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伽利略 | 上頁 下頁 |
二一 |
|
人們常說,這最後一句意味著伽利略像柏拉圖一樣,關注的不是大自然,而是在大自然之後或之上的完美的數學世界。但伽利略在這裡所說的數學是作為一種理解自然的必要語言,而不是目的本身。而數學的規律性完全不同,他在《發現與見解》中又說: 「哲學家為做出適當回答,不得已而採用的諸如『同情』、『憎惡』、『超然』、『感化』和其他術語這等於說:『我不知道』。但哲學家的回答更容易被人接受,就像正直誠實比欺詐虛偽更美好一樣。」 在其他章節中,伽利略區分了感覺與物質的外在性質:「我認為就所涉及的東西而言,我們從中得到的味道、氣味、顏色等等,不過是純粹的名稱,它們只存在於意識之中。如果生物不復存在,那麼所有這些性質就會消滅。」 有人說,就好像把紅顏色從呈現紅色的物體中取出來一樣,伽利略把人性從科學中分離出來,儘管可以同樣準確地說,他對感覺和意識有特殊的興趣。他的目的是要打破語錄具有某種能力的觀念,這種能力是哲學家們賦予的: 「既然他們的意見和話語具有使他們命名的事物存在的能力,那麼我倒要請他們幫個忙,把我家裡一大堆廢銅爛鐵命名為『黃金』。」 區分感覺和外在的物理現象後來成為洛克經驗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常稱為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的分離。無論是這專門的術語還是經驗哲學的觀點都不屬伽利略,儘管有人根據從《試金者》中找出的詞句把它們置於伽利略的名下。其實這種基本思想源遠流長,至少可以追溯到盧克萊修,它甚至與古希臘原子論有些關係。就笛卡兒和洛克以後的哲學爭論所用術語的含義而言,伽利略既不是一個經驗論者,也不是一個唯物論者。他的科學同時要求可感知的經驗和必要的證明:他既沒有把深一層次的「實在」歸於其中任何一方,也不認為感覺是非存在,或次於外在的物理現象。他確實希望區分本質不同的、通常被哲學家搞亂了的事物。 林賽學會正要在羅馬出版《試金者》一書時,恰逢M.巴貝裡尼成為教皇烏爾班八世。由於他是佛羅倫薩人,並且是個知識分子和伽利略的讚賞者,林賽學會決定將新書獻給他。伽利略於1624年訪問了羅馬,表達了他對烏爾班的敬意,這時有幾件事導致了他開始寫另一本書。一位德國紅衣主教告訴教皇,1616年的法令已使教會失去了一些本可皈依天主的人。這位新教皇說,如果他當時在位,是不會發佈那個法令的。伽利略把他的潮汐理論的梗概講給烏爾班聽,伽利略早就想出版這本書,但無奈書是以哥白尼地動說為基礎的。如果嚴格執行法令,那麼意大利就會失去在科學上的領先地位。在這次訪問期間,伽利略被允許六次謁見教皇,他似乎獲准出版他的關於潮汐理論的書,只要清楚說明地球運動僅作為假說應用,無法由地上的實驗或天上的觀察所證實。這樣就不必廢除法令——烏爾班也不會這樣做,教會、意大利科學的領先地位和伽利略本人的興趣可以三者兼顧。 當伽利略滿懷著對教皇的新生之情和友好情義離開羅馬時,表明已經就此取得了諒解。但是他不曾提到1616年的事件,因為貝拉明紅衣主教已告訴過他,就權當那件事從未發生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