會有偏見?但它確實表達I公眾的普遍看法。

  阿爾貝·卡米從前辦的報紙《戰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1930年科科·夏奈爾在富伊萊祖瓦的家裡》的文章。該報的時裝專欄編輯,老巴黎呂西安·弗朗索瓦是一位被人遺忘的作家特瑟斯特文斯的侄子。大家對他都很謹慎。時裝設計師們對他敬若上賓。此人可以說是一上令人生畏的權威。他寫道:「人們看到的只是令人失望的過去的折影。一個妄自尊大的黑色身影匆匆地走了過去。」他對這次展示會判處了死刑:「15年裡時裝有了進步……這些平紋布條連著花邊雜條算是什麼東西?鑲著不倫不類斜裁布條在富伊萊祖瓦沒有人穿的癟塌塌的衣服又是怎麼回事?這裡甚至連1938年式的時裝也沒有,只有1930年式時裝的鬼魂。」

  在1961年出版的一本書中,還是這位專欄編輯卻給1925年時的科科畫了一張相當漂亮的畫像:「她是一個討人喜歡的人,小鹿般的眼睛那麼天真無邪,透出一絲倔強,有一種我說不清楚的假小子氣質。」接著他又寫道:「她明白巴黎在最古老的房子裡努力使它的精神傳統永盛不衰,而那些傷風敗俗的人卻在那裡建立自己的活動王國。他們不僅敗壞了習俗,而且也敗壞了人們的美學觀點。」他十分欽佩科科的回國之舉,把它稱之為「歷史性的大事」。他在書上題上了過分溢美之詞,寄給科科。科科連翻也沒翻就扔掉了。

  《巴黎新聞》稱這次展示的服裝有130套。《震旦報》毫不掩飾地說:「您會對寄宿生的服裝略感興趣,對綴有花飾的平紋布裙子十分喜歡,對鑲金飾銀挖花晚禮服愛得發狂,但對1925年式的打洞披肩根本看不上眼。」

  那些英國記者們更是毫不留情。《每日快報》說,這是一次「徹底的失敗」。《每日郵報》斷言說是「砸了鍋」。《快報》說,展示會後,一些人連相互看一眼都不敢了,他們為可憐的夏奈爾感到痛苦。為什麼她要把這些東西拿出來給人看?

  科科什麼人也不見。「夏奈爾小姐太累了。」

  她拒絕會見希望看到她受辱痛苦的表情而幸災樂禍的人。她痛切地意識到在這個時刻裡巴黎對她的冷酷。科科在展開鬥爭之前確實沒有為爭取同情作過什麼努力,只是多次發表了咄咄逼人的聲明。她重回巴黎是因為時裝設計師們敗壞了巴黎和巴黎時裝的名聲,就像一個長期隱退的拳擊冠軍看到拳擊場上都是些無能之輩後重新戴上手套一樣。她曾經宣佈設計出了一種人們從未見過的「原子」時裝,但流言很快傳遍巴黎:沒有任何模特適合這種服裝。

  老太婆,老太婆,大家都在嘲笑她。在這種年紀……71歲了,已不說建樹,就是立足也……她還想搞出些什麼名堂?顯然,除J她的夢想外就不會有其他了。而她的夢想需要精心打扮才能為人接受。假定她靠著巨大的香水收入中的一小部分在瑞士的一家大飯店裡頤養天年,誰還會記得她?也許她會像普瓦雷那樣,一些老巴黎人還知道她,報紙在談及怎樣用剪刀把套衫改為裙子的故事時偶爾也會提到她,但其他的事,譬如她執著地投入戰鬥,成功地把一切歸在她的名字之下使全世界都夏奈爾化,這些事又會有誰會記得起呢?

  她是不是意識到是什麼對她起了作用?人們可以認為賺取更多的錢是她的主要動力,工業化在她的巨大成功中起過作用,這種解釋她是不會聽的。掛著夏奈爾商標的福特汽車的說法她也不會贊同。

  她在自家的客廳裡蒙受了羞辱,但她並不孤獨,幾位要好朋友在安慰她,預祝她未來的勝利。科科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在頭十件服裝登臺亮相後她就已經意識到要遭到痛苦的失敗了。現在她找到了原因:

  「我的名字對青年毫無意義。」

  我已經說過,她的成就來自美國。《上帝創造女人》這部影片在巴黎放映了很久,但卻是在美國映紅了天,瓦丹和布裡吉特·巴爾多才出了名。科科不喜歡這種比喻,並且大講瓦丹和布裡吉特的壞話,但是這種比喻還是說明了巴黎的影響不管是好是壞都已經不夠,重要的是紐約的認可。多好的美國人,多好的美國服裝工業。服裝設計師們心領神會。

  科科譏諷地說:「他們自以為是不可替代的,太自以為是了。」

  夏奈爾的式樣簡潔明快,是大規模生產所不可缺少的,而設計師們的才幹或者說是天才,無法滿足第三街服裝製造機器的要求。6個月內,整個美國就已經夏奈爾化了。而巴黎的買主叼著昂貴的雪茄對夏奈爾的首批樣裝評頭品足,橫加嘲笑。美國最大的雜誌《生活》雜誌繼《時尚》和《哈潑市場》後,發表文章,歡呼大小姐新的支配地位。文章共有4頁:

  「隱藏在世界上最著名的香水後面的這位婦女也許剛回來不久,但她的影響已是無所不及。這位71歲的婦女帶來的是比時裝更為重要的東西——革命。」

  《生活》雜誌的這一觀點發表在第三次服裝展示會後,也就是說科科回歸後不久。她雖然擊敗了對手,但是還心有餘悸,失敗已隱約可見。

  我講究邏輯,做事也是符合邏輯的。應當為大家製作衣服,過去大家穿的是粗製濫造的衣服,走路、奔跑都不方便。美國婦女在法國婦女之前,率先拒絕了這種衣服,因為她什1更講究實用,所以美國立即為夏奈爾的服裝開了綠燈。美國人的生活並不有趣,但是更講究實際。他們住在城郊,每天都要回到農村,他們要走路,要奔跑,這是另外一種生活。美國婦女喜歡變化,她們很整潔,這就為紐約這座髒得令人討厭的城市增添了一番繁榮的景象。一切都為婦女而存在,婦女受到保護。我認為,所謂豪華就是有精工製作的衣服。一套衣服應當可以穿上5年。穿舊的衣服是我的夢想。在美國,用過的東西隨便扔掉,從不洗灌,沒有一樣東西是經久耐用的。我曾經叫人洗一條裙子,結果只剩下了一顆紐扣。這就是美國。豪華走上了它的反面,變成了仙氏劣」,這太可怕了。

  然而,就是這個劣質品充斥的美國推行了她的服飾。皮埃爾·韋爾泰梅出錢讓她回到了康邦街。科科把她的服裝展示會不受歡迎的責任全歸咎於他,說他沒有準備好場地,沒有為她提供必要的手段。而實際上是她自己另有打算。在展示會前,她曾經請勒內·德尚布倫把一封信交給她的朋友卡梅爾·斯諾,時間是1953年9月底,即「重新開張」前6個月左右。

  親愛的卡梅爾:

  今年夏天,我深信工作就是我的生命。重新投入工作將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我曾經對您說過,有朝一日我要創造一種適合新的生活方式的新款式,還說我等著這個時刻的到來。現在我覺得這個時刻已經來臨了。

  在今日的巴黎,越來越多的婦女參觀服裝展示會,卻沒有能力購買。這種不合常情的氣氛逼使我去做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事。

  我的主要目標之一當然是通過一個製造商,用專利權使用費付給他一定的報酬,向美國批發銷售。我想,這樣做在全世界必然會有號召力的。

  我的第一批服裝將於11月1日準備就緒。我認為,在收到您關心的最大的製造商(美國最大、最有影響的企業家)的報價前,做出更多的服裝是不明智的。對他來說,最好的辦法是到巴黎來。當然,對我來說,最令我高興的莫過於能同時在這裡接待他和您。目前我不考慮由我本人去美國展示這些服裝,但以後也許會這麼辦的。

  加布裡埃爾·夏奈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